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乙肝携带者 医院职工内部体检 怎么办啊 (我是乙肝携带者,传染给孩子几率高吗)

admin 2024-12-21 43 0
怎么办啊

本文目录导航:

医院职工内部体检,我是乙肝携带者,怎么办啊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病毒携带者(AsC)是指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很少有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基本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

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有1.2亿人。

新生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发生与母婴垂直传播有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围产期传播率很高,尤其是HBsAg与e抗原(HBeAg)同时阳性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90%以上HBsAg阳性,这是因为母体血液中的HBeA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对感染肝细胞的免疫反应,使胎儿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HBeAg阳性母亲携带的病毒量愈大,侵入新生儿的病毒量就愈多,导致新生儿HBV感染,其中80%将发展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母婴传播中男女机会相近,但婴儿感染后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以男性为多。

HBsAg携带与遗传关系的调查表明乙肝病毒携带者遗传率达60%以上,推测其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

婴幼儿乙肝病毒携带者感染主要是水平感染所致,可因输血、预防接种、与家庭成员中HBV感染者的密切接触等而感染。

3岁以内婴幼儿也因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于造成乙肝病毒持续携带。

所谓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是指血液检测单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但无肝炎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

、问:乙肝基本不传染,现在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怎样形成的?答:目前,我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是由于,90年代前,没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献血等环节不严格导致血液传播,第二是,以前没有母婴阻断技术,导致母婴传播。

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和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逐步被阻断,今后乙肝传播会逐步减少,因此,虽然这么多年没有对乙肝病毒携带者采取隔离措施,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一直在1.2亿左右,没有大流行。

卫生部的目标是到2050年中国乙肝病毒携带率降到1%以下。

(1)目前,我国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隔离措施,他们一样要使用人民币,上工交车,到饭店吃饭,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所有人每天都可能接触了乙肝病毒,如果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和严重性真像部分广告宣传的那样大,中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20年前就把乙肝传染给12亿人了,全国人10年前便全是肝硬化、肝癌了。

这个推理很简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乙肝传染性的讨论,不应该盲目的夸大和恐惧,我高中一个同学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吃饭2年多,但也没有传染给我们.我认为乙肝并不向社会宣传的那样,大家许多人没见过”非典”,但都恐惧,还不是听别人说,因此对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亲自调查才有发言权,不能在一个假想的基础上随便说.(2)最好的例子就是医学工作者对乙肝感染者配偶的调查。

夫妻间的接触算是最密切的吧!但经调查,夫妻都患乙肝者不到10%,绝大多数乙肝感染者的配偶不但没有患者乙肝,还产生了对乙肝病毒的抗体。

这足以证明,只要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乙肝病毒在体内是不会有立足之地的。

地坛医院蔡皓东医生的文章节选(3)夫妻之间传染乙肝的少?夫妻之间一方有乙肝的,另一方却很少得乙肝。

据有关专家随机调查的263位已婚的慢性乙肝患者年龄在35-55岁之间,婚龄均超过5年,并且都有子女。

其配偶同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共计17对,仅占被调查人数的6.46%。

这一结果和国内的其他调查资料基本一致。

乙肝患者配偶很少得乙肝,但是他们对乙肝病毒的既往感染率较高,达到65.3%(172位)。

他们的化验结果均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阳性,但是表面抗体(都未打过乙肝疫苗)或核心抗体为阳性。

这说明他们曾感染过乙肝病毒,但体内产生了抗体。

夫妻在一起生活多年,接触的密切程度非他人可比,性接触也在所难免,感染的机会很多,但是乙肝病人配偶的乙肝发病率却极低,这是为什么?因为成人往往具备健全的免疫体系,体内具有正常的免疫监视和免疫清除功能,当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内后,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会立刻动员起来,识别并清除乙肝病毒,使病毒无藏身和落脚之地。

2、(1)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8/9的人终身不发病,只有1/9的人会因生活习惯不好、免疫力差等原因成为乙肝患者。

