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面对血脂检查结果,不能只做这件事
这些年来,笔者经常去乡镇医院坐诊。几乎每年都要遇到多次这种情况:有患者拿出他的查体结果,让我看看血脂是否有异常,有些稍有文化的患者会问,检查单上血脂项并没有出现“异常箭头”,只是有心脏病史,在服用阿司匹林、丹参滴丸等药,该院医生也并没有让服用调血脂的药物,为什么您让服用调脂药?
以上问题,不仅是患者有疑问,部分基层医生也需要深入了解不同人群的血脂控制目标是不同的。
比如有的患者患有脑血管病或冠心病多年,血清总胆固醇(TC)5.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9 mmol/L,此时检查单上虽未出现异常箭头,但仍然需要服用调脂药物。
因此,是否需要调控血脂,需要在了解患者病史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不同人群,血脂控制标准不同
我们平常看到的血脂检查报告单上标明的正常值范围,仅是适合健康人群的标准。
而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或未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但具有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血脂要求标准与健康人群均是不同的。
有些非专业医生对此不一定了解,因此未能向患者作出合理解释,导致患者虽然血脂异常但却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
健康人群血脂标准如下:TC 3.0~5.7 mmol/L, LDL-C 2.1~3.1 mmol/L,甘油三酯(TG)0.5~1.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8 mmol/L。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 对于该类人群,一般要求TC4.6 mmol/L,LDL-C2.6 mmol/L。
国外研究 国外PROVE-IT研究进一步表明:只要冠心病患者存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无论其当前临床状态稳定与否,均可以从强化他汀类降血脂药物降脂治疗中获益,LDL-C治疗目标可以2.6 mmol/L(100 mg/L),甚至达到1.8 mmol/L(70 mg/L)。
我国指南 我国2007年颁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规定:高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LDL-C的治疗目标为2.6 mmol/L(100 mg/L),而极高危患者LDL-C则应2.07 mmol/L(80 mg/L)。
何谓“高危”与“极高危”?比如,高危冠心病患者定义为已诊断冠心病,且具有≥2个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注: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见下文),或患有糖尿病、症状性颈动脉硬化、腹主动脉瘤、周围动脉疾病,≥1项。
极高危冠心病患者则是诊断为冠心病,且至少具有下列情况之一:①糖尿病;②无法控制的大量吸烟;③代谢综合征;④急性冠脉综合征。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冠心病的心脑疾病患者,建议LDL-C应2.07 mmol/L(80 mg/L)。
未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但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 一般对于这类人群,血脂要求标准需介于健康人群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人群适合的血脂范围之间。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①长期吸烟;②高血压(BP≥140/90 mm Hg);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低(40 mg/dl);④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者,即男性直系亲属55岁患上冠心病,女性直系亲属65岁患冠心病;⑤45岁的男性、55岁的女性;⑥肥胖者;⑦高血压。
一旦明确血脂异常,应积极进行干预
很多患者,尤其是健康意识不强的农村患者,在血脂异常并没有引起特殊症状的时候,往往不够重视。
此时,基层医生应给予及时的健康教育。
事实上,高血脂是心脑血管健康的“慢性杀手”。
高脂血症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最容易引发三类疾病:一是心脏疾病,包括心脏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二是脑血管疾病,主要是脑血管硬化导致脑血栓、脑出血;三是肾脏疾病,肾动脉硬化很容易引发尿毒症。
对于没有医学常识的患者,可以用最通俗、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即血脂异常可以“梗心脏”、“梗脑”。所以,要提醒那些想要出现症状才去控制的患者:有些血脂异常患者根本没有任何前兆,很可能随时都会出现死亡,因此,等出现症状再去干预就晚了,切记!
