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脑里的两个主要部分 (超级大脑是谁)

admin 2024-12-21 36 0
超级大脑是谁

本文目录导航:

超级大脑里的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那就是,几乎所有积极的品质,都可以从脑科学的角度,获得新的解释。

比如,为什么有人自控力特别强?这不光是后天锻炼出的意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大脑的一个区域,叫前额叶皮层。

那么,既然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大脑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通过改善大脑,来强化这些品质呢?这就要说到,这本书的第二个价值了。

亚蒙博士给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大脑改善方案。

而且这些方案,都是他从大量的治疗案例里总结出来的。

可以说是经过亚蒙博士本人亲测有效的。

接下来,我就从这两个话题出发,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大脑,看看大脑是怎么工作的?激情、自控力、专注力,这些宝贵的品质,又是怎么在大脑里产生的?第二部分,咱们再基于这些发现,说说怎么改善自己的大脑?首先,第一部分,我们说说,大脑是怎么运行的?这大概是脑科学领域,最根本、却也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

要知道,大脑号称是宇宙中最复杂的器官。

它有1000亿个脑细胞,从中取出沙子大小的一块组织,就含有十万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之间彼此互通,构成了十亿组神经连接。

信息在大脑中的传输速度,是每小时431公里,是高铁速度的1.5倍以上。

对这个复杂的器官,我们还远远没有掌握它的全部奥秘。

在脑科学领域,你可能经常听到一个词,叫有关。

今天在说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经常用到这个词。

比如,某个情感,跟大脑的某个区域有关。

你看,这个表述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够通透。

它说的不是什么导致什么,也没有相关的计算公式。

它说的只是,某种功能,跟某个脑区有关。

比如开头说的,前额叶皮层和自控力有关。

它只是说明,前额叶皮层,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自控力这个功能。

至于自控力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这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背景信息先说到这。

回到主题,基于目前的发现,我们应该怎么描述大脑的工作原理呢?在书里,亚蒙博士做了大量的描述,信息很多。

我发现,亚蒙博士描述的大脑,它的运行方式,很像一辆汽车。

每个脑区,都像是汽车里的某个部件。

所以,为了方便讲述。

接下来咱们就借用这个模型,把大脑当成一辆汽车,看看它是怎么跑起来的?首先,一辆车要跑起来,你必须得有足够的燃料。

而大脑要想积极的思考、运转、行动,它也要有足够的燃料。

这些燃料就是激情、憧憬、对未来的期待,等等一系列积极的情感。

说白了,就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姿态。

那么,这些情感是从哪来的呢?请记住这个名字,产生这些情感的区域叫,深层边缘系统,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大脑这辆汽车的油箱。

它为你提供,情感上的燃料。

深层边缘系统,能给一个中性事件,赋予不同的情感基调。

比如,突然接到一项紧急工作。

这件事本身不带有情感色彩,它只是一项工作。

但是,深层边缘系统不健康的人,就更容易悲观,会觉得压力很大,坐立不安。

而深层边缘系统健康的人,往往更倾向于就事论事,只是把它当成日常工作。

或者更乐观一些,把它当成挑战,当成表现自己的机会。

简单说,深层边缘系统健康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当然,深层边缘系统产生的情感种类还有很多,不仅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这儿咱们就不多说了。

很多脑科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称之为人,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地球上最发达的前额叶皮层。

在所有的动物里,人类的前额叶皮层是最大的,它占人类大脑的30%。

而在黑猩猩的大脑里,前额叶皮层只占大脑总量的11%,在狗的大脑里占7%,在猫的大脑里,只占3%。

对于人类而言,假如前额叶皮层不健康,就相当于刹车失灵,这个人就会变得特别冲动、失控。

就像一个公司,老板不在,没人监督,员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什么事都办不成。

当然,前额叶皮层太活跃也不行。

这就像开车的时候,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车子不可能开得快。

或者说,过度活跃的前额叶皮层,就像一个特别爱管闲事的老板,事必躬亲,什么事都要管,搞得员工每天惴惴不安,到头来,还是什么事都干不了。

比如有的人敏感过度,有点风吹草动就焦虑,很大程度上,就可能是前额叶过度活跃。

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前额叶皮层处在最活跃的状态,而是要让它维持在一个健康的正常水平。