(2)目前,公务员队伍中也有1/10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但每年公务员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确是极少数,也没有引起公务员内部乙肝流行,而且工作的还很不错。

3、恳请您登陆“战胜乙肝网”,关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存状况.“战胜乙肝网”4、无症状乙肝携带者能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卫生部肝炎专家委员会委员姚光弼)对这组群体应作为正常人来看待,可以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特别不能有入学,就业和婚姻上的歧视,更没有必要造成本人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紧张,大家要正确对待。

目前,有些单位对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就业和工作设置人为障碍,是不妥的,原则上对他们不应有就业禁忌。

只是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人,不宜直接接触食品和作保育人员,也不宜从事对肝脏有毒性的化工工作。

5、做工作需要健康的体魄。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健康人以携带乙肝病毒就是不健康的人为由不录用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合理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调查显示,目前全球约有3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这些亚健康人群里,中青年所占的比例高达75%。

亚健康成了排在癌症、艾滋病、高血压之后的“第四杀手”。

该调查还表明,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的只占5%,被诊断患病(第二状态)的不足20%,有75%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中华医学会去年对全国33个城市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结论是:我国亚健康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70%。

应此健康是相对的,只要能从事应聘的工作就行,而不是盲目追求医学上的完全健康,那样则世界上有95%的人应立刻下岗。

因此,以携带乙肝病毒就是不健康的人为由不录用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合理。

6、(1)在国外,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乙肝表面抗原是个人隐私,除了餐饮等行业,其他行业招工时不允许查乙肝五项,肝功能正常即可。

(2)除我国外,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如此苛刻的限制。

多年以来,人们把乙肝和甲肝混为一谈,其实,甲肝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传染性强,而乙肝属于血液传染病,并不通过共用餐具传染,日常的正常工作、学习更不会传染。

举一个例子,甲肝常有爆发,可是谁听说过乙肝爆发?90年代初,我国的第一次流行病学普查发现,乙肝携带者约为10%,而本世纪初,我国第二次流行病学普查显示,乙肝携带者仍为10%(确切数字为9.7%),也就是说,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乙肝携带率根本没有扩大,这充分说明,在一次性注射器和母婴阻断技术推广使用后,乙肝已经被有效的控制,而与日常接触与否无关。

对乙肝的恐惧实际上毫无必要,当然,每个人都有恐惧的权利,如果您在了解了乙肝的传播常识之后仍然恐惧,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除您的恐惧呢?把1.2亿乙肝携带者隔离起来吗?像种族隔离一样?这显然不是个好办法,事实上,有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推荐给您,就是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很便宜的,只需30元人民币,比每年去抽血化验成本要低多了。

注射了乙肝疫苗,产生了乙肝抗体,那么,您就不必再为此害怕了,即便您因偶然因素输入了乙肝携带者的血制品(恕罪!),也不会被感染上。

中国的乙肝携带大量增加,与建国后计划免疫(即儿童注射疫苗)有关。

建国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开始大规模的为儿童注射牛痘、卡介苗、白百破等疫苗,这当然是件好事。

但,由于没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往往是一根注射器,小朋友们排着长队来轮流注射,有的换针头(针头也不是一次性的),有的连针头都不换,这样一来,如果队列中有一位小朋友是乙肝携带者,那么其他众多的小朋友就有可能因此而被感染。

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多半就是在这种危险中长大的。

另外一个问题,乙肝携带是不是不等于肝脏有病呢?是不是就一定会影响到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呢?是不是就一定向某些黑心乙肝广告中所渲染得那样要发展为“肝炎-肝硬化-肝癌”呢?下文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教授魏来教授于9月9日发表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网站上的文章,解答了这个问题:乙肝感染后的结局是人们关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BsAg阳性者中HBeAg阳性者为31.94%(即大三阳)。

HBeAg阳性是病毒繁殖的标志,HBsAg阳性者并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同时,即使有病毒繁殖,也不一定就有肝组织的损害。

