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是什么意思解释 (上瘾是什么意思,人一般会对什么上瘾)

admin 2024-12-21 35 0
人一般会对什么上瘾

本文目录导航:

上瘾是什么意思解释

上瘾的意思解释:

上瘾指的是一个人对某种物质、活动或行为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无法自行控制,经常追求并沉迷其中,对其不断渴求以获得满足感,甚至会因此而损害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社交关系和生活工作。

上瘾通常与药物、酒精、赌博、手机、社交媒体、购物等多种因素相关。

一、成因:

上瘾的成因复杂多样,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二、表现:

上瘾的表现因上瘾的对象不同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上瘾和物质成瘾有什么区别?

行为上瘾和其他上瘾一样,我们的大脑都会发生三种变化: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和脑前额叶功能退化。

大脑神经在经过有趣的短视频反复刺激之后,就会想要一直延续这种快乐。

久而久之,和吃药一样,大脑逐渐对这种快乐产生耐受性,也就是脱敏反应,在相同的刺激下,产生令人愉悦的多巴胺就会减少。

也就是说从前刷2分钟大脑会感到快乐,而现在需要1个小时。

一旦习惯了刷短视频,对工作、看书、学习、思考,可能都很难再提起兴趣。

大脑发生了哪些变化?短视频平台会根据一些交互(收藏、关注、转发、留言等)的大数据来分析你的喜好,强大的推荐系统使得人们更容易浏览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能让你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增加。

例如当你为某些视频点了“小红心”,大数据便更容易推荐这类型的视频给你。

对未知惊喜的期待,会让人产生更多的多巴胺,浏览这些内容可以给人带来高强度的愉悦感,为了追求这种愉悦感,便会重复这种行为,这就是“行为成瘾”,它的成瘾机制跟物质成瘾(如毒品、药物)是相似的。

短视频看似利用了一些碎片化时间,让人们获得一些信息或快乐,但其实在你没有察觉到的时候,已经逐渐对你的身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1、注意力不集中一项针对2000多名学龄前儿童的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的恶化,与使用电子屏幕时间的增加有关。

当儿童进行一些需要长时间保持专注的活动如阅读、做数学题时,需要运用定向注意力,这取决于前额叶皮质(脑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

但对于前额叶皮质尚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当大脑习惯了短视频平台上不断变化的信息,就会难以适应现实世界中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活动,导致自控能力越来越低,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2、情绪不稳定2021年发表在SCI儿科杂志上的一项关于2-5岁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与屏幕时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儿童早期的情绪不稳定,也与长时间使用屏幕有关。

孩子花在使用屏幕上的时间越多,跟其他人互动的时间就越少,导致孩子较少有机会去练习识别他人情绪、体验与他人情感互动,这将影响孩子调节情绪能力的发展。

3、影响睡眠短视频中的内容多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奋感,将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令大脑皮层兴奋,加快呼吸和心跳,从而影响睡眠;同时刷视频时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影响褪黑素的生成,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不佳,睡不安稳、易惊醒等睡眠问题。

长此以往,睡眠不充足的孩子,就会变得精神萎靡、食欲下降、记忆力减退,学习状态也会越来越差,这就是人们所感觉到的“自己变笨、变迟钝”的原因。

我们的大脑到底谁做主

“距离新年已经过去一个季度了。

翻开年初的计划,跑步,读书,写作都没有坚持过两个星期。

每次都想着明天再开始,先休息一下,不知不觉地把时间消磨在电视剧综艺节目,玩游戏,和朋友逛街吃饭等娱乐活动上面。

等回过头来,时间已经蹉跎,生活依旧是一片混沌,自己依旧是碌碌无为,没有变化。

为什么明明知道,却总是做不到。

为什么阅读,写作,运动。

这些要消耗体力和脑力的活动这么难以坚持?”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知道应该做什么,却做不到。

