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刷短视频 低级快乐 大脑严重受损 孩子沉迷 (爱刷短视频是真的吗)

admin 2024-12-21 29 0
孩子沉迷

本文目录导航:

孩子沉迷“低级快乐”爱刷短视频,大脑严重受损

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714天早安问候。

现如今到处都充斥着短视频,人们似乎也都习惯了刷短视频来打发时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9.34亿,而这庞大的数据背后,是大量的用户投入时间。

你一定体验过——明明决定了要早点休息,可是躺床上打开手机,滑动着屏幕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如今各大平台……到处充斥着狗血无用的短视频,你的手却停不下来,不知不觉就刷几个小时。

总是等到实在坚持不住了,才丢下手机沉沉睡去。

孩子们平时上学,刷短视频的机会少,可是如今放暑假了,孩子们有大量时间刷短视频。

再加上周围父母或亲朋好友也有刷短视频的习惯,那孩子很大可能一个暑假就浸泡在短视频的环境里了。

虽然刷短视频也许能让孩子安静地呆着,但还是不建议放任孩子刷短视频。

刷短视频不但浪费时间,还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和学习。

1.谨防孩子沉浸在“低级快乐”里。

曾经有一个话题#低级快乐正在拖垮你#上了热搜,一时间引起热议。

有网友表示:“要多读书、学习,追求高级快乐” 也有网友反对:“快乐也有高低之分吗?快乐也有鄙视链吗?” 是的,没错,快乐确实有高级和低级之分。

低级的快乐,通过放纵就可获得; 高级的快乐,通过自律方可获得; 而顶级的快乐,煎熬后才可获得。

美国外交家布热津斯基在1995年提出一个词汇“Tittytainment”,后翻译为“奶头乐理论”。

布热津斯基认为,社会发展,经济进步,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越来越趋于20%的人口占据80%的社会资源。

20%的资本家为了安抚那80%的人口,就给他们塞上“奶嘴”,让他们沉浸在“低级快乐”中,让他们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也失去抗争的欲望…… 这个战略要如何实施呢? 那就是给80%的人创造“低级快乐”。

1. 发展满足性娱乐:肥皂剧、偶像剧、明星八卦等娱乐产业,让人们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中,丧失上进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2. 发展发泄性娱乐:比如精彩刺激的游戏,色情产业,炒作网络口水战等; 短视频就是其中的主力军。

短视频呈现的内容大多直白搞笑不费脑,都是直奔主题迅速刺激观众,没有深度的思考,让人眼花缭乱停不下来; 短视频呈现的内容都有动感“洗脑神曲”加持,这些背景音乐节奏动感、曲调明快,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让人不知不觉就刷了一个又一个视频; 短视频呈现的内容大多浮夸虚幻,要么是扮演高富帅,要么是假扮矮矬穷,但都是靠着脚本表演,观众却深陷其中。

短视频确实给人们打造了一个方便、娱乐的世界,也能给人们带来放松。

但是刷完这些视频,我们又记得什么呢,除了无尽的空虚,恐怕只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吧…… 大人尚且如此,孩子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中,自控、自律、判断力都未成熟,更容易沉迷其中。

沉迷“低级快乐”带来哪些危害 长期处于“低级快乐”会上瘾。

而上瘾会对大脑造成伤害。

上瘾会使大脑经历三个阶段——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和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

脱敏反应: 当我们受到新的刺激,多巴胺急剧增加,直到通过一定行为,满足这一刺激,多巴胺又急剧下降。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刺激来满足这种“饥饿感”,这种过程循环往复,造成我们对整个过程麻木,比如说: 从前刷2分钟短视频大脑就会变得愉悦兴奋,但是现在刷1小时也未必能感受到兴奋,但你又很渴求这种兴奋感,所以只能花更多时间刷短视频。

敏化反应: 会对让人“上瘾”的相关事物更敏感,换句话说,一旦习惯了刷短视频,你对世界上其他的事物,比如看书、学习、思考,可能都很难再提起兴趣。

在不断的刺激、脱敏和敏化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这是人与动物进化过程中所不一样的那一部分),最终无法控制我们的行为。

