爱耳日有关小知识 (爱耳日小口诀)

admin 2024-12-18 35 0
爱耳日有关小知识

本文目录导航:

爱耳日有关小知识

1.爱耳日,爱眼日有关资料 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

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卫生部、中国残联下发了《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要求“在全社会普及预防和残疾的科学知识,加强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婴儿保健和早期干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

” 曾有专家论证,如果“爱耳日”活动能够实施,每年仅7岁以下儿童药物中毒性耳聋至少可以减少1~2万名。

自2000年确立全国“爱耳日”,耳聋预防的公众宣传、全民的爱耳意识都有所提高,但科普宣传力度还不够。

因此确定2004年我国的爱耳日活动主题是——“防聋走进社区”。

旨在发挥社区人口密集、传播迅速,宣传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优势。

使老百姓能够真正体会到日常保健、规律生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加强耳病防治,不在一朝一夕,也不仅仅是卫生部或残联的活动,它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长年不懈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历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 2000年: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 2001年:减少耳聋发生 实施早期干预 2002年:听力助残----救助贫困聋儿 2003年: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听力缺陷 2004年:防聋走进社区 参考资料: 世界爱眼日是每年6月6日;全国爱眼日是每年的5月5日。

全国爱眼日的来历 1992年9月25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教授王延华与流行病学教授耿贯一首次向全国倡议,在国内设立爱眼日,并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爱眼日第一次研讨会。

这一倡议受到眼科学界和眼科专家们的响应,决定每年5月5日为“全国爱眼日”。

1993年5月5日,天津首次举办爱眼日宣传活动。

受此影响,从1994年开始,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在5月5日举办义诊咨询活动,同时宣传爱眼日的意义。

1996年,国家卫生部、国家教育部、团中央、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活动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重新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

历年“全国爱眼日”活动主题 1996年6月6日首届“全国爱眼日”主题为“保护儿童和青少年视力” 1997年6月6日第二届“全国爱眼日”主题为“老年人眼保健” 1998年6月6日第三届“全国爱眼日”主题为“预防眼外伤” 1999年6月6日第四届“全国爱眼日”主题为“保护老年人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2000年6月6日第五届“全国爱眼日”主题为“动员起来,让白内障盲见光明” 2001年6月6日第六届“全国爱眼日”主题为“早期干预,减少可避免的儿童盲症” 2002年6月6日是第七届“全国爱眼日”主题为“关爱老年人的眼睛,享有看见的权利” 2003年6月6日是第八届“全国爱眼日”主题为“爱护眼镜、为消除可避免盲而努力” 2004年6月6日是第九届“全国爱眼日”主题为“防治屈光不正及低视力,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眼保健水平” 爱眼日宣传口号 加强全民爱眼意识,提高民族健康素质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人们的眼睛 视力1.5不等于没有视疲劳 儿童斜、弱视,切莫错过6岁以前最佳矫治年龄 孩子总眯眼,尽早去查眼 青光眼可致盲,早期防治极重要 任何水晶眼镜对眼睛都有害 不合格眼镜已成公害2.爱耳日手抄报 资料 200字 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为残疾人总数的首位。

为了降低耳聋发生率,控制新生聋儿数量的增长,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针对中国耳聋发生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工作薄弱的现实,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0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中国爱耳日。

2000年: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 2001年:减少耳聋发生 实施早期干预 2002年:听力助残----救助贫困聋儿 2003年: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听力缺陷 耳朵结构图2004年:防聋走进社区 2005年: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健康听力,幸福生活 2006年:预防听力损伤和耳聋,人人享有健康听力 2007年:城乡联动,共同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珍爱听力,快乐成长 2008年:奥运精彩——我听到 2009年:正确使用助听器 2010年:人工耳蜗——重建听的希望 2011年: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

3.关于爱耳日的手抄报和资料 节日由来 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2.5亿。

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七岁以下聋幼儿可达80万,每年还将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

老年性耳聋有949万,随着人口寿命增长和老龄化,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不断增加。