知道不应该做什么,却总是一直去做。

我们的大脑里面到底是谁做主。

大脑里面住着三个小人,第一个小人是叫本能脑,它的年纪最老(具有两亿年的历史),是一个横冲直撞的大力士。

它从来不思考,但可以直接对环境做出反应。

比如,逃跑,捕食,求偶。

满足生存的基本欲望。

它掌管着呼吸、心跳、运动、睡眠、平衡、早期感觉系统等。

第二个小人叫情绪脑,它比本能脑年轻一些,掌管我们的情绪,社交,动机。

黑白分明,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他也是个中年老头,不喜欢思考。

只要是能够刺激到多巴胺分泌的事情,就能够触发他的行动。

第三个小人是理性脑,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掌控我们的认知,目标,计划,自控。

它是一个年轻有远见的领导者,具有分析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规划未来的能力。

我们做的很多决策都是三个大脑小人博弈的决策的结果,理智脑虽然高级,具有远见规划力。

但是他太年轻,能力有限。

只能靠推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行动。

力量太弱小,常常被本能脑和情绪脑带着走。

比如:晚上下班时候,贪图舒适的本能脑会很自然想要放松一下,情绪脑会选择自己平时沉迷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综艺,玩游戏。

理智脑会告诉自己,要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看书学习。

大部分情况下是本能脑和情绪脑占上风。

理智脑一旦稍微妥协,比如就看十分钟,就玩半个小时。

最后可能就完全被本能脑和情绪脑控制了。

一个晚上的时间也就是这么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最后理智脑还会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圆谎和自我安慰:“就今晚而已,下班那么累,放松一下是应该的,明天再开始。

”我们以为自己的决定是源于理智的思考,其实是本能和情绪做出的决定。

如果大脑是本能脑做主? 在理智脑和情绪脑都想不知道做什么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只会本能地去满足本能脑提出的各种要求,本能脑喜欢不用动脑的娱乐消遣,追求舒适和安稳,及时行乐。

目光短浅,急于求成,一刻都不想等待。

肚子稍微一饿,就会想吃东西。

不想做任何体力劳动,只想舒适的躺着。

不喜欢文字阅读,只喜欢看图像视频,一遍遍的刷抖音短视频停不下来。

如果大脑是情绪脑做主? 情绪脑会很容易被能够刺激多巴胺的事情所吸引,比如暴饮暴食,玩游戏,看综艺电视,打牌等等,任何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活动。

情绪脑如果不加控制,人就容易沉迷一件事情,无法自拔,也就是所谓的上瘾。

比如一直看电视,或者玩游戏,饭都可以不吃,觉都可以不睡。

对不能刺激多巴胺,或者是太高难度需要思考或者体力的问题,都选择不理睬和回避。

情绪脑会让人抵挡不住诱惑。

情绪脑对事物的反应是最直接的,愤怒,厌倦,烦躁,焦虑,一但无法得到某种满足,就容易产生对抗心理,或者直接下结论,拒绝抛弃,不再接受。

如果大脑是理智脑做主? 理智脑是一个指挥领导的角色,它具有规划和远见,能做出对身体和未来最有用的决策选择,但是它本身不具备有任何行动反应的能力。

他只能协调领导本能脑和情绪脑推动身体行动。

如果一件事情太过枯燥无味,无法调动情绪脑的配合。

仅仅靠理智脑的蛮力推动,这即是意志力的推动。

终究还是会停下来,产生失控,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简而言之,一个健康的大脑,需要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发挥它们协调分工,发挥各自最大的价值。

如何让调控本能脑,让它发挥最优的状态。

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本能脑决定我们能够忍受不适的水平,如果水平越低,它容易变得焦虑,恐惧,一点外界的刺激都能激发它的反应。

变得没有耐心,时刻想得到快速的满足。

我们要想办法降低它的敏感度,减少它的过度反应。

(—) 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摆脱对科技的依赖,和虚拟世界的沉溺。

电子产品提高了我们对事情的急躁和渴望,本能脑的欲望一再被提高。

看视频要求是高清的,听音乐必须是修音的,拍照必须是美图的,外卖必须越快越好,食物必须是美味的。

我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在虚拟网络的对比中,变得越来越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选择中,试图满足本能脑的需求。

人的忍受力点却一再被变低,本能脑变得越来越反应过度。

从电子产品中解放出来。

可以让大脑得到平息和解脱,而不会被虚拟世界淹没。

(—)减少感官通道的刺激,如果外界刺激信息没有源源不断地输入感官通道,很多人就会长期性地感到无聊、无精打采。

现代社会的忙碌,让我们习惯于同时做很多事情,比如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一边学习一边听歌。

还有一边聊天一边学习。

我们总以为所有五官可以同时利用。

听觉,视觉,触觉,嗅觉。

感官通道越多被刺激,人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

本能脑也开始变得有点不知所措,变得麻木。

(—)让生活变得有规律,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熟悉的环境中,本能脑可以获得舒适感。