甚至由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们会出现精神失常、紧张、神经衰弱、抑郁、无法自控等症状。

总的来说,沉迷刷短视频等“低级快乐”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很大危害。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低级快乐”中,他们对“枯燥”的学习、阅读很难再提起兴趣,他们沉迷于短暂的快乐,进而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而且孩子的大脑正在发育期,也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情绪失控、暴躁易怒等; 长期处于这种靠放纵获得的短暂快乐中,孩子也会对生活中那些快乐感少、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快乐的行为,如读书、运动、学习等失去兴趣。

抵制“低级快乐”, 陪孩子度过有意义的暑期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沉迷“低级快乐”,根在家庭,因在父母。

想要让孩子远离废品快乐,父母一定要做好这三点: 1. 带孩子做延时满足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会沉浸在刷短视频的“低级快乐”,是因为它能带给你“即时满足”。

它带来的快乐都是及时的、毫不费力的,类似的还有嗑瓜子、打游戏、K歌等等,只要你去做这些事情当时就能体会到快乐。

而我们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延时满足”,像读书、学习、运动等等,这些只有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才会觉得快乐。

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能轻而易举的嗑几小时瓜子、打一下午游戏,却很难安静的读半小时书。

瓜子进了嘴巴就觉得甜、打开游戏就感觉到刺激,而读书想要快乐需要付出时间,需要理解记忆,而且反馈不及时。

一旦孩子沉迷短视频、打游戏等即时满足,就很难对枯燥的书本、复杂的算式等提起兴趣,很难再塌下身子学习提升自己,失去积极向上的追求。

2. 以身作则,远离“低级快乐” 孩子小时候缺乏自觉能力,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觉远离“低级快乐”。

需要父母适时地“逼”一把。

要制定一定的规范,尤其暑期大把时间,要严格规范孩子。

“6岁之前,父母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就算是用的话也要删掉游戏、短视频等娱乐APP; 6-12岁,不宜过度打压,可以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并且严肃立下使用规矩,如有违反必须接受处罚; 12-18岁,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自我意识较强,父母应该适当管理、酌情引导。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

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要沉迷于短视频、肥皂剧等“低级快乐”,不要在孩子身边大声音外放刷短视频。

要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

3. 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 当孩子沉迷游戏或者短视频时其实是他没有其他有趣的事情干,父母要多带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位爸爸发现儿子在高二的时候迷上游戏,他没有一味制止,而是带着儿子在暑假报了一个乒乓球班。

每到周末,爸爸就要求和儿子比赛。

结果为了赢爸爸,儿子不得不加倍努力练习,也渐渐摆脱掉了网络游戏。

父母不妨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一些兴趣爱好,带孩子学画画、学跳舞、去运动、去旅行…… 甚至可以去干干农活、学学厨艺等等,不要图省事,扔给孩子一个手机就什么也不管了,你现在省的事可能在以后会带来麻烦。

科技进步,短视频盛行,是时代的趋势,我们不可逆转; 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那些靠放纵得来的短暂快乐是无用且空虚的,只有历经磨砺取得的成就才是充实美满的。

父母要明白科技进步也是把“双刃剑”,要带孩子去体验好的方面,摒弃坏的方面。

希望我们能正确引导孩子,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为什么人对某些东西会上瘾?

在现代社会,人们通常会对一些东西上瘾,比如吸烟、酗酒以及赌博。

近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人还会因为玩电脑游戏而上瘾。

另外,一些女士在购物方面也相当上瘾。

很多上瘾其实对身体并无好处,甚至是危害很大。

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疗上瘾?这首先要从认识上瘾开始,根据最先进的脑部扫描技术,上瘾的根源其实在于某些东西能够给大脑带来快感,刺激大脑中控制情绪的神经细胞,因此如果能抑制这些细胞,那对于上瘾的治疗将会相当有效。

1 上瘾不是一般的生理疾病 在现代社会,人们通常会在一些事情上出现上瘾的状况,如烟瘾、酒瘾以及赌瘾,此外还有玩电脑游戏上瘾以及购物上瘾。

上瘾到底是什么?其实上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因摄入某些化学物质而引起,比如吸烟、酗酒、吸毒以及对兴奋剂的依赖;另一种则是习惯性的上瘾,如赌博、玩电脑游戏以及购物等。