因此,HBsAg阳性和肝脏有病是有区别的。

目前的研究还发现,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年转化率为2.8%~3.5%,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年转化率仅为0.83%,而HBsAg携带发展为肝硬化的年转化率则更低,约为0.27%~0.47%。

所以乙肝不一定就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乙肝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但不要忘记定期检查。

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治疗。

还要提醒朋友们注意的是,消毒不严的牙医器械最容易成为传播乙肝(以及其他疾病)的途径。

据2004年3月27日《北京晚报》报道,有近80%的口腔医疗机构对机头不彻底消毒或假消毒。

这种消毒不严的牙医器械使得乙肝传播的几率大增。

所以请朋友们一定要到正规的牙医机构去看牙,而且尽可能的使用一次性器械。

世界卫生组织从来也没有声称过可以治愈乙肝,只是列出一些药品,但也只能是控制,不能完全治愈,即使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美国也没有办法,否则,中国大陆早就进口了!中国的媒体和制药企业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当然,这跟我们的政府管理无能有关!治愈乙肝目前就只能靠自身的抵抗力!药物只能辅助!其实自然转阴的人极少,很多的是终生携带!现在世界上的确没有能使乙肝彻底转阴的特效药,但是随着近年来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能够有比较好的办法来控制乙肝发病者的病情了,乙肝患者到正规大医院的乙肝专科(或消化内科),都可以通过正规的主流疗法比较好的控制病情。

至于现在铺天盖地的乙肝医疗广告,本身就是国家禁止的,2003年元月,国家卫生部、工商总局、药监局、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十七号令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乙肝医疗、药物广告的危害性可以简单归纳如下:1.言过其实,骗人钱财。

举世公认,对于乙肝的转阴根治人类目前是没有良方的,可是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上却充斥着大量的乙肝转阴广告,许多求医心切的乙肝携带者听信了这些反科学的宣传而前去就诊,其结果当然是白花了大笔血汗钱却根本不可能把病治好!因此,当前的众多肝病广告已经成了“骗钱广告”的代名词。

2.危害求诊者的健康。

由于播出的这些乙肝广告采取的多半是成本低廉的、未经严格科学认证的非主流疗法或非主流药物,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加重了乙肝携带者的肝脏负担,损伤了求诊者的健康,引发了病情、耽误了病情甚至加重、恶化了病情,这种例子举不胜举!3.为“乙肝歧视”推波助澜。

为了恐吓众多的原本无需治疗的健康携带者也加入到治疗者的行列,乙肝广告普遍采取了刻意夸大乙肝的危害性和传染性的做法,大力渲染所谓“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大力渲染乙肝的传染性,在公众中制造“乙肝恐慌”。

大多数社会公众就是从这些乙肝广告中认识乙肝、得到所谓“乙肝常识”的,公众被灌输了这样的知识之后,必然会对乙肝携带者产生恐惧和排斥,这就为当前日益加剧的“乙肝歧视”提供了社会认知的基础!

乙肝病毒携带者一定就是大三阳或者小三阳吗?

不一定的,这要看化验单。

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携带者(AsC)是指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很少有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

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9300万人。

(卫生部2008年4月21日上午公布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下降为7.18%,比1992年下降了26.36%。

据此推算,我国仍然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300万人。

)我国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隔离措施,他们一样要使用人民币,上公交车,到饭店吃饭,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所有人每天都可能接触了乙肝病毒,如果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和严重性真像部分广告宣传的那样大,中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20年前就把乙肝传染给12亿人了,全国人10年前便全是肝硬化、肝癌了。

这个推理很简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乙肝传染性的讨论,不应该盲目的夸大和恐惧,网上有报道:::高中一个同学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几个同学一起吃饭2年多,但也没有传染给他们.认为乙肝并不向社会宣传的那样,大家许多人没见过”非典”,但都恐惧,还不是听别人说,因此对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亲自调查才有发言权,不能在一个假想的基础上随便说.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8/9的人终身不发病,只有1/9的人会因生活习惯不好、免疫力差等原因成为乙肝患者。

