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右脑发达的表现
研究表明右脑的反应速度比左脑快千分之四秒,那右脑发达的表现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右脑发达的表现,一起来看看吧!
右脑发达的表现
右脑侧重于直观、感觉、想象、情绪以及形象记忆。
右脑型的人,直觉灵敏,比较敏感,情感丰富,喜欢幻想,容易神经过敏。
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得主罗杰·史贝尼教授将左右脑的功能差异归类整理如下: 右脑(本能脑·潜意识脑) 1.感性、直觉、通感、灵感; 2.图像化机能(企划力、想像力、创造力) ; 3.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少数人才有的:心灵感应、通灵感应、超视力、触知力、预知力、意念力、梦境等) ; 左脑(意识脑) 1.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心算、数学) ; 2.超高速大量记忆(逻辑、速读、机械记忆) ·知性·知识·理解·思考·判断·推理·语言·抑制·五感 ( 视、听、嗅、触、味觉) 。
人的右脑具有直观性的整体把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独创性等。
右脑型的人因为敏感,所以更容易情绪化,容易冲动。
因为倾向于直觉,所以容易缺乏理性的思考,即便爱思考的人却也总带有主观性与感性色彩。
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容易多愁善感,快乐的非常更快乐,难过的非常难过,乐观的非常乐观,悲观的非常悲观。
因为爱幻想,所以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精神世界丰富,但也容易不切实际。
因为神经过敏,所以容易受刺激,容易情绪不稳定,容易受情感困扰。
容易偏激,容易走极端,不论好的还是坏的,如果得不到认同,容易走向叛逆。
右脑的应用
右脑是图像脑,侧重于处理随意的,想象的,直觉的以及多感观的影像。
右脑是通过图像进行思考的半球,所以能够将语言变成图像,不仅如此,右脑还能把数字变成图象,把气味变成图像。
右脑将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事物,全部转化为图像进行思考和记忆。
当右脑分析一个词是时,比如右脑读“猫”这个词时,会自动的在右脑的影像库中搜寻猫的形象,然后将猫这个词与它的图片,感觉链接在一起。
在分析一句话,比如“猫在睡觉”,影像库中出现的就是一只猫在太阳底下蜷成一团迷迷糊糊的睡觉的图像。
或许还夹杂着轻微的鼾声。
照相记忆利用的正是右脑的图像处理能力,无论是大段的文字,还是一幅幅的图片, 当右脑想记住什么内容时,都先把它们转化成图像摄入脑海,就像照相机一样,把内容在大脑中定格成一幅图。
用到时,脑海中的图像便浮现在眼前。
右脑照相记忆的速度远远大于左脑,这是由于处理信息时 ,左脑将信息进行词汇化处理,五感也要变成语言才能传达出去,所以花时间。
而右脑将信息以图像化处理,所以非常迅速,只要花几秒就可以。
利用右脑的图像记忆原理,在快速阅读的高级阶段也是用的图像阅读,见图不见字。
古人云一目十行正是开发了大脑的图像阅读功能,由于右脑具有超高速信息输入的喜好,因此3分钟阅读完一本书,即所谓的“波动速读”影像阅读,更是把右脑的影像记忆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右脑启发的七大优势
1.记忆力好
人的认知、感知基础依赖于大量的信息存储,而存储大量的信息必须依赖惊人的记忆力。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个海马照相记忆的功能,位于右脑旧皮质层与颞叶的中端。
海马记忆能力是将所有信息像照相机拍照一样,咔嚓一下摄入大脑成为一张图片永久保留在脑海中,随用随取,是对物像的回忆能力,而不是文字的记忆能力,可以让记忆事物变得轻松简单,记得快、记得多、记得牢。
2.专注力强
通过物像观察训练和听α音乐,可以将潜意识中的强大自控能力激发出来,促使大脑对事物的关注,将这些信息快速地集中起来。
经过右脑开发的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视觉专注和听觉专注,孩子的注意力广度、深度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样孩子便会注意力集中,做什么都很专心、聚精会神,不开小差。
3.观察力敏锐
人的观察力受制于空间感知的影响,开发右脑,通过色卡训练,激活眼内的锥状细胞,瞬间在大脑中形成思维影像。
上过右脑潜能课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观察力,观察事物细致、精确,能够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并能够灵活运用。
4.想象力丰富
天才都具备优秀的想象力,如爱因斯坦提出宇宙相对论、牛顿从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都是想象力引导的产物。
右脑潜能开发课能够很好地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看到一个物体,一件事情,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想象事物更加丰富多彩。
