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每个学期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同时,要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大学生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如学生会、文艺社、科技社等,通过参与活动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拓展人际关系,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组织能力。
注重身体健康: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如早睡早起、坚持晨跑、健康饮食等,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
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通过实践可以了解社会现实和职业需求,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保持积极心态:大学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同时,也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总之,大学生要过好大学生活,需要注重学习、社交、健康和心态等方面的发展,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总结优秀范例
健康素养工作总结优秀范例:1. **工作背景与意义** 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理解、处理健康相关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提升健康素养有助于识别和避免许多保健骗局,走出生活误区。
2. **组织架构与职责** 各医疗卫生单位设有分管领导负责健康教育工作,设有职能科室及专(兼)职人员,确保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并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
3. **具体工作实施** - 实施“四帮一”工程,深入学校、村民家中,通过多种形式传授卫生防病知识。
- 各部门各司其职,如卫生部门实施“行动”工程,妇联部门与疾控中心合作开展防治知识培训,农业部门加强农村沼气清洁能源建设等。
- 开展各类宣传日活动,如“3.24结核病”、“4.25计划免疫”等,以悬挂横幅、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
4. **能力建设与教育活动** 疾控中心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次,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能力建设。
5.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 面临健康教育经费不足、人员少、任务重等问题。
- 今后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继续围绕“三重点”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健康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持续的投入和专业的引导。
希望以上的工作总结能够为相关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和启示。
如何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近日,教育部、卫健委、中宣部、中央网信办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还有待加强。
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行动计划》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健康第一、坚持提升能力和坚持系统治理的基本原则,提出更加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的工作目标。
《行动计划》部署开展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支持心理健康科研、优化社会心理服务、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等八项重点工作。
其中,各项重点工作均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包括中小学校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编写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组织研制符合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组建面向大中小学的国家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监测专业机构;各学校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县级教育部门要建设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高校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
《行动计划》强调完善以上任务落实到位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
二是落实经费投入,加大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费保障。
三是培育推广经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创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