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

导致耳聋的因素有耳毒性药物、遗传、感染和疾病,近年来,因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导致耳聋的人数逐渐增多。

这一人数众多、特殊困难的残疾人群体,已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全国部分城市已经成立了防聋指导小组,开展了耳聋的流行病学调查,并积极拓宽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它国际组织的合作领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卫生部组织颁发的《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对加强耳聋性药物的使用管理,减少听力语言残疾的发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1998年1月,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及在京的听力学界、特殊教育学界的知名专家进行 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

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1999 年国务院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所属的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正式将我国设定“爱耳日”活动列入 1999 年度工作计划。

而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老龄协会等十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 3 月 3 日 为全国“爱 耳日” , 并于 2000 年在首都和各省会城市成功地开展了第一个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

卫生部、中国残联下发了《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要求“在全社会普及预防和残疾的科学知识,加强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婴儿保健和早期干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

” 曾有专家论证,如果“爱耳日”活动能够实施,每年仅7岁以下儿童药物中毒性耳聋至少可以减少1~2万名。

自2000年确立全国“爱耳日”,耳聋预防的公众宣传、全民的爱耳意识都有所提高,但科普宣传力度还不够。

因此确定2004年我国的爱耳日活动主题是——“防聋走进社区”。

旨在发挥社区人口密集、传播迅速,宣传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优势。

使老百姓能够真正体会到日常保健、规律生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加强耳病防治,不在一朝一夕,也不仅仅是卫生部或残联的活动,它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长年不懈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编辑本段]历年全国爱耳日主题 2000年: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 2001年:减少耳聋发生 实施早期干预 2002年:听力助残----救助贫困聋儿 2003年: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听力缺陷 2004年:防聋走进社区 2005年: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健康听力,幸福生活 2006年:预防听力损伤和耳聋 人人享有健康听力 2007年:城乡联动,共同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珍爱听力,快乐成长 2008年:奥运精彩——我听到 2009年:正确使用助听器,矫正听力 4.关于3月3日爱耳日的讲座500字 爱耳日保健知识讲座 听力与言语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听力的障碍严重影响着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知识的普及, 2013年3月3日是全国第14次“爱耳日”,燕子矶街道太平社区残协会,邀请街道卫生院五官科刘医生,为辖区60多名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讲解,如何爱耳、护耳的健康知识讲座。

同时发放爱耳日宣传单200余份。

刘医生为居民详细的讲解了“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由来。

在生活中的遗传因素、耳毒性的药物、老年性的衰退、过大的噪声、细菌病毒的感染各种有害因素都会对居民的听觉造成危害,轻者重听,重者为聋。

预防耳聋的发生要禁用和慎用各种耳毒性药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噪声中,防止各种细菌与病毒对耳朵的感染。

在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戒烟、少饮酒;忌掏挖耳朵;常 *** ;保持良好的心境;多参加体育活动。

已有听力障碍者,应配戴助听器和电子耳蜗耳手术等方法,帮助听力障碍者康复听力。

“爱耳日”的宣传活动历经14年,极大地促进了居民听力残疾预防和康复工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爱耳、护耳意识,有效地减少了听力残疾的发生。

本次活动宣传了“全国爱耳日”相关知识,使居民更加关爱听力与言语残疾人群,推动了扶残助残良好社会风尚的日益形成。

关于爱耳日的手抄报和资料

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为残疾人总数的首位。

为了降低耳聋发生率,控制新生聋儿数量的增长,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针对中国耳聋发生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工作薄弱的现实,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0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中国爱耳日。

2000年: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2001年:减少耳聋发生 实施早期干预2002年:听力助残----救助贫困聋儿2003年: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听力缺陷耳朵结构图2004年:防聋走进社区2005年: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健康听力,幸福生活2006年:预防听力损伤和耳聋,人人享有健康听力2007年:城乡联动,共同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珍爱听力,快乐成长2008年:奥运精彩——我听到2009年:正确使用助听器2010年:人工耳蜗——重建听的希望2011年: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爱耳日简介简介: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