做工作需要健康的体魄。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健康人以携带乙肝病毒就是不健康的人为由不录用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合理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调查显示,目前全球约有3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这些亚健康人群里,中青年所占的比例高达75%。

亚健康成了排在癌症、艾滋病、高血压之后的“第四杀手”。

该调查还表明,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的只占5%,被诊断患病(第二状态)的不足20%,有75%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中华医学会去年对全国33个城市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结论是:我国亚健康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70%。

应此健康是相对的,只要能从事应聘的工作就行,而不是盲目追求医学上的完全健康,那样则世界上有95%的人应立刻下岗。

因此,以携带乙肝病毒就是不健康的人为由不录用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合理。

(1)在国外,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乙肝表面抗原是个人隐私,除了餐饮等行业,其他行业招工时不允许查乙肝五项,肝功能正常即可。

(2)除我国外,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如此苛刻的限制。

多年以来,人们把乙肝和甲肝混为一谈,其实,甲肝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传染性强,而乙肝属于血液传染病,并不通过共用餐具传染,日常的正常工作、学习更不会传染。

举一个例子,甲肝常有爆发,可是谁听说过乙肝爆发?90年代初,我国的第一次流行病学普查发现,乙肝携带者约为10%,而本世纪初,我国第二次流行病学普查显示,乙肝携带者仍为10%(确切数字为9.7%),也就是说,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乙肝携带率根本没有扩大,这充分说明,在一次性注射器和母婴阻断技术推广使用后,乙肝已经被有效的控制,而与日常接触与否无关。

乙肝携带是不是不等于肝脏有病呢?是不是就一定会影响到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呢?是不是就一定向某些黑心乙肝广告中所渲染得那样要发展为“肝炎-肝硬化-肝癌”呢?下文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教授魏来教授于9月9日发表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网站上的文章,解答了这个问题:乙肝感染后的结局是人们关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BsAg阳性者中HBeAg阳性者为31.94%(即大三阳)。

HBeAg阳性是病毒繁殖的标志,HBsAg阳性者并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同时,即使有病毒繁殖,也不一定就有肝组织的损害。

因此,HBsAg阳性和肝脏有病是有区别的。

目前的研究还发现,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年转化率为2.8%~3.5%,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年转化率仅为0.83%,而HBsAg携带发展为肝硬化的年转化率则更低,约为0.27%~0.47%。

所以乙肝不一定就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乙肝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但不要忘记定期检查。

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从来也没有声称过可以治愈乙肝,只是列出一些药品,但也只能是控制,不能完全治愈,即使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美国也没有办法,否则,中国大陆早就进口了!****中国的媒体和制药企业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当然,这跟我们的政府管理无能有关!*****治愈乙肝目前就只能靠自身的抵抗力!药物只能辅助!其实自然转阴的人极少,很多的是终生携带!******现在世界上的确没有能使乙肝彻底转阴的特效药,但是随着近年来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能够有比较好的办法来控制乙肝发病者的病情了,乙肝患者到正规大医院的乙肝专科(或消化内科),都可以通过正规的主流疗法比较好的控制病情。

至于现在铺天盖地的乙肝医疗广告,本身就是国家禁止的,2003年元月,国家卫生部、工商总局、药监局、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十七号令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乙肝医疗、药物广告的危害性可以简单归纳如下:1.言过其实,骗人钱财。

举世公认,对于乙肝的转阴根治人类目前是没有良方的,可是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上却充斥着大量的乙肝转阴广告,许多求医心切的乙肝携带者听信了这些反科学的宣传而前去就诊,其结果当然是白花了大笔血汗钱却根本不可能把病治好!因此,当前的众多肝病广告已经成了“骗钱广告”的代名词。

