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有哪些临床的例子 头颅 (ct在临床上可以检查哪些疾病)

admin 2024-12-21 45 0
CT有哪些临床的例子

本文目录导航:

头颅 CT有哪些临床的例子?

头颅平扫 CT 是急诊筛查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大约 1/14 的急诊患者接受过头颅 CT 检查,然而急诊中容易忽视和漏诊的头颅 CT 征象还有很多。

近期发表于的一篇综述总结了临床中急诊医师容易忽略的头颅 CT 征象,希望借此来帮助临床医生的诊疗。

1、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是提示大脑中动脉(MCA)血栓形成的高度特异性征象,其可见于 35%-50% 的确诊 MCA 闭塞患者中,该征象与早期出现脑实质低密度灶、出血转化及更大面积的梗死、预后不良均相关。

其中可能漏诊的是远端 MCA 闭塞,因 M2 段可能仅出现轻微高密度影,并且隐藏在外侧裂脑池中(图 1)。

因此,在检测 HMCAS 时,需要观察整段 MCA,有时甚至需要进行薄层扫描。

平扫和增强 CT 显示远端 MCA 闭塞。

(A)右侧 MCA-M2 段出现局灶性高密度影,并且隐藏在外侧裂脑池中 ;(B)右侧额下回出现低密度灶 ,表示近期梗死;(C)CT 增强血管造影显示右侧 M2 段充盈缺损,与 A、B 图中高密度和低密度影相对应。

2、脑实质异常

卒中发病 48 小时内首次 CT 扫描发现的缺血灶体积大小与卒中后 1 周及 3 个月时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而超早期(4 小时)即出现CT 阳性征象可能提示出血转化及脑损伤风险。

患者存在陈旧梗死灶时可能发生误判,回顾既往 CT 检查结果对于判断新旧梗死灶至关重要(图 2)。

图 2. 71 岁男性患者,既往有过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内侧分水岭区梗死,新发左侧肢体无力。

(A)既往 CT显示右侧额叶局灶性低密度影;(B)此次就诊新的头颅 CT 显示更大范围的灰白质分界不清,疑似新发梗死;(C)DWI 证实了新发梗死。

将现有 CT 与既往 CT 进行比较,对于鉴别轻微密度减低是否为新发急性梗死十分关键(图 3)。

图 3. 63 岁男性患者,突发急性右侧肢体无力。(A)既往 CT 显示年龄相关性脑改变;(B)新的头颅 CT

显示左侧放射冠区不对称性密度减低;(C)DWI 证实左侧皮质脊髓束梗死。

此外,CT 检查的窗宽太宽或太窄都会遗漏有诊断价值的信息。

因此调整窗宽可提高对脑实质疾病的检出率(图 4),可增加急诊医师采用平扫 CT检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比例(图 5)。

对于较年轻的患者,需要明确是否有灰白质界限不清、灰质肿胀、脑沟变浅等征象(图 6,7)。

图 7. 41 岁女性,突发言语不清。

(A)CT 平扫示左侧顶叶轻微灰白质边界不清;(B)CT 增强显示低密度梗死区伴血管增强。

3、外伤性脑出血

不同时期的硬膜下血肿其 CT 成像密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急性期过后密度会减低,可与邻近脑组织或颅骨密度类似而相混淆。

因此,与卒中患者类似,调整窗宽对于不漏诊异常征象十分重要(图8)。

此外,也需对既往 CT 进行比较,进而明确是否为新发出血或鉴别急性、慢性或亚急性血肿(图 9)。

图 9. 53 岁男性,既往有硬膜下血肿病史,本次因急性摔倒就诊。

(A)既往 CT显示新月形低密度病灶,可能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所致;(B、C)本次就诊新的头颅 CT显示左侧硬膜下血肿处可见新的低密度灶,提示为慢性期血肿叠加急性血肿;(D)随访 CT 显示为高密度,证实为慢性期血肿叠加急性血肿。

4、 外伤性颅骨骨折

眶底是一层很薄的组织,在标准的轴位成像时可能存在盲点,与扫描平面平行或略微倾斜的骨折很难发现,因此需要多平面成像以明确是否存在骨折(图10)。

而更加容易发现的继发性征象可能有助于医生评估近组织,特别是在外伤时出现静脉窦 / 乳突出血或积液(图11)。

额叶挫伤提示存在对冲伤,需检查对侧是否存在骨折(图 12)。

图 10. 45 岁男性摔倒后就诊。

(A)轴位 CT 像显示右侧眶底骨折;(B、C)冠状位重建显示右侧眶底极小的粉碎性骨折。

图 11. 轴位平扫 CT 示左侧乳突积液,提示左侧颞骨外侧骨折。

图 12.45 岁女性,跳舞时摔倒。

(A)轴位平扫 CT 显示左侧额叶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B、C)轴位 CT 显示右侧枕骨骨折。