而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能让孩子对事物的探索欲望更加强烈,思维更加活跃,好奇心,求知欲强,学习更主动,更爱动脑筋。
5.判断力强
右脑发达的孩子,具有十分敏锐的判断力,他们往往在遇到问题时反应快速,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并找到问题的关键环节。
6.创新能力强
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把头脑中那些被认为毫无关系的情报信息联系起来的能力。
这种并不关联的信息之间距离越大,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设想也就越新奇。
而右脑潜能开发能够挖掘孩子的创新能力,鼓励并充分让孩子的创新思维发挥出来。
经过开发的孩子思维活跃,能从不同角度整体地看待事物,经常会有新颖的想法和独到的观点,做事情有条理、能分清轻重缓急,懂得把握时机从关键处着手,不走太多弯路。
7.情商明显提高
情商是一个人乐观、灵活、应对压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别人的感情并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人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成败。
右脑主管着人的情感,决定着孩子的行为习惯,经过右脑潜能开发训练的孩子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主控制自己的情绪,消除负面情绪,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独立的性格,更容易平心静气地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你真的能掌控自己的大脑吗?做大脑的主人真正赢得幸福
十年前看《少有人走的路》,开始思考人生,开始思考我应该走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也开始探寻内心真正的需要,开启心智成熟的旅程。
这两年看《学习之道》《刻意练习》《练习的心态》《思考快与慢》《象与骑象人》,深感我们的无助。
也真正体会到虽然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知识,懂得很多道理,但是我们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窘境。
我们总是感觉压力大,焦虑、沮丧、易怒、抑郁、失望、孤独、内疚、受伤和不自信也始终萦绕在我们左右。
我们明知道我们要的是健康、安全感、心情愉悦、良好的人际关系、幸福的人生,但我们总是言不由衷、言行不一,工作生活搞得一团糟。
我们作为大脑的主人,然而我们有时候好像无法控制它,反而处处被它左右。
今天一起读《大脑幸福密码》,这本书融合了最新的脑神经科学、积极心理学与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和实证, 我们可以通过拥有、丰富、吸收和联系内化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塑造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变得更加有安全感、满足感和联结感,收获平静、自信和满足。
我们的大脑,一个3磅重的“木薯粉布丁”,它看上去黏糊糊的,毫不起眼,却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人类健康、日常效率、心理康复、个人成长、创造力和成功的主要内部源泉。
我们的大脑不是一夜之间进化成现在这样的,它的容量和倾向性是历经数亿年才得以形成的。
在过去的6亿年当中,无论是水母、河蚌,还是蜥蜴、老鼠、猴子以及早期的人类,面临一系列生存问题,都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并将其根植到了进化中的神经系统当中。
在过去的几百万年当中,大脑的容量扩大了三倍,同时,其结构和功能也在自然选择的严酷压力下得到了塑造。
能人和猿人长期生活在小型狩猎采集游团当中,他们所要应对的生存挑战也与我们的非常不同。
由于他们以小规模的游团为生活单位,因此他们很少遇到不认识的人,一旦遇到就会面临危险。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面临饥饿、寄生虫、疾病、伤害以及生产时的风险。
对于原始人来说,野外生存的头号法则就是“吃午餐,别成为午餐!”。
为了让基因传递下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灵长动物、类人猿和人类祖先必须找到一些让人愉快的“胡萝卜”,比如容身之所、食物、性。
此外同时,他们要远离那些带来痛苦和危险的“大棒”,比如食肉动物、饥饿以及其他种族的侵袭。
胡萝卜和大棒都很重要,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决定性的区别。
从生存的角度来说,大棒比胡萝卜更紧急,影响更大。
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下去,大脑进化出了一种消极偏见: 随时寻找危险因素,做出激烈的反应并迅速将这种体验储存在神经结构中。