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耳聋的残疾人2057万人。

我国每年出生的先天残疾儿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新生聋人每年约增加3万人;就是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高达2057万之多!占全国人口的1.679%。

其中7岁以下聋儿可达80万,老年性聋949万。

为此,卫生部、中国残联下发了《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要求“在全社会普及预防和残疾的科学知识,加强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婴儿保健和早期干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

”为了降低耳聋发生率,控制新生聋儿数量的增长,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1999年,卫生部颁布了《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加大了对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中的规范化管理力度。

针对我国耳聋发生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工作薄弱的现实,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老龄协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10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曾有专家论证,如果“爱耳日”活动能够实施,每年仅7岁以下儿童药物中毒性耳聋至少可以减少1~2万名。

自2000年确立全国“爱耳日”,耳聋预防的公众宣传、全民的爱耳意识都有所提高,但科普宣传力度还不够。

如今第四届爱耳日即将到来,卫生部联合相关机构要求各省要做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总结工作,及时将本地活动情况、感人事例、宣传报道材料、图片等收集整理,报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聋儿康复协调组;并将举行徒工多样的宣传活动。

加强耳病防治,不在一朝一夕,也不仅仅是卫生部或残联的活动,它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长年不懈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突发感音神经性聋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突聋?

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二、突聋的临床特征

1、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三天以内;

2、多发于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原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常见诱因:睡眠差、劳累、饮酒、急躁、感冒;

5、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及耳周麻木感;

6、可伴有眩晕、恶心、呕吐;

7、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

三、突聋的发病机理

1、耳内供血障碍:如内耳血管痉挛和血管栓塞,致使血管供应区的耳蜗及前庭因缺少营养及氧气供应而出现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听力下降或伴有眩晕。

2、病毒感染:如果发病前一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考虑与病毒感染有关。

3、免疫因素:耳蜗也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器官,也可受免疫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功能障碍,尤其双侧突聋患者。

四、突聋的治疗原则

1、及时入院治疗:3天内治疗效果最佳,2周内有完全恢复的可能,2周后治愈几率减少,4周后改善几率也降低(低频聋除外)。

2、药物:及时搭配应用4类药:改善耳内微循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神经营养类药物,降纤维蛋白原。

3、康复训练:耳朵除听功能外,另一功能前庭平衡功能与耳聋、耳鸣关系密切,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可提高耳聋治疗的有效率。

4、手术: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重度、全聋者),可考虑人工听力植入手术。

五、出院后治疗建议:

1、听力恢复正常者,可口服药物巩固疗效1-2周。

2、听力未完全恢复者,可继续药物治疗2-3周,定期复查听力。

3、听力恢复不理想者,请按医师指导选配适宜的助听装置或植入人工听觉。

4、耳鸣严重者,可行耳鸣习服/掩蔽治疗。

六、预后

1、1/3左右患者可完全恢复,1/5的患者无论进行何种治疗都无效,1/2左右患者经治疗后可以部分恢复听力。

2、治疗的最佳时机为发病后2周内,治疗时间越晚,疗效越差。

3、低、中频听力下降以及轻度的听力下降预后良好,即使有眩晕和耳鸣。

4、全聋或者接近全聋者预后不佳。

5、伴有眩晕者预后不佳,坚持前庭康复训练3个月,眩晕症状可明显改善。

七、健康指导

1、均衡膳食:低盐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少酒,勿暴饮暴食;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劳逸结合,避免受凉、感冒;

3、规律生活,注意休息,避免噪音,少用耳机手机;

4、戒焦戒躁,心情舒畅,积极乐观生活;

5、积极控制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相关疾病;

6、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便秘;

7、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目前已知的耳毒性药物有数十种之多,常用的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其他抗生素如氯霉素、盐酸万古霉素等等;耳毒性抗肿瘤药物有顺铂、卡铂、长春新碱、氮芥等;解热镇痛抗炎药如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抗疟药如磷酸氯奎、奎宁、乙胺嘧啶等;袢利尿药如呋喃苯氨酸、布美他尼、利尿酸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