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近年来,血脂异常问题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日益凸显,中国血脂管理指南的更新旨在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ASCVD)的防治水平。
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显著增加,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ASCVD的重要致病因素。
面对ASCVD疾病负担的持续上升,血脂管理成为了当务之急。
对于ASCVD高危人群和已有ASCVD的患者,提高降脂治疗率和LDL-C达标率是关键。
遗憾的是,我国的ASCVD患者中,一级预防的高危人群降脂药物治疗率仅为5.5%,而已患ASCVD的患者治疗率也仅为14.5%,达标率仅为6.8%。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ASCVD患者中26%为超高危患者,LDL-C达标率仅为13%。
为了指导临床实践,全面提升我国血脂管理水平,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联合多个专业学会制定了新版血脂管理指南。
指南考虑到人群血脂水平随ASCVD危险分层的不同而变化,将“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改为“血脂管理指南”。
新版指南亮点包括:1. 增加了基于中国人群长期队列研究数据的中国特色内容。
2. 强调了ASCVD总体风险评估的细化,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并进一步将二级预防人群划分为超高危和极高危。
3. 鼓励采用不同机制的降胆固醇药物联合治疗,以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减少降脂药物的不良反应。
4. 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血脂管理建议,覆盖儿童至老年不同年龄阶段,包括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
新版指南针对不同ASCVD风险人群提出了LDL-C的合适水平和升高的判断标准,并提供了适用于低危人群的主要血脂指标参考标准。
常规血脂检测项目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新增了脂蛋白(a)(Lp(a))的参考标准。
指南强调了LDL-C作为首要降脂靶点的重要性,并新增了HDL-C、ApoB、TG、Lp(a)等作为其他血脂管理指标。
LDL-C的管理目标趋于严格,极高危/超高危患者要求LDL-C降至1.4 mmol/L以下,并较基线降低幅度大于50%。
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础,推荐健康饮食、适度运动、体重控制、戒烟限酒等措施。
在降脂药物的选择上,中等强度他汀作为首选,鉴于中国人群对大剂量他汀的耐受性较低,不建议使用高强度大剂量。
指南还提出了LDL-C达标后应关注TG的管理,特别是严重高TG患者,降低TG可减少胰腺炎风险,主要通过烟酸类、贝特类药物和高纯度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治疗。
总之,新版血脂管理指南强调了LDL-C的首要降脂地位,新增了其他血脂管理指标,并对LDL-C管理目标进行了细化。
指南通过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血脂管理建议和推荐合理的降脂药物使用策略,旨在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
各国指南一致认可LDL-C与ASCVD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强化降脂和联用降脂药物是当前的趋势。
2023年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发布!掌握4大关键,轻松降脂
心血管疾病,全球威胁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是中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占死亡构成的40%以上。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ASCVD的重要致病因素。
近年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18岁成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35.6%,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
2023年新版血脂管理指南近日,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发布。
该指南在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基础上进行了更新。
指南提出以下关键更新:1. 随着ASCVD危险分层的级别不同,人群血脂合适水平也不同。
在没有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所谓“正常”的LDL-C水平可能对ASCVD超(极)高危患者而言是明显升高的。
因此,指南将“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改为“血脂管理指南”。
2. 仍推荐LDL-C作为血脂干预的首要靶点,并以危险分层确定其目标值。
3. 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首先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起始药物治疗,必要时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
4. 新指南覆盖了从儿童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血脂管理。
血脂管理关键点2023年指南强调血脂管理的关键点,包括血脂干预靶点、管理目标、降脂达标策略和降脂药物治疗。
血脂干预靶点及管理研究表明,LDL-C降幅越大、持续时间越长,ASCVD风险下降越多。
不同ASCVD风险等级患者的血脂管理目标建议,见表格。
降脂达标策略指南指出,降脂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对血脂影响显著。
推荐降脂膳食治疗,包括限制油脂摄入、采用不饱和脂肪酸、避免反式脂肪、限制食物胆固醇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全谷薯类、膳食纤维和鱼类的摄入等。
降脂药物治疗降脂药物分为主要降低胆固醇和主要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
主要降胆固醇药物包括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普罗布考、胆酸螯合剂和其他降脂药。
主要降甘油三酯药物包括贝特类、高纯度ω-3脂肪酸和烟酸类。
新型降脂药物新型降脂药物包括三磷酸腺苷柠檬酸裂解酶抑制剂、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抑制剂、ApoC3抑制剂和降低Lp(a)的新药。
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的降脂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
联合应用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本趋势。
联合应用包括降低ASCVD风险的药物联合(如他汀类药物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或高纯度IPE联合)和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药物联合(如贝特类、大剂量高纯度ω-3脂肪酸或烟酸类药物之间的联合)。
困扰我国4亿人的血脂异常如何管理?看完这篇搞定了!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中老年常见慢性病,影响心血管时表现为冠心病或脑卒中。
这是我国居民首要死因。
血脂管理至关重要。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主要管理目标,推荐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为起点,联合药物或PCSK9抑制剂以达标。
新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在2023年更新,增加了脂蛋白(a)、载脂蛋白A1和B的检测项目。
血脂筛查频率根据年龄调整,40岁以下每2~5年检测一次,40岁以上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包含Lp(a)检测。
小学至高中应列为体检常规项目,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应进行筛查。
重点人群包括有ASCVD病史、多项ASCVD危险因素、早发家族史、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儿童血脂检查需考虑家族性心肌梗死、已知的脂质异常病史、皮肤黄瘤或脂性角膜弓、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或超重、吸烟行为等因素。
血脂异常分类包括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临床分类更为实用。
LDL-C是防治ASCVD的首要干预目标,非HDL-C为次要目标。
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作为初始治疗,LDL-C未达标时考虑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
TG升高时,先排除继发因素,联合贝特类药物或鱼油制剂(优先高纯度EPA)。
血脂干预靶点及管理建议具体到目标值和策略。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酒,强调减少膳食胆固醇摄入。
他汀类药物是基础治疗,中等强度为首选。
联合用药是趋势。
治疗应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追求长期达标。
药物包括主要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药物,新型降脂药物也有所提及。
高血压、脑卒中、75岁以上老年人等特定人群需采取个性化血脂管理策略。
高血压患者血脂管理重要,根据危险分层设定目标值,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
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获益远超出血风险。
75岁以上老年人应综合评估,权衡治疗获益风险,考虑预期寿命、合并疾病等因素,使用可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必要时加用其他药物。
血脂管理针对特定人群有专门策略,强调个性化。
高血压、脑卒中、高龄老人等需要特殊考虑,结合病情综合评估,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确保血脂控制同时兼顾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