调节血脂的方法,以饮食控制为基础,并适时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
他汀类调血脂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另外,我国研制的中药血脂康胶囊,主要含有洛伐他汀,因此也可列入他汀类。
提示:高血脂对血管潜移默化的危害必须引起重视,但血脂也绝不是降得越低越好。
国外有研究发现,血脂过低会使肿瘤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
因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健康。
国家健康体质标准
国家最近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标志着国家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的战略转变。
这一行动方案包含四个关键目标,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密切相关。
到2030年,我们旨在达成以下健康目标:1. 提升人均寿命:到2022年,人均预期寿命目标是77.7岁,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提高至79岁。
2. 增强国民体质:到2022年和203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
3. 普及健康知识: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4. 烟草危害控制:到2022年和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分别低于24.5%和20%;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这份《健康中国行动》提供了许多具体可行的建议,涵盖了日常饮食和作息习惯,为我们的健康设定了具体的“国家标准”。
让我们对照这些“国标”来检查一下,你的健康是否达到了标准。
- 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
- 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30g。
- 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
- 每日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不低于500g。
- 每日食物种类摄入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
- 维持健康体重,成人BMI控制在18.5~24kg/m²之间。
- 成人男性腰围小于85cm,女性小于80cm。
- 每日足量饮水,一般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
- 保持进食规律,避免漏餐和暴饮暴食,以七八分饱为宜。
-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
接下来是更多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建议:- 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或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 每日达到6000~步的身体活动量。
- 中小学生每日累计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及以上运动。
- 不同年龄段人群保证相应的睡眠时间,并针对睡眠不足进行适当的调整。
- 保持积极情绪,避免长期消极情绪对健康造成损害。
- 学习并应用健康的减压方法,避免不健康的减压方式如吸烟、饮酒等。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适当表达和求助。
- 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
此外,还有针对特定人群的建议,例如:- 中小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并注意眼睛休息。
- 避免不必要的吸烟,吸烟者应尽可能戒烟。
- 远离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
- 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并采取预防措施。
- 婚前、孕前进行健康检查,孕期定期体检以确保母婴安全。
- 了解并掌握避孕方法,进行知情选择。
最后,还包括了提高家庭环境质量、掌握基本逃生和急救技能、合理使用空调和避免在污染天气中户外活动等建议。
通过遵循这些行动方案,我们可以共同促进个人的健康,建设一个更加健康的中国。
困扰我国4亿人的血脂异常如何管理?看完这篇搞定了!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中老年常见慢性病,影响心血管时表现为冠心病或脑卒中。
这是我国居民首要死因。
血脂管理至关重要。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主要管理目标,推荐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为起点,联合药物或PCSK9抑制剂以达标。
新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在2023年更新,增加了脂蛋白(a)、载脂蛋白A1和B的检测项目。
血脂筛查频率根据年龄调整,40岁以下每2~5年检测一次,40岁以上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包含Lp(a)检测。
小学至高中应列为体检常规项目,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应进行筛查。
重点人群包括有ASCVD病史、多项ASCVD危险因素、早发家族史、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儿童血脂检查需考虑家族性心肌梗死、已知的脂质异常病史、皮肤黄瘤或脂性角膜弓、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或超重、吸烟行为等因素。
血脂异常分类包括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临床分类更为实用。
LDL-C是防治ASCVD的首要干预目标,非HDL-C为次要目标。
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作为初始治疗,LDL-C未达标时考虑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
TG升高时,先排除继发因素,联合贝特类药物或鱼油制剂(优先高纯度EPA)。
血脂干预靶点及管理建议具体到目标值和策略。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酒,强调减少膳食胆固醇摄入。
他汀类药物是基础治疗,中等强度为首选。
联合用药是趋势。
治疗应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追求长期达标。
药物包括主要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药物,新型降脂药物也有所提及。
高血压、脑卒中、75岁以上老年人等特定人群需采取个性化血脂管理策略。
高血压患者血脂管理重要,根据危险分层设定目标值,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
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获益远超出血风险。
75岁以上老年人应综合评估,权衡治疗获益风险,考虑预期寿命、合并疾病等因素,使用可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必要时加用其他药物。
血脂管理针对特定人群有专门策略,强调个性化。
高血压、脑卒中、高龄老人等需要特殊考虑,结合病情综合评估,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确保血脂控制同时兼顾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