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2024中国 国际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博览会11月举办 (广州2024年寒假放假时间表)

admin 2024-12-19 39 0
2024中国

本文目录导航:

2024中国(广州)国际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博览会11月举办

中国(广州)国际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博览会将于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中心举办,由多个单位联合主办,包括中国健康产业促进会、广东省现代健康产业研究院、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广东省非药医学技术研究所、深圳市医院管理协会、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广东省现代健康产业研究院中医药康养产业推介中心、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艾产业专委会、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中医药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及广州健博会组委会。

博览会协办单位有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广东省现代健康产业研究院中医药康养产业推介中心、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艾产业专委会、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中医药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广州健博会组委会,支持单位包括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东省中医大学、深圳大学医学部、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省医院协会、广东省民营医院协会。

博览会的承办单位为广州励展会展有限公司,参展联系人是胡先生。

博览会将有+平方米的展出面积,预计将吸引3000+家参展企业、5000+名专业观众、+名合作媒体及100+个同期活动。

展会主题为“弘扬中医国粹,助力健康中国”。

博览会旨在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号召,展示我国中医药大健康成果,提升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竞争力,汇聚业内领先中医药品牌,为参展观众、品牌和行业精英、学者提供前沿体验。

同时,精准把握行业新趋势,打造以中医药为媒介的招商引资平台,着力发展成为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力的中医药行业贸易盛会、招商引资洽谈会,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各领域间相互融合。

博览会将汇集政府部门领导、中医药领域院士、国医大师、中医院院长、专家学者、科研院所、院校学生、B端经销商、C端消费群体、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等,共同打造中国中医大健康行业盛会。

历届参展企业包括华润三九、片仔癀、广誉远、中国中药、天士力集团、同仁堂、以岭药业、康美药业等著名中医药企业、科研院校以及多个政府展团参展。

上届展会共接待800多家中医院、多名中医药卫生领域重要领导以及海内外贸易观众共计多名到会参观洽谈采购。

展会日程安排包括2024年11月13日至14日的报到布展、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的展示交易。

参展范围包括中医药发展成果展区、中药材产业展区、中医医疗服务及体验展区、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及保健产品展区、艾灸及中医理疗展区、智慧中医类产品及中药制药设备展区、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展区等。

观众邀约包括重点邀请全国4000多家中医院、多家中医卫生机构领导,以及行业观众、贸易商观众和普通观众等。

展会亮点包括奖项评选,如“高手在民间.中医名医奖”和“特色中医医疗服务机构”奖。

宣传工作方面,博览会将联合国内外主流媒体及大型门户网站,如网络、腾讯、抖音、搜狐网、新浪网、新华网、CCTV、凤凰卫视、广东卫视等,以及行业专业媒体进行战略合作,通过新闻、图片、采访、直播等多种渠道全方位立体报道展会,保证参展商参展效果最大化。

同期活动包括数字中医建设及中医智能发展大会、第35届中国(广州)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高手在民间、中华中医名医大会”、“一带一路”乡村振兴中医药产业发展高端论坛、中医理疗养生加盟高质量发展论坛及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等。

国民健康从中医食疗做起

现在有些人之所以早衰,也有些人能长命百岁,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心理状态。

虽说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天天丰富起来,但由于生活不规律和膳食不合理所造成的疾病也越来越多。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要素,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食疗养生来自我国中医的药食同源理念,中医传承至今几千年,而食疗是中医领域的精华,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中医食疗的起源与发展中医食疗是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食物中加入适当的中药材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药膳为中医食疗的重要形式。

中医食疗起源于远古时期,自秦汉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宋以来逐渐成熟,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食疗的发展日益兴盛,现已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该学科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人类药理学的原始资料”。

它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内容,为整个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中医食疗在健康养生中的运用与实践古人说:凡膳皆药,药食同源,寓医于食。

我们的祖先通过总结日常饮食内使用食物对疾病治疗的一系列规律,是本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建立在国人体质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和饮食结合起来,能最有效的指导我们针对性地进行疗养。

孙思邈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药尔。

意思是凡要治病时,先用食疗,治不好再吃药,是药三分毒。

中医食疗就像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特色之一,远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对食疗的详细介绍,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诸如治疗失眠的“半夏U米汤”,调养方“稻米醪醴”,治痈胀的“鸡矢醴”及外用方“马膏”等,都是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食物与药物结合用以治疗疾病。

中医对人体营养非常重视,同时也认为食物摄取是获取营养的重要途径,不同食物均具备营养学上的重要价值。

如香菇有化痰、益气和血之功,芝麻有润肠、强壮、滋养之功,莲子可降血压、镇静、强心、安神,栗子可健胃补脾、活血补肾,大枣可益气生津、和胃养脾,花生可止咳润肺、和胃醒脾,白果有定喘解毒、润肺益气之功,竹笋有和中润肠、清热化痰之功。