具体怎么做,咱们后面再说。

这是大脑这辆汽车的刹车,也就是制动系统,叫前额叶皮层。

当然,一辆车要想正常行驶,你不能光保持一个速度不变,你得根据路况,随时调整速度。

这就需要你有一个灵活的变速杆,让你在各个档位之间自由切换。

我们的大脑里,也有这么一个变速杆,它叫前扣带回。

前扣带回控制的是大脑的认知灵活性。

也就是,让你具备切换注意力的能力。

能够随时把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上。

这部分一旦出了问题,这个人就会特别喜欢钻牛角尖,陷在一件事上出不来。

症状稍微轻一点的,也是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本能的说不。

因为你很难把注意力从一件事上挪开。

这就意味着,一旦有别的信息进来,你就会本能的排斥。

别人跟你说话,你就会习惯性的说不。

当然,你未必是内心真的拒绝,但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本能的说不。

亚蒙博士还从他的患者中发现,很多人之所以在公司里墨守成规,不敢尝试创新,不是因为缺乏创意,而是他们的前扣带回不够健康,缺乏认知灵活性。

这就导致他们总是盯着存量不放,没法把注意力转移到新事物上。

这是大脑这辆汽车的变速杆,叫前扣带回。

说到这,咱们陆续说了大脑的动力来源,也就是作为油箱的深层边缘系统;制动系统,也就是作为刹车的前额叶皮层;还有变速杆,也就是前扣带回。

当然,具备这些还不够,因为任何马路,都不可能只跑一辆车。

你要想跑得快,跑的稳,还必须得协调好,跟其他汽车之间的关系,要保持合理的车距。

这就必须要求,这辆车配备全套的后视镜,让你能看到前后左右的其他车辆。

神经科学领域,也把颞叶称为大脑的扶手。

就像椅子的扶手一样。

它能帮我们察觉到一些,辅助性的社交线索。

比如说话,其他脑区会帮你理解这些话的字面信息。

但是,颞叶会帮助你理解说话的语气、腔调、音量,这些隐藏在信息中的微妙情绪。

说白了,就是让你更有眼力见。

假如颞叶出了问题,这个人就可能产生社交障碍,没法读懂别人的面部表情,或者对语音、语调之类的情绪信息不敏感。

同样,你也没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社交意图。

就像开车的时候,没有后视镜,你没法观察前后左右的车子,这就难免发生一些摩擦。

这是大脑这辆车子的后视镜,叫颞叶。

它让我们更好的识别社交线索,处理人际关系。

当然,一辆汽车要想跑得稳,不光要处理好跟周边车辆之间的关系,它本身还必须得有良好的驾驶体验,也就是自我协调性。

当你踩下油门,加速要快,踩刹车,能马上停下。

这就需要,这辆车必须有一套很好的传动装置,包括齿轮、轴承,等等。

在我们的大脑里,也有这么一套让身体的各个部分协调运转的传动装置。

这就是小脑。

小脑只占脑体积的10%,但它的神经元数量,却占整个大脑的50%。

它是协调大脑活动和身体行为的传动装置。

比如说话,当你的脑子里有一个想法,你能条理清晰的说出来。

再比如运动,打球的时候,你能合理的协调身体动作。

这些把大脑想法,付诸身体行动的过程,就是依靠小脑完成的。

假如小脑的活动水平低,这个人就有可能变得笨手笨脚,身体和大脑的协调性变差,比如走路顺拐,写字歪七扭八,做事缺乏条理,等等。

好,这是小脑,它负责的是身体和大脑的协调性。

说到这,这辆汽车的主体零件,已经差不多凑齐了。

它只缺最后一样东西,这就是应激机制。

比如安全气囊,自动刹车,等等。

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它们能保护驾驶员的安全。

在我们的大脑里,也有这么一个负责应激反应的区域,它叫基底神经节。

假如基底神经节活跃过度,这个人就会变得过度敏感。

比如跟人聊天,对方明明只表现出了一点点的不同意见,他就会觉得,对方对自己有敌意,然后就进入警觉状态,甚至会引发焦虑。

再比如受到了一丁点表扬,就过度兴奋,沉浸在小小的成就之中无法自拔。

这些情绪上的过度反应,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基底神经节过度活跃。