消极体验激活大脑,令其吸收负能量,进而使其更容易对焦虑、沮丧和失望等消极情绪产生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的大脑甚至还得了“纸老虎妄想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有风吹草动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那么我们在面对几亿、几万年遗传的“大脑”是不是就无能为力,任他摆布呢?现代脑科学、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 大脑是个会学习的器官,它可以随着你的体验而发生改变。
我们反复感觉、感受、追求和思考的一切正在塑造着我们的神经结构,缓慢,但确定无疑。
这一过程有时也被称为神经界的达尔文主义: 忙者生存 。
一些强烈的、持久的或反复出现的精神活动,尤其是意识领域的,会给我们的神经结构留下持久的印记,就像汹涌的水流重塑河床一样。
用神经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同步发射的神经元,会串联在一起,使精神状态转变成神经特质。
日复一日,你的思维渐渐塑造了你的大脑。
这就是当今的热门研究领域,科学家所谓的 体验依赖型神经可塑性(experience-dependent neuroplasticity) 。
人的注意力就像一架组合了探照灯的吸尘器,它先是照亮其着陆点,然后将其吸入你的大脑——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你所关注的东西(你的思维驻留之处)便是你大脑的塑造者。
如果你总是让思维停留在自我批判、焦虑、抱怨他人、伤害和压力之上,那么你的大脑就会被塑造得更容易对焦虑和沮丧的情绪产生反应,你的目光会局限于各种威胁和损失,你会倾向于感到愤怒、悲伤和内疚。
如果你持续地让思维主流与一些好的、积极的事件和情况,令人开心的感觉,你确定已经完成的事情,身体上的愉悦以及你良好的品质等,久而久之,你的大脑就会被塑造成有力且复原性强,基于现实的乐观主义展望以及积极的情绪和价值观。
每个人,不论男女,都有能力让自己的大脑改进得更好,这就是 自我导向型神经可塑性(self-directed neuroplasticity) 。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用各种快捷、简单而有趣的方式来发挥自我导向型神经可塑性的威力,运用思维去改变大脑,从而让思维变得更好。
这样日积月累,一个突触又一个突触,真正把幸福种进你的大脑里。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去追求呢?进化神经心理学(evolutionary neuropsychology) 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开始给出一些清晰的解答, 安全感、满足感以及关联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三个基本的需求 。
而这三个基本需求对应人类进化史上的三个阶段: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灵长动物/人类三个阶段。
随着大脑的逐渐进化,它满足人类三种需求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这种能力正是通过避免伤害、寻求回报以及亲附他人这三个操作系统来依次实现的。
避免伤害系统是与你的脑干、最早出现的迷走神经分支、副交感神经系统以及在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等脊椎动物几个阶段相关联。
寻求回报系统是与大脑皮层下区域、交感神经系统以及进化史上的哺乳动物期相关联的。
亲附他人系统则与迷走神经最密切的分支、进化史上的灵长动物阶段尤其是人类阶段有关。
想象我们大脑中有一只蜥蜴、一只老鼠和一只猴子,他们分别代表了避免伤害、寻求回报和亲附他人三个操作系统。
当我们要满足自己对安全感、满足感和关联感的核心需求时, 我们需要爱抚那只蜥蜴,喂饱那只老鼠,拥抱那只猴子 。
大脑的三个操作系统本质上都有两个设置: 顺应和反应 。
只要每个系统所负责的那个核心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这个系统的顺应模式就是正常的。
当你感到安全时,避免伤害系统就进入了顺应模式,从而给你带来放松、宁静、平和的感觉。
当你感到心满意足时,寻求回报系统会进入顺应模式,给你带来感恩、愉悦、成就感和满足感。
当你感到某种感情的联结时,亲附他人系统变为顺应模式,启动诸如归属感、亲密感、同情、和善、价值感和爱等感觉。
当大脑在顺应模式下,你不会被外部的环境、刺激所左右。
你不会被恐惧、沮丧和烦躁等感觉牵着鼻子走,而是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威胁、损失和拒绝。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你总能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安全感、满足感以及被关爱的感觉。
你的大脑就像安装了某种减震器,能使你免受各种困难艰辛的冲击,使你始终处于一种放松、宁静、平和的感觉中。
大脑还有另外一种设置,即 反应模式,这种设置的进化目的是帮助我们的祖先在面对各种威胁、损耗和排斥的阻碍时能够生存下去 。
多神经系统持续不断地四处搜寻不对劲的感觉,不放过任何一丝反映出你的三个核心需求(安全感、满足感和关联感)没有得到满足的感觉。
顺应模式是一种静息模式,消极偏见使得我们非常容易被颠出这一状态,进入反应模式。
反应模式假设存在我们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不会考虑我们的长期需求。
