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如何看待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的统称。
健康人群肠道内菌群的总量多达1014个,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左右。
肠道内不同微生物编码的基因总和是整个人类基因组的150~300倍,又称为“人体第二基因组”。
目前人体可检测到的细菌种属包括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变形菌门等,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作为优势菌群占肠道细菌的90%。
根据肠道菌群的生物学的作用,又可进一步分为:
1、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约占90%;
2、条件致病菌:如肠球菌,大肠杆菌,拟杆菌,约占10%;
3、有害菌:如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假单胞菌,梭状芽孢杆菌,约占0.01%。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机体之间的正常交流有利于维持宿主的身体健康。
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激素水平、大脑中枢,以不同方式影响人体的健康。
当肠道微生态紊乱时,可能引起一系列急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炎性肠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等。
简单来说,肠道菌群,也就是肠道微生物,它主要由数千种不同的微生物和多种细菌组成,其数量约等于人体细胞总数的量,构成肠道菌群的第一道保护屏障。
在人的肠道内,有许多对人体有益或者有害的菌群。
近年来,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抑郁症,心血管疾病,免疫代谢性疾病等均有联系。
那么,你对肠道菌群了解多少呢?
这些数量庞大的菌群可以大致分为益生菌,中性菌,有害菌三大类。
近年来,肥胖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全球约有百分之四十的人面临肥胖和超重困扰。
最新研究表明引起肥胖可能并不单指缺乏锻炼、过度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甲状腺功能衰退等某些后天性疾病这些传统的因素,与人的肠道菌群有很大的关系。
而肠道菌群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它会将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分解为短链脂肪酸。
减少摄入过多含有高脂的食物会减少体内短链脂肪的产生。
此外,多吃一些富含乳酸菌以及益生菌的食物会有效地降低体内短链脂肪的含量,从而可以预防肥胖。
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分类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细菌占据99%,总数约有100兆个,涉及500~1000种。
肠道菌群大致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三类。
人体健康与肠道益生菌群结构密切相关。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肠道菌群通过个体适应和自然选择,保持不同种类间的动态平衡,与宿主及环境形成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
在正常情况下,菌群结构相对稳定,对人体表现为无害。
研究表明,体魄强健者的肠道内有益菌比例达到70%,普通人的比例为25%,便秘人群下降至15%,而癌症患者的益生菌比例则仅为10%。
扩展资料
肠道菌群,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
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
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
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在人类胃肠道内的细菌可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
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胃酸杀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氏阳性需氧菌。
胃内细菌浓度<10 3 CFU/ML(CFU即colony 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单位)。
小肠菌群的构成介于胃和结肠之间。
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
在远段回肠,厌氧之间。
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
远段回肠,厌氧菌的数量开始超过需氧菌,其中大肠杆菌恒定存在,厌氧菌如类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都有相当数量。
在回盲瓣的远侧,细菌浓度急剧上升,结肠细菌浓度高达10.11 ~10.12 CFU/ml,细菌总量几乎占粪便干重的1/3。
其中厌氧菌达需氧菌的10.3 ~10.4 倍。
主要菌种为粪杆菌属、双岐杆菌属和真杆菌属。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