在每天的相同时间,起床,吃饭,运动,学习,睡觉。

身体会无意识地从自己熟悉的、可预测的情形中获得舒适感。

这也是为什么放长假后,回来上班的第一天会这么痛苦,因为作息被打乱了,身体容易不在状态。

如果是在熟悉规律的生活轨道里面。

本能脑会很自然的引导身体行动,就像起床刷牙一样,根本不用思考。

(—)尝试放松,放空自己。

我们总是希望把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不能让自己有一刻的平息的机会。

只要有一刻空闲,我们就会想拿起手机。

冥想是一种放空自己的办法,也是一种和本能脑沟通的办法。

通过感受自己的呼吸,身体的感觉,大脑皮层的活跃念头。

可以让本能脑慢慢平息下来,降低焦虑的水平。

如何调控情绪脑和理智脑,让它们协调合作。

情绪脑和理智脑对大脑都有支配的力量,情绪脑比理智脑的进化年龄长久,对大脑的支配力量比理智脑强大很多。

情绪脑喜欢短期的享受,总是追求各种刺激。

像美食,游戏,娱乐,电视等,容易被诱惑所吸引。

如果长期沉迷其中,会伤害心身健康。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容易被诱惑,失控的原因。

如何削弱情绪脑的控制力量? (—)情绪脑经常都是一时兴起,头脑发热。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障碍,来冷却它的力量,减少情绪脑的操控。

比如说设置距离障碍,把美食,或者手机等,能对我们产生诱惑的东西,放在一个我们够不到的位置。

或者需要通过很多关卡才能到达的地方。

这样在搜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慢慢冷却情绪脑的欲望,回归到理性脑的控制范围中。

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力量,把美食想象成是一幅画,或者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十分钟后,看自己是否还渴望做这件事情,再允许自己去做。

(—)改变情绪脑的偏好,记住身体的感受。

吃美食,和看电视剧,刷短视频,能够刺激多巴胺分泌,让身体产生愉悦的感受。

一旦我们想到它们,就会涌现愉悦的感受。

就会受情绪脑的支配。

有些刺激对我们是有利的,像跑步,还有心流感应。

有些刺激是有害的,像暴饮暴食,沉迷游戏。

我们可以通过记录身体感受的方法,来强化身体的感受。

比如看电视剧,刚开始看会很兴奋。

一两个小时候,就会感到无聊,乏味。

看完之后,会感到后悔,浪费时间。

写作刚开始很难静下心,但是慢慢心理平静下来,可以产生心流。

获得一种充实成就感。

如实的记录下来每个阶段的感受,可以慢慢修正情绪脑的认知。

从而让她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何增强理智脑的支配力量? (—)不要拖延,立刻行动。

拖延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理智脑想做,但是情绪脑不想做。

一旦开始拖延,也就意味着情绪脑占上风。

同时要浪费很多意志力去和情绪脑抵抗。

最终理智脑会慢慢变弱认输,失去支配权。

这就是当我们晚上熬夜的时候,或者是刷手机的时候,一开始说十分钟,后面可能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失控停不下来。

让自己不要拖延的办法是,拆除计划和任务,从一个小的任务和计划开始,一步接着一步,不让自己有拖延犹豫的时间。

很多时候,我们会将以后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当成是两个人。

分解任务是为了缩短和未来的自己的距离。

减肥的时候,感觉未来瘦的自己离自己很远,于是放任自己大吃大喝。

想着明天才开始。

加上对未来自己的感知,比如瘦下来会是怎么样的。

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对未来的自己负责。

(—)设置理智脑的触发点 理智脑是很脆弱的,容易被情绪脑所包围胁迫。

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变得失控。

失控可能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一周,当我们觉察到了,就是我们可以去弥补的时候,本身伤害并不大。

如果因为失控产生焦虑,贬低自己,否定自己,攻击自己。

最终伤害自己的心情和精神,变得自暴自弃。

会演变成更大的破坏伤害。

如何将罢工的理智脑拉出来,就是设置触发点。

“如果...那么”策略。

让大脑形成自动的条件反射。

比如说如果沉迷追剧,就直接跳到最后一集。

如果想吃东西,就停10分钟,10分钟之后再看反馈。

如果躺在床上,那么手机就关机。

人的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以及让理智脑慢慢强大的过程。

我们的大脑并不是所有决策都是明智的。

了解了运营机制,明白了原因之后,才能让它更好的抵制诱惑,保持理性的控制。

行动是治愈一切最好的解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