这个情况就有点像开车的时候,车子遇到一点小颠簸,安全气囊就突然弹出来。

说白了,就是有点大惊小怪。

那么,怎么保养这个区域呢?咱们后面再说。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

咱们借着汽车这个模型,了解了六个最重要的脑区。

这是这本书里提到的全部脑区,没有遗漏。

假如把大脑看成一辆汽车,深层边缘系统就是它的油箱,提供激情、憧憬、期待等等的情感上的驱动燃料。

前额叶皮层是这辆汽车的制动系统,让我们有更强的自控力。

前扣带回是变速杆,让我们的思考更灵活,能够随时切换注意力。

颞叶是后视镜,帮我们识别社交线索,处理人际关系。

小脑是协调和传动装置,帮我们协调思想活动和身体行为。

基底神经节类似于气囊之类的应激系统,让我们能合理的发动应激反应。

当然,大脑的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

今天咱们只是为了方便讲述,临时采用了这个模型。

说到这,我们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一个问题。

要想让这这辆车子经久耐用,咱们不能光拼完车子就算完了,还得注重日常的保养。

接下来,第二部分,咱们就说说,应该怎么保养大脑?在正式开始之前,咱们先引入一个观点。

在心理学界,一直有一种说法,说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它的母亲是哲学,父亲是自然科学。

意思是,心理学的很多问题,它的母命题来自于哲学,但是研究方法,要借助自然科学,尤其是脑科学。

从这段话里,你应该能看出,心理学、哲学、脑科学,三个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样,怎么保养大脑,这也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它同时涉及到脑科学、心理学和哲学。

亚蒙博士在书里,从不同的角度给了很多方案,为了讲述更清晰,我把这些方案整合成了一份一日保养计划。

也就是,从早到晚,从起床到睡觉,这一天你应该做什么。

首先,一日三餐,必须好好吃饭。

这句话你可能早就听腻了。

但是,亚蒙博士认为,吃饭太重要了,再强调多少遍,也不为过。

因为你吃的东西,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怎么讲?我们身上所有的细胞,每五个月就会更新一次。

从这个角度讲,五个月之后的你,就是一个全新的你。

那么,这个全新的你是由什么原料组成的呢?就是在这五个月里,你吃进去的东西。

同时,肠道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

因为它会分泌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叫神经递质。

它的作用是调节精力和情绪。

而且肠道分泌的神经递质,比大脑还要多。

这就意味着,你摄入的食物越优质,你的肠胃越能分泌优质的神经递质。

它们会帮你更好的改善大脑。

那么,具体吃什么呢?主要有这么几类。

首先是优质蛋白质,比如鱼肉、鸡肉、瘦猪肉,等等。

其次是复合的低糖碳水化合物,比如全麦食品、水果、蔬菜。

还有健康脂肪,比如牛油果、坚果。

最后是抗氧化食品,比如蓝莓、胡萝卜、葡萄。

因为抗氧化食品的颜色往往很鲜艳,像彩虹一样,所以也被称为彩虹食品。

说完吃之后,咱们再说说,这份保养计划的第二个要点,其实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必须要勤加锻炼。

锻炼身体的好处有很多,但是,从脑科学的角度怎么理解,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它更能强健大脑。

首先,锻炼会加快大脑中的血液流动,并且通过血液,向大脑输送氧气、葡萄糖和其他营养物质。

其次,锻炼还会让你的身体产生一种叫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物质,它能滋养神经发育。