在这种不安的超饱和状态下,人体所有的资源都被耗尽,一些类似加强免疫系统的项目被搁置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进入血液,大脑产生了害怕、沮丧和心痛的感觉。
而让大脑进入反应模式的幕后黑手就是消极偏见,它负责创造一种偶尔的反应性情感迸发的倾向。
但是对许多人而言,它成了一个新的常态,即某种形式的慢性内在无依感。
久而久之,它会给你带来坏的情绪体验,让你的观点变得消极,削弱你的学习能力。
它会吸收掉那些本可以用来创造快乐轻松的体验以及增进个体康复和成长的资源。
它会使我们裹足不前,压制我们的自我表达,使我们不敢树立远大的梦想。
日积月累,它还会成为导致精神抑郁及其他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
反应模式占据了我们大脑,我们对我们的大脑失去了控制。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倍感无助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了吗?我们甘愿在大脑面前俯首臣称吗? 别慌!书中结合现代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提出了内化积极体验帮助大脑回家,回到熟悉的顺应模式,回到你与你自己的体验之间那种令人舒服的亲密感中,回到对生活充满自信的开放态度中,回到一种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甚至驾驭自己的思维的信心中。
要想拥有幸福快乐、成就斐然又充满关爱的生活,内在力量是基础。
那么什么是内在力量? 内在力量就是你行走在崎岖蜿蜒的人生路上时装在背包里的供给品,包括积极的情绪、常识、诚实、正直、内心的平和、决心以及一颗温暖的心。
研究人员已经确认了包括自我关怀、安全感依赖、情感智力、后天乐观主义、放松反应、自尊心、抗压性、自我规范、还原能力以及执行功能等内在力量。
与转瞬即逝的精神状态不同,内在力量是一种稳定的特征,是你得以生活美满、行动明智高效以及为他人做出贡献的持久的源泉。
举例来说,对积极情绪这种内在力量的研究表明,这种力量能够减弱反应性和压力,有助于心理创伤的愈合,增强适应能力,增进福祉,提高对生活的满足感。
平均来说,一个人大约只有1/3的内在力量是与生俱来的,并以遗传的形式表现在他的气质、才能、情绪和个性当中。
另外2/3的内在力量则是在成长过程中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通过培养便可获得。
这对我们来说是件天大的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自己就可以建立起像幸福感、满足感、爱心、效率、智慧、内在的平和等内在力量。
上文提到大脑的体验依赖型神经可塑性,那么对于内在力量,我们就可以通过内化积极体验的方式去强化积极的神经联结,从而重塑我们的大脑。
人的大脑是一个物理系统,就像肌肉一样,越练习越强大,所以要把内化积极体验当成你日常生活的一个常规组成部分。
虽然在一开始会显得比较刻意,但你会渐渐变得自动自发,直到最后遇到好体验就会不假思索地将其揉进大脑。
从理论上来讲,所谓内化积极体验,就是有意识地将积极体验内化到你的隐形记忆当中。
它包含以下四个步骤(首字母正好组成:HEAL 治愈):拥有一个积极体验(have a positive experience); 丰富这个积极体验(enrich it); 吸收这个积极体验(absorb it); 将积极素材与消极素材联系起来(link positive and negative material)。
而关于积极体验,其实只要寻找我们就能寻见。
一旦找到那位于意识深处的积极体验,你就要集中精神将其带到舞台中央。
体会一下那种将体验从幕后转移到台前的感觉。
一定要内化那些细微而不起眼的或你通常会忽略掉的事物。
同样也要想想那些本来会变糟但最后转危为安、柳暗花明的事情。
书中介绍了拥有,激活积极体验的各种不同方法: 关注一个已经存在的积极体验:意识中的积极体验 意识深处的积极体验 通过下面几种方式,创造一个积极体验:在当前环境中发现好事 在近来发生的事情中发现好事 在持续进行的情况下发现好事 在个人品质中发现好事 在过去的经历中发现好事 期待未来的好事 与他人分享正能量 在负能量中发现正能量 关爱他人 看到他人生活中的正能量 想象好事 创造好事 直接刺激积极体验 视生活为一场机遇 当我们找到并拥有一个积极体验后,我们就需要去丰富和吸收积极体验。
丰富和吸收的过程,就是将转瞬即逝的事转变成持久的神经结构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五个方面:持续时间(捕获转瞬即逝的积极体验,拿出5-10秒来与它亲密交融,细细回味) 强烈程度(体验的强烈程度提升,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也会激增,这种神经递质能够促进新突触的形成) 多样性(尽可能关注体验的各个方面) 新奇性(人类的大脑是新奇性探测器,它每时每刻都在寻找一些常规套路之外的东西,一旦发现便迅速将其储存到记忆系统里) 个人相关性(大脑会过滤与你无关的信息,与你相关的体验容易刺激大脑归档储存) 这五个方面都有助于增强神经放电,能使你在每次内化积极体验时构建更多的大脑回路。
反复内化积极体验将进一步加强这些神经通路,记忆的保持力也就越强。
花园里只是一味种上鲜花,而对杂草置之不理的话,杂草终究会慢慢挤占鲜花的资源和生存空间,甚至最终影响鲜花的生长。
所以,当我们拥有、丰富、和吸收积极体验后,就需要想办法替换原有的消极体验和消极思维。
因为一旦消极体验转变成消极素材,并被储存到你的大脑当中,那就不妙了。
消极素材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它会让你的心情变得晦暗,加重你的焦虑,令你更容易被激怒,而且会给你平添一种不自信、气短的感觉。