2.危害求诊者的健康。

由于播出的这些乙肝广告采取的多半是成本低廉的、未经严格科学认证的非主流疗法或非主流药物,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加重了乙肝携带者的肝脏负担,损伤了求诊者的健康,引发了病情、耽误了病情甚至加重、恶化了病情,这种例子举不胜举!3.为“乙肝歧视”推波助澜。

为了恐吓众多的原本无需治疗的健康携带者也加入到治疗者的行列,乙肝广告普遍采取了刻意夸大乙肝的危害性和传染性的做法,大力渲染所谓“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大力渲染乙肝的传染性,在公众中制造“乙肝恐慌”。

大多数社会公众就是从这些乙肝广告中认识乙肝、得到所谓“乙肝常识”的,公众被灌输了这样的知识之后,必然会对乙肝携带者产生恐惧和排斥,这就为当前日益加剧的“乙肝歧视”提供了社会认知的基础!根据传染病学的原理,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可以有五种感染状态,即一过性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和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与人体的免疫状态保持相互的平衡,即病原体所引起的机体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轻微,所以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同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又不足以清除病原体,因此病原体长期存在人体内。

具体到“乙肝病毒携带者”,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表现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阳性,血清中高水平的乙型肝炎病毒(即HBV DNA阳性)而转氨酶(ALT)正常。

此种表现常见于在围产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并由于幼年时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而长期处于免疫耐受状态,长期携带病毒,其自发或治疗相关的HBeAg清除率均很低。

另一种状态称为非活动HBsAg携带状态,表现为HBsAg阳性超过6个月以上,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水平较低(即HBV DNA阴性),且转氨酶持续正常,对这部分携带者进行肝组织学检查,也没有明显的慢性炎症表现。

对第一种情况的长期随访发现,约29%在成年时出现转氨酶的升高和波动,约3%出现胆红素水平的升高,甚至5%出现2次以上的转氨酶波动。

说明部分病毒携带者长期的携带状态是不稳定的,病毒与机体免疫平衡有可能被打破,继而出现肝炎的表现。

而非活动HBsAg携带状态中,约4%左右会出现HBeAg的再次阳性,约24%虽然始终保持HBeAg的阴性,却有转氨酶的波动,成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因此,乙肝病毒一旦感染,很难彻底清除。

在有关乙肝的术语中,老百姓对“大三阳”“小三阳”最为熟悉,但究竟什么是“大三阳”“小三阳”却不甚了了。

所谓“大三阳”是指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抗HBc阳性,而“小三阳”与“大三阳”的区别在于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

“大三阳”常见于上述的第一种情况,而所谓的“小三阳”,可能是非活动HBsAg携带状态,也可能是由于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发生变异,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

实际上,“大三阳”和“小三阳”并不是医学专业术语。

HBeAg是病毒活动型复制的标志,HBeAg阳性表示病毒还在活动,请注意,是病毒而不一定指疾病。

以往因为不能测定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只能间接地通过HBeAg的测定来反映病毒是否存在活动。

现在由于能够直接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所以,不应该把注意力盯在“大三阳”“小三阳”上,而应该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是否阳性和水平高低。

转氨酶(ALT)正常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硬化年发生率约为0.5%。

HBsAg和HBeAg双阳性以及单纯HBsAg阳性者的肝癌发生率,每年每十万人中分别为1169人年和324人,而HBsAg和HBeAg均阴性者的肝癌发生率每年每十万人中仅为39人。

可见,“携带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性略高于非携带者。

了解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状态和未来的转归,我们可以这么说:乙肝病毒感染后很难彻底清除,需要长期进行动态观察,需要长期抑制病毒的复制。

那么是否有药物能帮助清除病毒呢?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能够清除“携带者”体内的病毒。

因为携带状态是病毒与机体免疫功能平衡的结果,而抗病毒治疗的这个外因需要依赖于机体的内因起作用。

只有当感染者出现转氨酶升高时,表明机体自身已经对感染病毒的肝细胞进行攻击,而这个时候应用抗病毒药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效果。

