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标准 (健康城市标准2020)

admin 2024-12-23 38 0
健康城市标准2020

本文目录导航:

健康城市标准

建设健康城市,旨在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健康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6年将世界卫生日主题定为“城市与健康”,并发布了健康城市10条标准,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方向和衡量指标。

以下是详细内容:

1)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确保市民享有良好居住条件。

2)确保可靠且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建立有效的废品清除系统。

3)通过经济手段,保障市民在基本生活需求上的满足,如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就业。

4)建立互助的市民群体,鼓励不同组织协调工作,共同改善城市健康。

5)让市民参与制定涉及其日常生活、尤其是健康和福利的政策。

6)提供娱乐和休闲场所,促进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7)保护文化遗产,尊重所有居民的文化和生活特征,促进文化多样性。

8)将健康保护纳入公众决策,赋予市民选择有益于健康行为的权利。

9)致力于提高健康服务质量,使更多市民享受到健康服务。

10)促进市民健康长久地生活,减少患病风险。

健康城市的建设不仅关注外部环境的健康,还重视市民心理健康的培养。

城市环境的优化、政策的参与、健康服务的改善,都是为了实现市民在生理和心理健康上的全面福祉。

通过综合措施,构建健康城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扩展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给健康城市的定义是:“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教授等提出了更易被人理解的定义:“所谓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

健康城市是什么?

文/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 杨军一、健康的定义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认知逐步演化。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定义,认为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功能的完满状态。

近期,Meikirch Model of Health强调健康是自身生理和社会潜力与需求之间的平衡。

健康不再仅视为状态,而是动态的现象。

二、健康城市健康城市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英国通过改善城市卫生环境预防疾病。

随后,80年代之前强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与个人行为习惯。

80年代后,聚焦社会与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健康城市定义:WHO于1986年提出,健康城市应持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扩大社会资源,支持人们享受生命,充分发挥潜能。

三、中国健康城市发展中国沿袭WHO定义,结合中国特色。

2015年,提出健康城市是卫生城市的升级版。

我国采取“融健康于万策”策略,注重多领域健康。

四、健康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健康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载体。

通过食品安全、水污染治理、医疗服务、健康社区、社会治理、气候适应、3R社会建设、健康不平等问题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中国健康城市的实践与挑战中国城镇化迅速发展,改善了基础设施、市容环境、医疗服务,降低传染疾病发病率,提高居民寿命。

面临老龄化加速、慢性病上升、医疗设施分布不均、公众健康教育不足等问题。

中国最早开展健康城市试点,2015年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确定38个试点城市。

健康城市建设涉及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健康服务、健康文化等方面。

中国健康城市的特点:政府主导,医疗服务为重点。

城市规划在健康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

未来展望,中国健康城市运动将全面开花,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卫生政策、经济基础、技术进步与成功经验。

认识健康城市:通向健康中国的必经之路,全方位提升城市管理能力、优化居住-工作-休闲布局,跨部门合作,全民参与。

满足市民多层次、跨区域健康需求,提升医疗服务,优化城市文化与教育,系统性科学支撑。

健康城市的定义和标准

健康城市的概念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将人的健康放在首位,确保市民能够享有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它强调的是一个由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整体发展过程。

具体而言,健康城市的建设标准包括:为市民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生活环境;确保食品、饮用水、能源的可靠和持久供应,并拥有有效的废品处理系统;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手段,满足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就业方面的需求;建立一个互助互帮的市民群体,促进城市健康改善;鼓励市民参与制定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政策;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促进人际交流;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的文化和生活特征;将健康保护纳入公众决策中,赋予市民选择健康行为的权利;不断努力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让更多人受益于健康服务;最终目标是让市民更健康、更长寿,减少患病率。

建设健康城市是在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对人类健康的挑战而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4月2日的世界卫生日将其主题定为“城市与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健康城市10条标准”,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方向和评估依据。

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全球大约有4000多个城市通过各种途径加入了全球健康城市网络;到2003年10月,这一数字增长到了3000多个城市、社区、乡镇、村庄和岛屿。

在欧洲区域,截止到2009年6月,约有90个城市获得了或正在接受WHO欧洲区健康城市网络的认证,另有30个国家健康城市网络覆盖了1400多个城市(城镇)。

而在西太平洋区域,截至2008年10月,已有170多个城市在进行健康城市活动,加入健康城市联盟的城市和组织数量也达到了120个。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