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健康城市主要哪几个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从健康城市的概念意味着这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1996年4月5日,WHO公布了健康城市10项标准,具体规定了健康城市的内容。
这是WHO根据世界各国开展健康城市活动的经验,对健康城市提出的要求,各国也可根据本国国情作相应的调整。
①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
②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废品系统。
③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达到基本要求。
④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
⑤能使其市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
⑥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⑦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其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
⑧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政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利。
⑨作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卫生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卫生服务。
⑩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健康城市的定义和标准
健康城市的概念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将人的健康放在首位,确保市民能够享有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它强调的是一个由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整体发展过程。
具体而言,健康城市的建设标准包括:为市民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生活环境;确保食品、饮用水、能源的可靠和持久供应,并拥有有效的废品处理系统;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手段,满足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就业方面的需求;建立一个互助互帮的市民群体,促进城市健康改善;鼓励市民参与制定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政策;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促进人际交流;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的文化和生活特征;将健康保护纳入公众决策中,赋予市民选择健康行为的权利;不断努力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让更多人受益于健康服务;最终目标是让市民更健康、更长寿,减少患病率。
建设健康城市是在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对人类健康的挑战而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4月2日的世界卫生日将其主题定为“城市与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健康城市10条标准”,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方向和评估依据。
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全球大约有4000多个城市通过各种途径加入了全球健康城市网络;到2003年10月,这一数字增长到了3000多个城市、社区、乡镇、村庄和岛屿。
在欧洲区域,截止到2009年6月,约有90个城市获得了或正在接受WHO欧洲区健康城市网络的认证,另有30个国家健康城市网络覆盖了1400多个城市(城镇)。
而在西太平洋区域,截至2008年10月,已有170多个城市在进行健康城市活动,加入健康城市联盟的城市和组织数量也达到了120个。
健康城市是什么?
健康城市是什么?健康城市的定义和理解随社会与经济发展而不断演化。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官方定义,强调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满状态。
近年来,Meikirch Model of Health更强调健康是自身生理和社会潜力与需求之间的平衡,认为健康是一个动态现象。
健康城市的概念起源于对城市健康认识的三个演化阶段。
从19世纪英国通过改善城市卫生环境预防疾病,到80年代强调改善医疗技术水平和个人行为习惯,再到80年代后重新关注影响疾病的社环境因素。
WHO在1986年提出的健康城市定义强调城市持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扩大社会资源,以支持人们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
中国健康城市的发展大致沿袭了WHO定义,强调中国特色。
2015年的政策提出健康城市是卫生城市的“升级版”,并提出“融健康于万策”的发展思路。
健康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可以承载食品安全、水污染治理、医疗服务、健康社区、社会治理、气候适应、3R社会建设、健康不平等问题的解决。
中国在健康城市领域的实践面对老龄化加速、慢性病增多、个人和医疗支出上升等问题。
已采取创建卫生文明城市、普及医疗保险制度等措施,但仍面临人口老龄化、城乡医疗资源不均、健康教育不足、城市规划和设计忽视健康等问题。
中国最早于1994年在北京和上海开展健康城市试点,2001年苏州成为中国第一个健康城市,2015年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和第一批38个试点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建设的重点包括健康细胞工程、建立健康管理工作模式、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
中国健康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正不断完善,主要关注健康环境建设、健康社会建设、健康人群、健康服务、健康文化等。
国家层面强调政府主导、医疗服务提升、城市规划与设计关注健康、公众和私有部门参与、部门协作。
未来,中国健康城市运动有望全面开花,国际健康城市运动可能面临不同前景,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为其提供了政治、经济和技术基础。
健康城市是通向健康中国的必经之路,需要全面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优化居住-工作-休闲布局、跨部门合作、全民集体参与,以及系统和强力的科学支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