诸食材平衡运用,可对人体发挥良好的养生、调整机体的作用。

所以,中医食疗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浑然天成,效法自然。

于我们日常生活的饮食之中,在不知不觉间治疗疾病。

许多慢性病患者都很乐意采用食疗法去调理身体,就是身体很好的人也会吃一些补品以健康长寿之用。

三、国民健康从中医食疗做起国民健康与中医产业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追求养生健康理念已极大地渗透入百姓日常生活,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领下,中医食疗的产业化发展也将为国民健康作出贡献。

健康对我们来说,是每天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

陈农夫药膳平台为了满足大众身体需要,制定了不同体质的中医膳食营养方案,根据人体生理特点,结合食物属性,通过合理食物搭配,使食物营养在特定时间内滋养相应的脏腑器官组织,以达到五脏平衡,促进机体健康。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领导者,陈农夫药膳将着眼于国民健康,矢志于中医膳食理念,守护老百姓的健康,为实现“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中国的大健康市场是医疗健康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与维护、恢复及增强健康相关的产品及服务。

2019年中国大健康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亿元。

大健康产业全景图

大健康即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的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等各方面健康。

而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前提,就是转变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即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此,除了应继续发展以医疗器械为主、以药品为主的医疗医药工业,还应加快发展以保健食品、药妆、功能性日用品等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疾病康复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五大基本产业群体:医药产业、医疗产业、健康养老、健康管理服务、保健品产业。

五大产业群体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主要以医药产业和健康养老为主,二者2019年市场规模分别分别占比50.04%和33.04%。

老龄化加重,大健康行业任重道远

对于整个大健康行业而言,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来源于随着中国人口老年化,医保支出增加,其次为政策驱动,然后就是行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其背后的核心逻辑都是经济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加深导致国家医保支出增加,从而带来行业的整体发展。

而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联合国规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以上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10%的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我国从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变化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国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测算,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8亿,约占总人口的13%;

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1亿,占总人口数的约15%;如果以60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到2050年时将有接近5亿老年人。

2010年至204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增长期,预计到2027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

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人口老龄化加速,长期利好医药板块。

从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来看,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达64.5%,而且多数疾病疗程长,预后差,费用大;从老年人药品消费比例来临,老年人的药品消费占据药品市场消费的50%以上。

因此,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势必带动药品的需求量。

医养结合将成为最大的大健康领域

医药产业制药基础涉及原材料、中间体与原料药三大方面。

其中,医药原材料涉及的产品类型丰富,包括基础化工材料、动植物材料、药用辅料及不同类型的包装材料;原料药主要包括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和专利药原料药。

医药研发与制造是医药产业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其中,医药研发主体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医药研发公司;因从狭义上看,医药行业仅包括医药产品的生产环节,所以本文将医药制造细分为生物药品制造、化学药品制造、中药制品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基因工程药物制造及疫苗制造和其它药品制造。

医药流通是连接医药制造企业和终端消费者(包括医院药房和社会零售药房)的桥梁,其中医药物流的冷链物流技术是流通环节较为重要的部分。

养老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其顺利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来,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智能养老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

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服务中介机构、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养老供给主体的专业优势,进行协同创新。

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智能设备、养老平台、护工培训、养老金融、家政服务、文化生活等,其中智能设备和养老平台是最大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

政策成为大健康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政府层面,国家重视以人为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30”的健康发展战略。

这一政策可谓将“健康强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未来政府医疗健康投入将持续增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8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随后,国务院于2013年9月公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国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大健康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进行全面部署;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为推行智慧医疗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19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三方面共15个专项行动。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纲要》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

市场规模有望破十万亿

随着国家对大健康产业支持、引导政策力度的加大,以及企业的加速布局,近年来,我国大健康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亿元上升至2018年亿元,增长了3.5倍。

2019年我国对于大健康产业政策频发,不仅明确了健康中国的实施方向和路径,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预将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中。

根据Frost Sullivan数据,2019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已经超过8万亿元,达到亿元。

根据2016年10月国家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值规模有望占到GDP的10%以上,当破十万亿元。

2030年达到16万亿元,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国货大健康品牌占据市场头部地位

大健康产品领域中,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的鱼跃和传统国药老字号的同仁堂占据着TOP2位置。

数字技术改变大健康行业

大数据、云存储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可及性已从本质上改变提供健康产品及服务的方式。

数字大健康市场主要包括在线零售药房、在线问诊、线上消费医疗健康及数字医疗健康基础设施等。

目前,中国医疗健康行业仍处于数字化初期阶段。

2019年,中国仅有2.4%的药品通过院外在线零售药房分销。

同样,2019年,就中国门诊量而言,在线问诊占总咨询量的6.0%。

此外,2019年,中国数字化大健康市场规模为2180亿元,大健康市场的数字化比例占中国医疗健康支出总额的3.3%。

2019年在数字化大健康市场中,在线零售药房和数字化健康基础设施市场为主要力量,二者的市场规模分别为2180亿元和1050亿元,占比分别为48.17%和27.98%。

多因素促进数字大健康市场发展

医疗健康市场的改变,为数字化大健康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扩大处方药外流。

处方外流是医疗健康行业的一个重要新趋势。

院外销售规模逐年增大。

2019年中国医药市场院外线下销售和院外线上销售的规模分别达到4810亿元和390亿元。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健康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