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还能促进前额叶皮层和颞叶,生成新的细胞。

但是,这些新生成的细胞本身有点脆弱,假如你不去给它施加刺激,这些细胞只能存活四个星期就会死亡。

所以,千万不要浪费这些通过锻炼,好不容易长出来的脑细胞,一定要想办法,给它们一点刺激。

怎么刺激?很简单,多学习,多看书。

换句话说,学习和健身,是一组彼此促进,实现共赢的合作伙伴。

健身让我们生成更多的脑细胞,增加学习的效率。

而学习又反过头来,激活了这些通过健身长出来的脑细胞,进一步改善了大脑。

那么,锻炼的方式这么多,哪一种对大脑的促进作用最大呢?亚蒙博士首推的运动是乒乓球。

首先,它没有身体冲撞,更不像足球那样,会涉及头球之类的,对大脑造成明显撞击的动作,很安全。

其次,乒乓球的攻守节奏很快,而且当你打球时,所有的肢体,连同大脑和眼睛,都一起被调动起来了,获得的锻炼很全面。

亚蒙博士曾经做过测试,让自己的患者连续打十分钟乒乓球,再做大脑成像扫描,结果发现,打完球之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和小脑的活跃程度都明显增加了。

当然,除了乒乓球,慢跑、健步走、跳绳之类的有氧运动,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好,这是大脑保养的第二个要点,你要保持适度的运动。

第三个要点是,你每天至少要拿出一点时间,多想一些,让你觉得快乐的事情。

乍一听,你可能会奇怪,大脑毕竟是个生理组织,心理上的联想,能对它起多大作用呢?要想了解这个方法为什么有用,我们得先知道,当你思考时,大脑会发生什么。

简单说,这个过程就跟练习踢足球差不多。

你看,当你练习踢球的时候,假如经常锻炼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就会变得越来越熟练,久而久之,它就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你想都不用想,下意识的就会做出这个动作。

而且跟这个动作有关的肌肉群,会变得越来越强韧。

同样,大脑在思考的时候,也跟踢球一样。

某一类思考,对应着某个特定的神经回路。

快乐的回忆,对应的是跟快乐有关的脑区。

悲伤的回忆,对应的是跟悲伤有关的脑区。

这就意味着,你越是回想快乐的经历,跟快乐有关的脑区就会变得越强壮,而且更容易被你调动。

换句话说,对大脑而言,快乐其实是一种能力,你越锻炼,它就越强大。

这就是为什么乐观的人会越来越乐观。

反过来说,悲观的人,也往往只会越来越悲观。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怎么保养大脑?其实,亚蒙博士的方案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三句话:多吃好的,多运动,多思考快乐的回忆。

这些方法本身,估计你早就听腻了。

但是,亚蒙博士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说方法,更告诉你方法背后的原理。

他认为,很多人之所以不重视保养大脑,不是他们不知道方法,而是缺乏实践的信念。

怎么强化这个信念?就是要让人清楚的意识到,大脑是怎么工作的。

当你对它深入了解之后,你的保养意识,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总结 到这里,这本《超强大脑》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

回顾一下,咱们今天一共说了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说的是大脑的工作原理,大脑就像一辆汽车,每个脑区,就像汽车里的不同部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第二部分,咱们说的是保养大脑的方法,具体内容刚刚说完,就不再重复了。

作为脑科学界的学术明星,亚蒙博士的代表作,叫作亚蒙的脑健康五部曲,一共五本书。

分别是《幸福脑》《女性脑》《健康脑》《大脑勇士》,和今天的这本《超强大脑》。

在原书中,还有很多精彩内容。

上层大脑,下层大脑有什么特点?

我们把大脑想象成一座两层小楼,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位于较低的部分,从脖子的上端到鼻梁的位置,它们负责人的基本功能和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冲动以及强烈的情感,比如呼吸和眨眼、打斗和躲避、愤怒和恐惧等。

而上层大脑则由大脑皮层及其各个部分构成,进化程度更高,控制人类的高级分析思维功能,比如做出明智的决策、对身体和情绪的控制、自我认识、共情和道德认知等。

上层大脑的良好运转可以帮助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做事考虑后果,凡事三思而后行并且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

当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整合运作的时候,是大脑运转最良好的状态。

因此父母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孩子建立并加固联结上下两部分大脑的虚拟阶梯,从而让这两部分大脑像一个整体一样运作。

