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健康教育有哪些行为干预措施?
行为干预是健康教育的核心,评价健康教育项目和工作的效果,主要是要看其是否使人们的行为切实发生了改变。
人的行为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在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能动反应,是人的生物学因素(遗传)、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行为的产生可将人的行为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两种,根据行为的可改变性可分为高可改变行为和低可改变行为两类,根据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又可把行为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要想改变人们的行为,必须找出人们行为产生、维持、消除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采取干预措施。
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产生、维持或消除是因为受到环境条件刺激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反复出现促成了某种行为的建立、维持或消除。
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如果个体因为实施某种行为受到社会鼓励或支持(包括对行为结果的自我心理满足感和愉悦),这种行为就会维持,否则就会被逐渐消除。
格林模式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倾向因素(知识、态度、信念、价值观、现有技能等)、促成因素(环境支持、服务提供)和强化因素(来自周围的鼓励、肯定、批评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研究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还包括健康信念模式、阶段变化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综合上述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应考虑以下行为干预措施: 政策干预:通过出台、改变影响人的行为改变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措施,对人的行为产生强制性影响和干预的措施。
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立法强制用工单位为雇工购买健康保险、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强制实行防护措施、国家推行全民免疫规划等。
也包括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性措施,如当前我国政府为鼓励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进行财政补贴,美国政府为减少人们吸烟而采取的提高烟草税收,从而提高烟草价格的措施,澳大利亚政府为降低水果价格、鼓励人们的多吃水果而采取的对水果行业的财政补贴等。
环境干预:通过改变环境以促使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或维持的措施,如为人们开放体育运动的场所、改水、改厕、绿化等。
信息干预:通过教育、传播、咨询等措施为人们提供有益于行为改变或维持的知识、信息,以促使人们形成促使行为改变或维持的态度、意识、价值观,掌握健康技能等,最终促使人们行为改变的措施。
人际干预:利用同伴压力、社会示范、从众等社会心理现象,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的过程。
组织干预:在组织机构内采取促使人们行为改变或维持的措施,如组织集体活动、出台内部规章制度、改善人际关系、办公环境,包括奖惩制度等从而促成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或维持。
服务干预:通过服务的提供从而促成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或维持的措施,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人们提供就近的免费的血压测量服务、为性病艾滋病高危人群提供安全套等。
药物干预:采用服用药物,促使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的措施,该措施一般应用于心理行为治疗方面。
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
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一)确定优先项目在确定优先项目时,应遵循重要性和有效性原则。
1.重要性原则先考虑对人群健康威胁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社区稳定影响较大的健康问题。
2.有效性原则优先考虑通过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改善的健康问题。
(二)确定计划目的与目标一旦确定了优先项目,即可确定项目的目的和目标。
目的和目标是计划存在与效果评价的依据。
目的是指在执行某项计划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
目的是宏观性、远期性,一般用文字表述。
目标是目的的具体体现,用指标描述,具有可测量性。
1.计划目的计划目的是健康教育项目最终利益的阐述,如:通过降低吸烟率以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
2.计划目标计划目标是在计划目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对象、时间、内容或程度等问题。
以上述计划目的为例,其计划目标为:某社区l6~26岁青少年吸烟率在3年内降低25%。
计划目标可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一般由3个“W”和2个“H”组成,即:①Who——对象②what——实现什么变化③When——实现变化的期限④How much——变化的程度⑤How to measure——测量的方法(2)具体目标: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各方面、各阶段、各层次的具体目标。
如远期的疾病控制目标、中期效果评价阶段的健康相关行为目标、短期效果评价的各种教育目标(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执行阶段的各种工作进度目标等。
(三)确定干预方案干预方案的内容应包括:目标人群、干预策略、干预活动的内容、方法、日程及人员培训、评价计划等。
实验效果主要评价指标有哪些
1. 感染率:衡量感染病原体的比例,是评估疾病传播速度和控制措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2. 治愈率:指治疗后康复的比例,反映治疗措施的有效性。
3. 有效率:衡量治疗或干预措施产生预期效果的比例,是评估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
4. 生存率:治疗后存活下来的比例,常用于癌症等严重疾病的疗效评估。
5. 保护率:预防措施实施后避免疾病发生的比例,用于评估疫苗或其他预防手段的效果。
6. 效果指数:比较预防措施实施前后的疾病发生率,用于衡量预防措施的效力。
7. 病死率:因某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反映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效果。
8. 病程长短:疾病发展的时间长度,可衡量疾病进展速度和治疗效果。
9. 病情轻重: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用于评估治疗措施对病情的影响。
10. 病后携带病原状态:疾病治愈后个体仍携带病原体的比例,影响疾病传播和再感染风险。
11. 后遗症发生率:疾病治愈后留下后遗症的比例,评估治疗措施对患者长期健康的影响。
12. 复发率:疾病治愈后再次发作的比例,衡量治疗措施的持久性。
13. 抗体阳转率:接种后体内产生抗体的比例,用于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
14. 抗体滴度几何平均数:抗体水平的平均值,反映免疫应答的强度。
15. 疾病发病率:某一时间段内新发病例的比例,衡量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程度。
16. 感染率:某一时间段内感染病原体的比例,反映病原体的传播速度和控制措施的效果。
通过这些指标的综合考量,可以全面评估治疗和预防措施在控制和消除疾病方面的效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