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有点高怎么办
胆红素增高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胆红素轻微升高,在正常参考范围的2倍以内,无症状,无溶血,通常都认为是生理性的。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主要来自血红蛋白,间接胆红素经过肝脏处理后转化为直接胆红素,通过胆汁排出体外。
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同时升高)大多伴有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而不伴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的胆红素升高,通常见于溶血(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胆汁淤积(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Gilbert综合征(间接胆红素升高)、Dubin-Johnson综合征(直接胆红素升高)、Roter综合征(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同时升高)、Crigler-Najiar综合征(间接胆红素升高)等。
同时也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检查肝功能前要禁食,因为饮食有可能引起胆红素和转氨酶的增高;另外,药物、酒精、劳累都可能引起胆红素的增高,这些都是一过性的,去除诱发因素就会正常。
建议下次复查之前,晚上休息好,早上别吃东西,前一天不要喝酒吃药,一周内尽可能不要吃荤腥油腻。
能降低血清胆红素作用的中药主要有:茵陈、栀子、大黄、黄柏、虎杖、大青叶、丹草、红花、泽兰、金钱草、益母草等,可以请正规中医根据你的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施治;必要时可在西医指导下试用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有降低间接胆红素的作用,但是苯巴比妥对肝脏有轻微损害,对肝功能损害较重的慢性肝病须慎用。
黄胆值多少算正常
在临床实践中,黄疸的处理方法依据检测结果有所不同。
当检测结果超过正常值两倍以上时,通常需要使用排黄疸的药物,比如茵栀黄颗粒。
而对于低于这个范围的情况,则可以考虑采用物理光波治疗。
一般而言,如果检测结果在17.1以内,可以认为没有问题。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眼白部分出现黄色。
它可能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
胆红素是由红血球分解后产生的,正常情况下会通过肝脏处理并排出体外。
如果胆红素积累过多,就可能导致黄疸的发生。
茵栀黄颗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主要用于治疗黄疸等肝胆系统疾病。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茵陈、栀子等,具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的作用。
使用这种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物理光波治疗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帮助降低胆红素水平。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新生儿黄疸,因为它对婴儿的身体伤害较小。
治疗过程相对简单,患者只需要躺在治疗床上,接受光线照射即可。
对于轻度黄疸,一般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只需注意观察。
但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
总体来说,黄疸的处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在处理过程中,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定期进行检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介绍几种主要的肝功指标
1、 血清转氨酶
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它们在肝细胞内的浓度比血液中的浓度高出1000~5000倍。
如果肝细胞因炎症而出现损伤时,细胞内的这些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来,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
所以,血清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最灵敏指标。
但当出现肝细胞大面积坏死(如暴发性肝炎),肝内转氨酶已耗竭殆尽时,血清转氨酶升高可以不明显。
2、 胆红素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需要通过肝脏加工处理,然后经胆道排出体外。
经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未经处理的称为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为总胆红素。
肝细胞病变时可出现总胆红素升高,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表明解毒能力下降。
但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所以在疾病早期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可以不升高。
3、白蛋白、球蛋白
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其浓度下降可能提示肝细胞合成功能受损。
但白蛋白的半衰期较长,约15~20天,所以急性期病人白蛋白浓度可以正常。
肝硬化患者常见白蛋白水平下降,球蛋白水平上升。
白蛋白与球蛋白两者正常比例在1.5~2.5,若两者的比例1时,医学上称之为“白/球比”倒置,是肝硬化的临床特征之一。
4、总胆固醇和胆碱酯酶
肝细胞参与胆固醇和胆碱酯酶的合成代谢,这两项指标反映了肝脏的储备功能、疾病的恢复能力,肝病患者如果胆固醇和胆碱酯酶持续严重下降则表明疾病在进行性恶化,处境危险。
5、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
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是反映胆汁淤积的重要指标。
在肝内、外胆道梗阻的情况下(例如肿瘤、结石),由于胆汁排泄不畅,它们会同时明显升高,且多伴有直接胆红素上升。
儿童和青少年因骨骼发育会出现单项碱性磷酸酶升高,属正常生理现象,不要误认为肝功异常。
6、甲胎蛋白
严格地说,甲胎蛋白不属于肝功检查项目,但有时医生会提出检查要求,其有双重意义。
一是,轻度升高多提示肝炎活动、肝细胞再生活跃,这对重型肝炎特别有意义,表明病人有望恢复;二是,长期显著升高常提示肝癌,一般认为,当甲胎蛋白超过500 ng/L、持续4周以上,或200~500ng/L、持续5周以上时应高度警惕肝癌的可能。
应该注意的是,孕妇也可出现甲胎蛋白升高,此为胚胎发育所致,不要和肝病混为一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