对于因摄入某些化学物质而导致的上瘾,医学界以前普遍认为它们是一种生理疾病,而不是由于道德沦丧。

不过,人们发现抽烟酗酒虽然和其他各种疾病一样有着很多类似的特点,比如说都会有一些症状,还有一个可以预期的演变过程,其结果也往往会导致体质下降甚至是死亡。

但是,除了这些之外,抽烟酗酒还有着其它疾病所没有的特点,因为抽烟喝酒基本上是自愿的,尽管人们知道其害处。

从这一点讲,抽烟酗酒并不是一般性的生理疾病。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对抽烟酗酒的治疗主要通过强制手段来进行,有时候也会用上一些维生素,或者加入一些戒酒组织如戒酒互助协会,这个组织1935年成立于美国,它已经让数以百万计的会员成功戒酒。

不过事实证明,这些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经过治疗的人容易旧病复发,对于吸毒者的治疗同样如此。

“令人失望的是如果你去看看10年前人们对各种上瘾的治疗,你会发现过去10年来人类没取得多少进步,”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精神病学博士马丁·保卢斯说,“相比之下,在这10年中人类对癌症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

” 2 上瘾源自大脑的兴奋神经 不过,这一切都在开始改变,研究人员对上瘾的理解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要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人类现在已经有能力对大脑的活动进行扫描。

研究人员通过电子技术对大脑进行扫描后就会发现一个人上瘾之后其大脑部分会有什么变化,哪些部位出现了问题,不仅如此研究人员同时还能知道上瘾对大脑影响的程度。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因摄入化学物质而导致的上瘾。

通过这样的理解,研究人员就能开发出新的药品,上瘾者服用这些药品之后对于抵制上瘾的诱惑会有一定的作用。

美国国家滥用药品研究学院临床神经科学分部主任约瑟夫·弗拉塞拉说:“简单来说,上瘾其实就是对于能够产生负面结果的行为你还要不断地去执行,虽然你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有害。

” 以酗酒者为例,研究人员对上瘾者在酗酒前后的大脑分别进行扫描,发现大脑中控制情绪的神经细胞会更加集中,也就是说这种上瘾行为会带来快感,刺激大脑中控制人类情绪的神经细胞。

与此同时,事实表明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酗酒者。

这其中原因在于人类的大脑中还有一个分析性神经集中的区域,这个区域属于理性的区域,它在决策的时候会抵制控制快感的区域。

3 上瘾也源自于人类的本能 另外,人类从有文明记载时代开始就会使用一些药物,而且习惯于体验一些能够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东西。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讲,上瘾其实吸收了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就是人类对与自己特别相关的东西会进行额外关注,比如说,人们会特别关心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东西,这让人类从本能上讲会远离威胁。

同时对食品以及性,人们也会特别留意。

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在远古时代能够战胜困难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上瘾在大脑中的活动模式恰好就“绑架”了人类这种功能,让脑部对于这些能够给自己带来快感的东西会本能地进行充分关注。

美国国家滥用药品研究学院的诺拉·伏尔科博士说,“很多人天生就容易上瘾,而实际上每个人都会上瘾,只要诱惑足够大,因为这涉及到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

” 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非化学物质的上瘾,从赌博、购物到性行为,这些东西都能给人带来快感,它们一开始可能只是一种习惯,但很可能就会发展到上瘾。

4 治疗上瘾可以“釜底抽薪” 基于对上瘾的上述认识,研究人员在帮助上瘾者戒瘾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就如同要让一辆高速奔驰的汽车停下来一样,一方面可以釜底抽薪,那就是将汽油抽干,另一方面则可以踩刹车。

对于戒瘾来说,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通过药物来抑制大脑内部控制情绪的神经细胞,如果药物能够抑制这种神经细胞,那么无论是吸烟还是酗酒就不再能够带来快感,这样的话很自然地就会有助于戒瘾。