5、 头颈部损伤

头颈连接部损伤不是很常见,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对高速车祸幸存者进行初次影像学检查时,可能遗漏颈部脊柱损伤,高达 1/3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后期神经系统症状。

因此,对患者进行定位头颅 CT 检查十分重要,或能发现被遗漏的轻微征象(图 13)。

图 13. 29 岁患者,(A)CT 定位片显示由于头颈脱臼导致枕骨 - 齿突间隙增宽;(B)CT 证实头颈部脱臼。

6、头痛

头痛是急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 3.1% 急诊患者因头痛就诊。头痛的病因多样,如患者出现快速进展的脑实质萎缩和脑白质改变,需要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免疫功能低下,以便帮助诊断 HIV 相关脑炎(图

图 14. 63 岁男性 HIV 患者,2 天前出现头部疼痛及进行性加重的谵妄。

(A)2 年前 CT 成像示轻微的弥散性脑室扩张,脑实质和脑白质正常;(B)就诊时 CT 示弥散性脑沟和脑室增宽,快速的灰质体积减小,左侧脑室旁白质密度减低;(C)就诊后 3 天 MRI 证实脑深部白质广泛性改变,与 HIV 脑炎表现一致;实验室检查示脑脊液病毒载量增加,CD4 细胞数为 34 个;(D)冠状位显示胼胝体受累。

静脉窦血栓导致的头痛通常会被忽略,因为常规平扫 CT 很难发现。

调整 CT 成像的窗宽有助于发现硬膜静脉窦损伤情况(图15)。

Labbe′静脉血栓通常导致头痛和癫痫,需特别注意,因其可能与局灶性硬膜下血肿相混淆,正交重建成像有助于鉴别(图 16)。

图 15. 51 岁男性,因严重头痛就诊。

(A、B)平扫 CT示硬膜静脉窦高密度影;(C、D)采用硬膜下窗,可更好地观察到静脉窦血栓形成。

(E)MRV 成像示右侧横窦血栓形成;(F)压脂像 MRI成像显示对应的充盈缺损。

图 16. 44 岁男性,既往偏头痛病史,因意识状态改变而就诊。

(A)轴位平扫 CT 示横窦和乙状窦高密度影,与硬膜下血肿相类似;(B)矢状位平扫CT 显示左侧 Labbe′静脉高密度影;(C)轴位平扫 CT 示脑实质低密度,左侧颞叶肿胀;(D)冠状位 CT 成像显示 Labbe′静脉血栓。

肿瘤也是头痛的病因之一。

由于中线结构复杂,仔细查找中线有利于发现可能忽略的肿瘤病灶。

胶样囊肿就是这样的一类肿瘤,其占原发性脑肿瘤的1%,通常导致直立位严重头痛,平躺休息可缓解;CT 成像其密度一般略高于实质,但也可能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图 17)。

图 17. 45 岁男性,因头痛就诊。

(A)显示中线位置圆形高密度病灶,侧脑室轻度扩张;(B、C)T2 和增强 T1像证实了非强化的胶样囊肿。

垂体卒中是指脑垂体梗死或出血,通常发生在垂体腺瘤的情况下;因其进展迅速,可能导致昏迷或死亡,所以该类患者需及时诊断。

CT示垂体窝高密度影及密度不均等均提示垂体卒中可能(图 18)。

图 18. 30 岁女性,因头痛和视力模糊就诊。

(A、B)轴位和矢状位平扫 CT显示垂体增大,伴线性的高密度密度,提示出血或钙化;(C、D)轴位和矢状位 T1 像证实为垂体出血。

7、意识状态改变

导致意识状态改变的病因很多,需仔细回顾既往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病史。

评估既往影像尤其重要,特别是任何程度的交通性脑积水伴弥漫性脑室扩张和脑沟消失的患者。

在已知有肿瘤病史的患者中,如果出现上述征象,可能提示癌性脑膜炎(图19)。

图 19. 59 岁女性,既往转移性乳腺癌病史,因意识水平下降而就诊。

(A)既往轴位 T2-Flair 像未见异常;(B)入院平扫 CT显示弥漫性脑室扩张、脑沟消失,怀疑交通性脑积水;( C、D)增强 T1像显示软脑膜强化、脑室扩张,提示为软脑膜癌转移,随后脑脊液检测结果证实了这一诊断。