鉴于“携带者”又有可能发生炎症活动,有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性,因此,非活动HBsAg携带状态应该每6~12个月检查1次转氨酶,HBsAg阳性且HBV DNA阳性者应该每3~6个月检查1次转氨酶,这样能够及时发现病情的活动,以便及时治疗。

让乙肝病毒携带者远离危害的五项措施医学专家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好下面五点,便可让乙肝病毒携带者远离危害:1、谨慎用药可以护肝是药三分毒,而肝脏正是负责解毒的脏器,任何药物都可能加重肝脏的负担,所以药品能不用就尽量不用,确实需要用,应该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谨慎选用。

2、劳逸适度保证休息在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切忌加班加点,少睡熬夜;而且过度的娱乐也是有害的,通宵打牌,旅游跋涉,或参加剧烈的体育锻炼都会对肝脏不利。

3、饮食清淡戒烟、戒酒大家的日常饮食应该清而不燥,淡而不咸,对于一切酒类、酒类饮料尽量不要沾染。

4、知足常乐调整心态情绪对肝脏的影响也很大,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最好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也是保护肝脏的有利措施。

5、定期检查时刻警惕3-6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乙肝五项等,随时观察,做到有备无患。

转氨酶是什么东西?

转氨酶(aminotransferase;transaminase)转氨酶是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一类酶。

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组织和微生物中,心肌、脑、肝、肾等动物组织以及绿豆芽中含量较高。

种类很多,体内除赖氨酸、苏氨酸中外,其余α-氨基酸都可参加转氨基作用并各有其特异的转氨酶。

其中以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最为重要。

前者是催化谷氨酸与丙酮酸之间的转氨作用,后者是催化谷氨酸与草酰乙酸之间的转氨作用。

GOT以心脏中活力最大,其次为肝脏;GPT则以肝脏中活力最大,当肝脏细胞损伤时,GPT释放到血液内,于是血液内酶活力明显地增加。

在临床上测定血液中转氨酶活力可作为诊断的指标。

如测定GPT活力可诊断肝功能的正常与否,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GPT活力可明显地高于正常人;而测定GOT活力则有助于对心脏病变的诊断,心肌梗塞时血清中GOT活性显示上升。

转换酶中的一类。

催化氨基酸和a-氧代酸(a-酮酸)或醛酸之间的氨基转换反应,生成与原来的a-氧代酸或醛酸相应的a-氨基酸或ω-氨基酸,原来氨基酸转变成相应的氧代酸。

转氨酶催化的反应都是可逆的。

转氨酶可按底物的不同分成3大类。

L-a-氨基酸(酮酸转氨酶)、ω-氨基酸(酮酸转氨酶)和D-氨基酸转氨酶。

转氨酶的辅基是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哆胺,两者在转氨基反应中可互相变换。

转氨酶参与氨基酸的分解和合成。

氨基酸转氨后生成的酮酸或醛酸可经氧化分解而供能,也可转变成糖类或脂肪酸。

相反,酮酸或醛酸也可经转氨酶的作用而生成非必需氨基酸。

某些氨基酸之间的互变也有转氨酶参与。

在高等动物各组织中,活力最高的转氨酶是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

转氨酶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

当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造成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便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转氨酶升高。

通常,体检中主要检查的转氨酶有丙氨酸转氨酶(ALT,俗称谷丙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俗称谷草转氨酶),其中尤以前者(ALT)最为常用。

1%的肝脏细胞损害,可以使血中ALT的浓度增加1倍。

因此,ALT水平可以比较敏感地监测到肝脏是否受到损害。

转氨酶水平在0-40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在排除由于实验室设备故障和操作错误等因素造成误差的可能后,如果转氨酶水平还高,多半是由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病所致。

但要确定是不是病毒性肝炎,还需要做其他检查,结合病史、症状、体征等全面分析。

对于健康人来说,转氨酶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并不意味着肝脏出了问题,因为转氨酶非常敏感,健康人在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检查,转氨酶水平都有可能产生波动。