当一座功能完善的阶梯安放到位后,大脑的上下两部分是垂直整合的。

这意味着孩子的上层大脑可以监视下层大脑的行为,并帮助下层大脑平息强烈的反应、冲动和情绪。

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大脑要到一个人二十几岁时才能够完全发育成熟。

事实上,这是大脑最后发育的一个部分。

在孩子几岁的时候,上层大脑一直在大规模施工,然后在十几岁到成年初期,还要经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

这就好像我们建一所房子,一楼已施工完成,设施齐全,但是二楼仍未完工,到处散落着建筑工具。

而那些我们希望孩子掌握的行为和技能,比如明智的决策、控制身体和情绪、共情、自我道德认知等,都依赖于那部分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大脑。

因为上层大脑仍在“施工”当中,它不能在任何时候都发挥全部的功能。

因此,孩子很容易被困在下层,很容易大发雷霆,做出荒谬的决定,而且普遍缺乏共情和自我理解能力。

在育儿的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也经常会有被下层大脑控制的时候,在那一刻我们是失控的,以至于对孩子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

在高压情境下,父母也会犯错,这很正常,我们每个人都一样。

但我们可以在自己失去控制的时候做出自我调节,为孩子做出自我调节的示范,你的行为将成为他们的榜样,教他们在情绪激动、有抓狂倾向的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被下层大脑控制、开始丧失理智的时候,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来调节自己:首先,不要伤害孩子。

闭上嘴,避免说出会让你后悔的话。

把手背在背后,避免任何粗鲁的身体接触。

当你处于下层大脑的时刻,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

其次,跳出当时的情境,让自己平静下来。

喘口气绝对没有问题,更何况这是对孩子的保护。

你可以告诉孩子你需要休息一下以便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样他不会感到被拒绝。

如何拥有健康的大脑

健康大脑的三个原则:·避免伤害——尽量不做伤害大脑的蠢事。

·合理滋养——给予大脑充足的营养,顺应大脑的运作规律。

·充分挑战——给大脑适当的挑战,刺激大脑中神经细胞和突触的连接,激发大脑潜力。

下面十个习惯,会让你的大脑更好使一点: 1.提高睡眠效率,睡眠效率要超过,90%,而且最好能有七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最好在睡前的一个小时形成固定的习惯,或者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立即到阳光下面去做活动,增强第二天晚上睡眠的动力。

2.在饮食上,不吃高糖的食物,少吃白米白面。

要多吃绿叶蔬菜,鱼肉坚果。

3.多喝水或者绿茶,要限制咖啡和饮酒的量。

4.学会并享受一种自己喜欢的放松方式,比如冥想、按摩、敲击、太极或者写感恩的日记。

5.学会觉察自己身体和大脑状态的变化。

当大脑状态不好的时候,能够主动地调整,恢复状态。

6.每周至少要运动三次,每次至少要半个小时。

学习一些自己不擅长的运动,比如自己经常进行有氧运动,那就增加一些力量或者柔韧性运动。

如果经常举重,那就增加一些有氧或者协调性运动。

7.列一个学习清单,把自己想掌握和提高的技能都写下来,并着手去实践。

8.列一个自己在工作或者生活中觉得有挑战的事,并着手去解决它。

9.定期跟老朋友、同事聚会,约朋友一起去运动。

定期打电话给一些老朋友或亲戚。

10.了解自身身体和大脑的一些风险。

比如说对于自己的体检结果,要认真地了解和解读,花时间去预防和改善自己的风险。

习惯的养成既容易也不容易。

斯坦福大学人类行为设计实验室的主任BJ Fogg教授,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怎么样帮助人改变行为,即改掉坏习惯或者养成好习惯。

他总结了一个公式: B=M×A×T B是行动(Behaviour) M是动机(Motivation) A是能力(Ability) T是触发器(Trigger) 以手机充电为例,动机是你想和外界保持联系,能力是你知道怎么给手机充电,触发器是手机显示电量低,请充电,于是给手机充电的这个行为就产生了。

利用这个公式,养成习惯会更容易一些。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感谢你的阅读~ 参考文献: 得到,张遇生,给忙碌者的大脑健康课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