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上瘾”背后的哲学
理论上,“上瘾”是由大脑控制行为产生,因此上瘾存在一定的成瘾机制,也有很多人在研究抗成瘾机制和戒瘾方案。
实际上,一切与人体感官感受有关联的行为,都有可能上瘾。
在身体上,佛家讲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是说人有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感官,六欲则讲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和意欲六种感受。
古希腊神学认为,人有八种罪行,暴食色欲贪欲暴怒懒惰忧郁虚荣和傲慢;近代西方宗教讲,人有七宗原罪,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暴食和淫欲。
身体上的感官经由大脑皮层等复杂组织的处理,经过一系列复杂多次的解构和重构,形成心理上的依赖,上瘾行为产生。
有研究人员发现,上瘾背后折射的,是人体欲望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满足感的上下限决定了所谓“瘾”的深浅。
基于这个理论,所有“抗成瘾”和“戒瘾”说法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为什么让人上瘾的东西,也容易让人痛苦?
上瘾就是喜爱某种事物,成为了一种癖好,说到上瘾通常会想到赌博、吸毒、吸烟、喝酒及小孩打游戏等等。
赌博输赢很难预测,所以给人带来很刺激的感受,从而产生愉悦感。
吸毒产生幻觉~ 吸烟缓解压力~ 喝酒释放压力~ 打游戏带来成就与存在感~以上事物的共性是启动了多巴胺奖励机制,愉快中枢的激活使个体感到愉快与满足感。
这类型上瘾容易让人长期沉迷,当我们意识到影响健康、工作和生活时,理性思维告诉自己不要继续,但是又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就会导致自己或家人非常痛苦。
上瘾后怎么改善呢? 我们对事物的喜好或上瘾,不是这件事物的本身,而是通过经历这件事物的体验,让我们的大脑产生多巴胺神经递质,从而感到快乐,因之我们上瘾的是这种感觉。
能够让人上瘾的事情有很多,例如美食、剁手党、购物狂、运动、学习、刷抖音及恋爱等… 我们可以转移上瘾的事物,不危害他人及自己健康和工作的事物都可以去培养兴趣爱好。
还有就是让当事人体验到这种上瘾的伤害感觉,例如马爸爸儿子马元坤12岁时沉迷打游戏,马爸爸让他在网吧打了3天3夜,从此马元坤不再沉迷游戏,所以美好的事物一旦新鲜刺激感过了头,同样会让人感到厌恶,从而不再上瘾,这就是物极必反。
不要在美好的时光里活得太随意,自律的人生才会带来持久的愉悦。
思考: 当面对一个不好的习惯,是什么原因影响你的改变?
英国留学:电脑游戏迷的大脑与常人不同
科学家们在究竟是大脑结构不同导致人们上瘾,还是人们长期上瘾之后导致大脑结构变化的问题上仍然没有定论。
新研究显示,经常玩电脑游戏与不大经常玩游戏的人,在大脑结构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这个针对青少年进行的研究发现,经常玩电脑游戏或网络游戏上瘾的人,大脑中主控“快感”的部分——前部腹侧纹状体区相对比较发达。
前脑腹侧纹状体区是大脑中能产生成就感或愉快情绪的部位。
这项发表在《转化精神病学》(Translational Psychiatry)期刊上的新研究结果还指出,不清楚究竟是长期玩电脑游戏最终导致人脑发生变化,还是先天不同导致有些人更容易玩电脑游戏上瘾。
专家解释说,他们需要更多研究才能最终确定新发现到底对家长和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此前,有人认为电脑游戏容易使“易上瘾”的人上瘾状况加剧;也有人认为电脑游戏有助于开发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
鸡生蛋?蛋生鸡?
更有不少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经常玩电脑游戏是否会改变人脑的结构。
最新的研究项目抽样选择了154名14岁青少年;科学家们跟踪观察了这些青少年一周的活动。
每周玩电脑游戏9小时被定为中间值。
超过9小时被定为上瘾,少于9小时为不上瘾。
最后经过脑电图扫描发现,玩电脑游戏比较上瘾的青少年比不大上瘾的小孩子大脑中的前脑腹侧纹状体明显要更加发达。
专家指出,吸毒或赌博上瘾的人也通常是大脑的这一部位比较发达。
不过,人们赚了钱,吃到美食或享受了满意的性生活后的快感也来自这一部位。
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的克拉克博士(Luke Clark)表示,最新研究结果很值得进一步推敲,因为同一大脑部位正是刺激人们产生积极性的部位。
克拉克博士表示,尽管目前人们在这个领域仍然就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争论不休,但他认为如果某人每天都花数小时时间玩电脑游戏,此人大脑因此发生变化至少是合情合理的解释。
《电脑游戏迷的大脑与常人不同》由我团队整理,转载注明。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