转氨酶高不一定都是肝炎。

ALT的升高只表示肝脏可能受到了损害。

除了肝炎,其他很多疾病都能引起转氨酶增高。

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则:1)肝脏本身的疾患,特别是各型病毒型肝炎、肝硬变、肝脓肿、肝结核、肝癌、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2)除肝脏外,体内其他脏器组织也都含有此酶,因此当心肌炎、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乙型脑炎、多发性肌炎、急性败血症、肠伤寒、流脑、疟疾、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流感、麻疹、血吸虫病、挤压综合征等,亦均可见血中转氨酶升高。

3)因为转氨酶是从胆管排泄的,因此如果有胆管、胆囊及胰腺疾患,胆管阻塞,也可使转氨酶升高。

4)药源性或中毒性肝损害,以及药物过敏都可引起转氨酶升高,并常伴有淤胆型黄疸和肝细胞损伤。

例如生病时吃了会损伤肝脏的药物,红霉素、四环素、安眠药、解热镇痛药、避孕药,还有半夏、槟榔、青黛等中药。

在停用这些药物后,转氨酶水平会很快恢复正常。

5)正常妊娠、妊娠中毒症、妊娠急性脂肪肝等也是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

6)对于一些看起来没什么大病的人来说,还有可能因为长期酗酒导致酒精肝,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脂肪肝,造成转氨酶高。

另外,健康人的转氨酶水平也有可能暂时超出正常范围。

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都可能使转氨酶暂时偏高。

如果在检查转氨酶前一晚加班工作,没睡好觉,或是体检前早餐时吃了油炸的东西,检查结果可能就会超出正常范围。

一个人刚刚在操场上跑了几圈,就立刻检查他的转氨酶水平,结果也可能会高出正常范围。

转氨酶升高常提示有肝损伤??人体内存在很多氨基转移酶,临床上通过抽血化验检测肝功能的转氨酶主要有两种,一种叫丙氨酸转氨酶(ALT);另一种叫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ALT及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其他脏器中如肾、心肌、胰、肌肉、脾、胆、肺也含有一定数量的ALT和AST。

ALT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AST主要存在于细胞浆的线粒体中。

当细胞损伤时(如肝炎、心肌炎、胰腺炎等),ALT首先进入血中,当细胞严重损伤、危及线粒体时,AST也会进入血中。

此外,营养不良、酗酒、应用某些药物、发烧等情况均能使转氨酶有轻度升高。

生理状态下,血清转氨酶也有变异,如剧烈活动、体育锻炼、月经期时,转氨酶也可暂时升高。

由于ALT、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当其明显升高时常提示有肝损伤。

当然,引起肝损伤的原因很多,如肝脏外伤、各种肝脏的急慢性炎症、脂肪肝、肝硬化以及肝癌。

因此,当发现转氨酶升高时即不要恐慌,也不可掉以轻心,应该进一步追查原因。

一般认为,如果ALT血清值超过正常上限2-3倍,并持续两周以上,表明有肝胆疾病存在的可能须排除嗜酒、心肌炎、化学药物中毒、寄生虫病等;如果测定值超过正常上限20倍,表明有肝胆疾病存在;此时若伴有阳性肝炎病毒标志物,可以诊断肝炎。

ALT的正常上限是40单位,2.5倍为100单位,20倍为800单位。

急性肝炎时,ALT增高幅度较大,多在500单位以上,甚至达到1000单位以上,有时AST也明显升高。

不管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乃至肝硬化,如果AST升高幅度等于或大于ALT,即AST/ALT≥1时,常说明肝细胞损伤严重,病情相对较重。

慢性肝炎ALT升高幅度不大,多在300单位以下。

治疗肝炎降低转氨酶药物选用上,一般选择五味子,联苯双酯,垂盆草等降酶药。

双鹤复方益肝灵片是由水飞蓟素和五仁醇浸膏等药物组成,具有益肝滋肾,解毒祛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转氨酶增高者,是新一代的保肝降酶治疗药,目前已广泛的引用于临床。

