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世博会的心得体会 (2010上海世博会)

admin 2024-12-23 37 0
2010上海世博会的心得体会

本文目录导航:

2010上海世博会的心得体会

建设美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需要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需要探索城市科学发展的模式。

要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的助推器■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的助推器■ 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助推器■ 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助推器世博会五大“助推器”作用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政府主办,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的超大型国际性博览盛会,是全球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展览活动,历来享有“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

自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以来,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0多年的历史,它记载人类文明走向繁荣和进步的足迹,引领人类社会未来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潮流,对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也为举办国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举办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具备了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要在新起点上求得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助推器,是扩大内需战略的放大器,是提升软实力和竞争力的加速器,对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具有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

世博会主题理念与科学发展观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不仅是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

办好上海世博会,对于展现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成就,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理念是世博会的灵魂。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这个主题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对未来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展示,通过对主题的沟通、研讨和交流来推动全球城市化过程,重新寻找城市文明的曙光,建设并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平衡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构建和谐城市,迈向生态城市。

以期通过2010年世博会的实验,使城市的经济更发达、环境更宜人、生活更完美、交流更广泛、文化更兼容、社会更平等。

“城市”主题孕育什么内涵?至少有三层含义:首先,城市是经济。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化、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等,都主要是城市的发展和延伸。

富有活力的城市经济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象征。

城市利用其优越的区位和良好的基础设施集聚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促进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并肩前进,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产生了众多新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部门。

其次,城市是人类进步。

城市是以人和社会为核心,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

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代代相传,构成社会进步。

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在城市中表现出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在城市中得到最集中的展示。

再次,城市是未来。

一个崭新的城市时代正在来临。

在20世纪,大都市的光彩璀璨夺目;在未来的世纪里,城市居民的数量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农村居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城市化是我们共同的趋向。

人类、社会与城市是与人们关于城市的理想一起成长的。

在新的理想城市模式中,由城市的场景、城市的中心扩展到整座城市、城市群,甚至全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又孕育了什么内涵?主题核心思想是: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我们追求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模式,造就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特色与亮点。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理念,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一脉相承,也展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充满中华民族智慧的和谐社会精神。

建设美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需要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需要探索城市科学发展的模式。

上海的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比如,资源和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环境和人口压力日益沉重,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加大。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上海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上海发展转型迫在眉睫。

我们要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本质上就是要彰显和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使世博会成为展示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窗口。

世博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办好世博会,是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上海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历史实践证明:世博会为举办国家和城市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如,1970年的日本大阪世博会带动了“关西经济带”的形成,1984年的美国新奥尔良世博会带来了密西西比河沿岸的繁荣,而1993年的韩国大田世博会则推动了韩国经济的第二次腾飞。

办好世博会,将对我国和上海未来发展产生广泛、深入、持久的积极影响,必将成为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助推器”,进一步推动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建设进程。

世博会的“助推器”作用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其一,世博会是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的助推器。

从历史经验看,世博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举办城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强化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使举办城市成为整个区域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大的服务经济中心、汇聚优秀人才的研发中心,以及服务和支撑区域的技术、观念和体制的创新中心。

举办世博会已成为促进服务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

坚持“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上海服务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将成为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世博会期间创造的巨大服务需求,涵盖了金融、保险、物流、商贸、旅游、会展、交通、通讯、娱乐、购物等诸多领域,将进一步强化上海服务经济功能,推动上海服务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世博会必将有助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据初步估计,上海世博会直接投资将达300亿元,而由此带动延伸领域的社会投资将放大至5-10倍以上,将进一步加快上海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集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快金融国际化进程,有利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前来参展,届时万商云集上海,将为上海贸易物流业发展带来巨大商机,有利于进一步拓展上海口岸功能,推进物流基地建设,促进国际中转物流发展,对于确立上海在全球物流领域的重要节点地位,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其二,世博会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科技是世博会永恒的魅力源泉,科学技术的成就是每一届世博会上令人难忘的亮点。

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中,人类几乎所有精彩的发明,都抢先在世博会露面,通过世博会传播给全世界,进而变成人类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1851年的第一届世博会,集中展示了当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大功率蒸汽机、起重机、自动精纺机等;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明,如电话、电影、彩色胶卷、汽车装配线、电视机、计算机、机器人、海底电缆等,都是在世博会上第一次与世人见面,并从此进入人们的生活。

在此后的历届世博会中,全球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都得以展示和推广,并不断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发展。

2010年世博会把科技世博的理念贯穿到举办世博会的全过程中,体现在筹备世博会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世界最新科学技术的展示和应用平台。

世博会将对上海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外力和动力,世博促科技,科技美世博,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从2004年起,科技部和上海市共同启动了“世博科技”专项计划,聚焦“展示精彩的世博”、“运行有序的世博、“环境友好的世博”、“安全健康的世博”、“弘扬科学的世博”等五大重点领域,实施了120项科技攻关项目,其中部分成果已在世博建设中获得实际应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上海将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依托“世博科技”的支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实现科技对上海世博会建设运行的保障,实现科技对上海世博会精彩展示的支撑,引领和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上海将积极搭建全国办博大平台,集全国之力进行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重点突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科学精神得到大力继承和弘扬的盛会、科技成就得到充分展示和应用的盛会。

其三,世博会是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的助推器。

历届世博会的经验告诉我们,举办世博会的精神遗产大过物质遗产,在整个筹办世博会过程中形成的氛围,将对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提升产生深远影响。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通过世博会全面展示本国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成就。