消极素材还会影响你的身体,从长远来看会耗损你的身心健康,而且还有可能减短你的寿命。
大脑中的消极素材就像一股强烈的气流,它会持续不断地把你拖拽到反应模式中去。
所以内化积极体验的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拥有、丰富和吸收的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产生联结。
把消极素材放到意识深处,这样它才能若隐若现,小而温和。
与此同时,要把积极素材放在意识的表层,这样它才能光彩照人,大而强烈。
我们将积极素材重写消极素材,最终消除消极素材。
改变你的大脑,从而让自己变成注定要成为的那个人。
内化积极体验可以建立起你的内在力量,你身体复原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你的思维也会越来越以一种根本性的平和、满足和爱的感觉为中心,你也可以更快速地从消极体验中复原。
真正改变世界的既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更是我们对思维内部的改造。
我们过多的追求外部世界的改造,追求更大的房子,车子,名誉,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和享受,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多了解一点我们的大脑,就能把生活过得更好。
通过拥有、丰富、吸收和联系内化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塑造我们的大脑,会给我们的安康带来更大的改进。
借用一句藏语民谚,所谓积极体验,就是“以果为因”。
所谓幸福,无非就是经过改造的大脑回路。
人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
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着非细胞结构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
细胞结构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上皮组织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等三类。
1.化学组成
水占了人体重量的65%。
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脱水后只剩25公斤,其中碳水化合物3公斤,脂肪7公斤,蛋白质12公斤,矿盐3公斤。
2.血液
人体总血量约为体重的8%。
若一次失血超过人体内血量的20%,生命活动便受阻。
健康的人,一次失血不超过10%时,一般可以迅速恢复.。
3.肌肉
人体全身的肌肉共约639块。
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其中最长的肌纤维达60厘米,最短的仅有1毫米左右。
大块肌肉有2000克重,小块的肌肉仅有几克。
一般人的肌肉占体重的35%-40%。
肌肉内毛细血管的总长度可达10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半。
4.骨骼
骨骼是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
分两种,人和高等动物的骨骼在体内,由许多块骨头组成,叫内骨骼;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体外的硬壳以及某些脊椎动物(如鱼、龟等)体表的鳞、甲等叫外骨骼。
通常说的骨骼指内骨骼。
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制造红血球和白血球;储藏矿物质。
骨骼由各种不同的形状组成,有复杂的内在和外在结构,使骨骼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能够保持坚硬。
骨骼的成分之一是矿物质化的骨骼组织,其内部是坚硬的蜂巢状立体结构;其他组织还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经、血管和软骨。
人体的骨骼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一部分。
成人有206块骨。
骨与骨之间一般用关节和韧带连接起来。
5.大脑
大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重约1400克,大脑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1000至10万个(越不用脑,脑细胞死亡越多)。
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一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最善于用脑的人,一生中也仅使用掉脑能力的10%。
人脑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占80%。
它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大脑的血液为2000升。
大脑消耗的能量若用电功率表示大约相当于25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