“转氨酶”与肝脏功能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转氨酶”认为转氨酶就是肝功能呢?严格地说,“转氨酶”水平的高低几乎不能反应肝脏的功能,转氨酶不过是肝细胞里面的一种成分而已,相比较而言这种成分在肝细胞中的含量比较高,肝细胞一旦遭到打击和破坏,转氨酶就被释放到了血液。

而在这个时候,如果损害的肝脏细胞不多,肝脏完全能够正常工作。

要维持正常人的生存,或正常的生命活动,大约只要有1/3的肝脏“开工”即可,因此许许多多的肝病患者被延误治疗时机。

就是肝脏太任劳任怨了。

要正确认识转氨酶。

转氨酶水平的高低不能完全代表肝功能的好坏,更确切地说转氨酶水平与肝功能状态不成平行关系。

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①转氨酶水平正常,肝脏损害持续存在。

见于某些肝炎病人,比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指标一直阳性,但转氨酶从来没有升高过,可是如果对这样的病人做肝脏活组织检查却能发现肝脏的炎症反应很严重,有的已经发生了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和肝癌;还有不少急性和慢性丙型肝炎病人也有类似情况。

②转氨酶水平很高,但不过是一时性的,不会给肝功能造成很大影响,后果也不很严重,经过短期休息和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一次性大量喝酒也会有类似现象。

③黄疸很深,转氨酶不高,甚至正常。

有三种情况:a、是胆道阻塞,胆汁排泄不畅,做肝功能试验检查时发现血液胆红素很高,而转氨酶不高或轻度升高,可见于胆管结石、胆道和胰头周围的肿瘤患者;b、是重型肝炎。

这是一种很严重的肝病,病死率很高。

患病的早期,转氨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胆红素在较高的水平上,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胆红素越来越高,转氨酶反而下降,及至正常,医学上称之为“胆酶分离”,这是病情严重的信号,靠药物治疗恐已无济于事,条件允许时最好及时做肝移植手术。

c、是淤胆型肝炎。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肝内小胆管损害为主,导致胆汁分泌异常,比如各种少数急性黄疸型肝炎、药物性肝炎、妊娠等。

④某些肝硬化和肝癌病人,尽管得了晚期肝病,肝功能很糟糕,但转氨酶却是正常的。

不少人因为有了大量腹水、消化道出血,或者体检时发现其他异常才得知原发疾病。

⑤转氨酶长期异常,但水平不高。

这多见于慢性肝炎病人,包括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后的酒精性肝炎等。

像这种转氨酶水平不是很高,大多在100~200单位之间,或者小于100单位的慢性肝炎病人最需要重视,因为病情持续发展,预防不力最终要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宜及早采取恰当的治疗。

⑥最后还有一类现代文明病,即脂肪肝,表现为转氨酶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100单位,这种人一般体重超标,或严重超标。

这与饮食结构不当、饮食过量、嗜酒无度、缺乏运动等有关,是典型的“富贵病”,该引起警惕了!中医药对于降低转氨酶升高有着明显的优势,中药降低转氨酶具有以下优点:一、改变机体的反应性;特别是慢性肝炎部分病人,有助于改变其肝细胞的通透性,减少酶的释放,从而间接达到降酶的目的。

二、调整肝细胞的酸碱环境;三、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慢性肝炎70%以上病例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正常水平。

许多中草药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如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能增强T细胞的数量及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等。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虚证多见;比较多的情况是正虚邪实。

处理好扶正祛邪的关系,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也可提高降酶的效果。

四、调整病人的代谢机能:慢性肝炎造成的肝实质性损害,将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内分泌激素、色素物质等各种代谢紊乱,其中有些代谢紊乱可使转氨酶长期不正常,故肝病患者要积极纠正这些代谢紊乱。

通过中药的调理,完全可达到目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