中毒或代谢性疾病可能导致双侧或对称性病变,代谢性病因通常累及基底节。

双侧苍白球异常的鉴别诊断包括缺血缺氧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药物滥用、肝衰竭后遗症及药物损伤等。

在该例患者中(图20),苍白球病灶提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能,需要早期诊断及治疗。

图 20. 51 岁患者,既往药物滥用史。

因急性意识状态改变而就诊。

(A)既往平扫 CT 未见异常;(B)就诊时 CT 平扫示双侧苍白球低密度,提示坏死性改变;弥散性脑沟消失及脑室变窄提示轻度弥漫性脑水肿(C)DWI 证实了苍白球的病灶,随后检查结果提示急性血氨水平增高。

结论

本文罗列的均是可危及生命且对时间较为敏感的疾病,而急诊平扫 CT 极易漏诊上述疾病的关键影像学特征。

在急诊情况下及时、准确、有效地识别上述征象对急诊医师是个挑战,最小化漏诊率的关键是掌握这些容易被漏诊但十分关键的征象。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头颅CT影像学特点包括:

A灰白质界限不清、灰质肿胀;

B脑沟变浅、脑沟消失,尾状核头模糊;

C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D以上均正确。

脑ct和脑电图有什么区别

脑CT和脑电图是不一样的,脑CT主要是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比如有没有脑肿瘤,如果有是良性还是恶性。

有没有脑梗塞、脑出血,有没有脑萎缩、脑水肿或者脑积水。

也能够同时看到颅骨的变化,比如有没有骨折。

除了了解到大脑的情况之外,脑CT还能同时看到鼻腔、鼻窦以及眼睛的变化,比如最常见的鼻窦炎、鼻中隔弯曲等等,都可以通过脑CT发现。

脑电图看不到大脑的形态和结构,只能记录脑电波,脑电图在癫痫、脑炎等诊断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脑CT有一定的X线辐射,而脑电图不会有辐射。

脑CT和脑电图应用都比较广泛,在某些疾病中这两个检查可以互相补充,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详细标注版!颅脑CT正常解剖图谱

颅脑CT软组织窗轴位解剖详解

1. 顶骨轴位: 显现出四边形顶骨,其结构特征是外凸内凹的形态。

2. 上矢状窦轴位: 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静脉窦,它收纳血液并连接颅外静脉,脑脊液则通过它进入矢状窦。

3. 中央旁小叶上部: 大脑镰如同桥梁,将左、右脑半球巧妙地分隔开来,中央沟是其标志性结构。

4. 下部: 中央后回,这里是躯体感觉区,受损时会对侧身体产生偏身感觉障碍。

5. 半卵圆中心: 包括额上回和楔前叶,它们与我们的认知功能紧密相关。

6. 扣带回: 作为半卵圆中心的延伸,扣带回富含投射、联络和联合纤维,对大脑功能至关重要。

7. 侧脑室体部: 侧脑室是脑内液体的主要通道,楔叶与视觉功能的精细调控息息相关。

8. 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的活动影响着随意运动和高级认知功能的执行。

9. 室间孔: 松果体,这个微小的结构对神经系统的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

10. 第三脑室: 与丘脑和下丘脑相连,脑脊液在其内部循环,确保大脑的正常功能。

11. 大脑脚: 中脑,是视觉和听觉反射的中枢,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12. 脑桥: 位于延髓之上,负责呼吸和肌肉运动的精细调控,对小脑功能的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13. 海绵窦: 垂体,位于下丘脑腹侧,分泌激素影响生长和内分泌。

垂体的结构: 分为腺垂体(远、结、中)和神经垂体(神经部、漏斗部),具有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双重功能。

脑桥的细节: 作为延髓上方的关键结构,它调节着呼吸和肌肉活动,对生命体征的维持起着核心作用。

乙状窦的连接: 与颈静脉球相连,颈内动脉在此处分出颅内外段,向视器和大脑提供血液供应。

翼腭窝的位置和结构: 位于颞下窝,富含颌内动脉和上颌神经,与多个重要区域相连通。

延髓的中枢地位: 位于脑底部,掌控着生命的基本活动,与脊髓形成紧密联系。

乳突与鼓室: 鼓室后下方的乳突,与鼓窦相接,气腔结构对听力至关重要。

枕大池的布局: 位于颅后窝,与小脑和延髓相连,通过咽鼓管通道保持脑脊液平衡。

上颌窦的结构: 上颌骨内的空腔,窦口向后下方,便于排除积聚的炎性物质。

其他详细部位如眶顶、筛窦、蝶窦等都有其独特的解剖构造和重要功能,各图例详尽标注,便于理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