美国辉瑞公司去年研制出一种名为瓦伦尼克林的戒烟药,先后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以及欧洲药监机构批准用于戒烟治疗。

瓦伦尼克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蛋白质,来减少尼古丁给大脑带来的快感,使人的烟瘾降低。

最近,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药对于减少酒精依赖具有疗效作用。

研究人员首先训练老鼠,让它们产生酒瘾,然后给这些“酗酒老鼠”服用瓦伦尼克林。

结果发现,服用这种戒烟药之后,即便长时间暴露于酒精环境中,老鼠自己找酒喝的行为也大大减少,而且即便找到酒喝,酒量也明显下降。

研究人员认为,瓦伦尼克林大大缓解了老鼠的酒精依赖症状。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长时间服用瓦伦尼克林的老鼠在停药后酒量也不会反弹。

很显然,瓦伦尼克能够治疗上瘾其原理正好就是抑制了能够给大脑带来兴奋的神经细胞。

而踩刹车的做法则是通过强化大脑中理性区域来抑制快感的冲动,这种做法和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类似,也就是让大脑在因上瘾而被破坏之后通过强制戒除的手段让大脑恢复,其效果显然不如前面那一种。

5药物治疗仍有风险 不过,尽管釜底抽薪的做法对于根治上瘾比较彻底,但也并非万全之策。

因为大脑内部的各个区域在功能上虽然有不同,但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大脑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系统,对大脑一部分的抑制很可能也会破坏其它部分的功能。

曾经有过这样的案例,一些有烟瘾的患者因为中风之后损伤了大脑的一部分,此后这些患者对尼古丁没有了任何欲望,因此从治疗烟瘾的角度讲,这种中风可以说完全克服了烟瘾,但由于这部分大脑同时肩负着非常重要的动能,比如对危险的判断以及对其它情绪的控制,因此在戒掉烟瘾的同时也将这部分大脑损坏了。

这虽然只是中风带来的结果,但如果药物治疗也是这样的结果,那显然是得不偿失。

无论如何,上瘾是一种疾病,应该意识到用药物治疗可以改变这种疾病的病理,但也应该注意到由于脑部功能相当错综复杂,因此通过抑制某部分的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负作用。

人类大脑有哪些天生的缺陷?

没有什么东西天生就是完美的,大脑虽说是人类接近完美的象征,可它依然会有缺陷。

大脑本身质地柔软太过脆弱,虽然有颅骨的保护,还是很容易受到物理创伤,轻微的脑震荡就已经很难受了,严重一点的损伤可能直接致残或者致命。

我曾经想过如果大脑脊髓都变成骨头那么硬就很难受伤了,这里提一点,就是骨细胞之间也是可以传递信息的,类似于神经细胞,甚至可以传递的很远,但是机理暂时未知,目前主要认为骨细胞之间分享的信息是关于骨骼承压状态和骨骼修复,但是现在看来如果神经细胞都变骨质了,可能会有几个问题:①神经信号传导效率变低,反应最敏捷的人和今天的痴呆症患者差不多。

②脊椎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柔韧,活动大大受限。

③因为大脑变实心了,基本不能缓冲只能硬抗硬,敲一下就和敲三角铁差不多,整个大脑都在震动,无法进行思考。

这些假设可能也不完善,欢迎大家开脑洞。

总之就是,大脑很脆弱,必要时还是别忘了戴头盔降低风险。

铁头功神马的不要轻易尝试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让大部分药物无法渗透进大脑产生治疗作用。

血脑屏障围从脑内毛细血管算起总共有三层:第一层: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衔接得十分紧密,不像其他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那样有较大的缝隙;第二层: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外有个基底膜,这个膜是连续的;第三层:脑毛细血管壁外表面积的85%都被神经胶质细胞的终足或称脚板所包围。

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大脑,除了氧气,二氧化碳和血糖,几乎不让所有物质通过,药物和蛋白质一般都是大分子,所以基本都会被隔离。

但是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大脑发生病理改变的时候,或者仅仅针对初期精神病人,开发治疗药物都很困难,因为药物既要满足治疗效果,又要小到可以穿过血脑屏障。

好在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方法被开发出来携带药物穿过血脑屏障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