从发展趋势看,世博会的展示重心正在经历从新产品、新技术向思想、理念和文化的转移,发展成为关注内容、解决问题为宗旨的主题演绎体系。

如,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以“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为主题,展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以“自然的睿智”为主题,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世博会主题演绎的趋势表明,世博会对文明的传播和文化的提升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举办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的城市文明提出了重大考验,同时也是提升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的重要机遇。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上海正积极通过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来办好世博会。

在全市上下大力普及文明礼仪、广泛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文明形象,展现上海市民文明风采。

正在全市广泛实施的《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倡导文明礼仪,开展文明创建,使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的目标任务,要通过世博精神的宣扬、世博文明的传播,使世博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到普通市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中去,从而达到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目的。

世博会是一个预示人类未来发展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展览,它是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指引,是人类关乎未来生活的思考和探讨。

因此,举办这样的展会,其意义更显深刻。

通过世博会的举办,为人类提供一种更为适宜的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生活伦理,让整个人类从中受益。

上海在筹办世博会过程中形成的城市精神,将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的城市文明软环境。

其四,世博会是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助推器。

举办2010年世博会,不仅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

长三角要在新形势下实现新跨越,必须在“提升、融合、率先、带动”上做大文章,长三角共同办博就是一个重要途径。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将加快长三角区域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迅速崛起。

我们要紧紧把握世博会带给长三角区域共同发展的机遇,立足于增强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加强区域规划,完善区域合作,放大世博效应,加快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要联手共同办博。

充分利用世博会建设和举办提供的巨大商机,制定公开、透明的世博会市场准入规则,吸纳长三角和全国各地企业参与世博会场馆建设和服务提供。

要放大世博效应。

联合苏浙等兄弟省市共同搭建世博会这一世界级平台,广泛开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体育等各种交流活动,扩大长三角地区在世界的影响力。

要打造世博之旅。

紧紧围绕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整合开发长三角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共同开发、联合宣传世博之旅系列产品,实现客源互动和旅游资源共享,共享世博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成果。

举办世博会是长三角区域加速融合并全面崛起的最佳载体,是构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世界级都市圈的重要抓手,是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长三角区域在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一体化、社会事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必将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发展一体化进程也必将进一步加快。

其五,世博会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助推器。

历史上每一届世博会,无论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与世界之间,都承受着、体现着同一种精神和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创造性开发,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也是城市主要的存在目的。

上海世博会将为世界打开一扇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窗口,实现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共同向往目标。

2010年上海世博会打破了历届世博会在居民稀少的空旷场地兴建园区的惯例,选择了旧城改造这一最难啃的“硬骨头”,充分显示了政府借举办世博会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民百姓生活、创造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

为配合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上海在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配套、城市功能和环境提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等多方面,全面科学规划,更加充分地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会主题。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大大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上海世博会的选址将工业改造、环境治理与人民生活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相结合,独具匠心。

目前,“世博会园区搬迁”这一上海有史以来动拆迁量最大的单体工程已经完成,园区内的1.8万多户居民全部搬出,并顺利入住两个配套新建的“世博家园”。

世博会的举办必将大大改善上海人民的居住条件,推动上海成为“安居乐业之城”。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加快上海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到2010年,将形成由11条线路组成、运营里程达400公里、承担900万客运量的轨道交通网络,基本满足世博会和城市发展、居民出行的需要。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对上海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在世博会筹办期间,上海将大力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工业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外环线以内基本建成无燃煤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大于8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

具有休闲、观光旅游、国际贸易交流等功能的世博园区、黄浦江滨江景观带、崇明生态岛等城市门户区域景观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

总之,以世博会为契机,带动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带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使城市更加美丽,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世博会是扩大内需战略的放大器比照世博会历史可以发现,世博机遇对举办国、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申办时的先发拉动效应,又有筹备举办时的直接拉动和间接拉动效应,更有结束后较长一段时期的持续后发效应。

特别是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面临衰退,扩大内需战略已成为我国抵御全球经济金融风险的重大举措。

举办2010年世博会正因应了扩大内需战略,成为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放大器。

世博会对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直接推动力。

世博会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大汇聚,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世博会所形成的扩大内需效应,将促进上海经济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增长。

世博会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扩大投资需求。

举办世博会,是一项投资浩大的巨大工程,它的直接投资是各类展馆、园区场地开发、相关配套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但更重要的是它将直接拉动原材料、建筑、交通、通信等一系列基础产业的迅速扩张,而由此带动的延伸领域投资约是直接投资的数倍,投资需求的乘数效应显著。

第二,扩大消费需求。

世博会涉及的产业链较长,对投入和产出的放大效应相当明显。

除了世博会主办者和参展商的直接商业收益外,其他相关产业获得的间接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

可以有效地带动旅游消费增长,世博会将为上海开发旅游新产品创造良好机遇,有利于带动宾馆业、文化娱乐、服务等消费需求的扩大。

经验数据表明,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长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消费需求的乘数效应显著。

第三,扩大对外贸易。

上海举办世博会,对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世博会的平台,为国外企业了解上海提供了良好机遇,特别是为大力宣传中国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从而有利于扩大产品出口。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通过世博会的平台,了解国外发展最新动态,有利于吸引更多外商进行经济贸易合作。

出口需求的乘数效应显著。

第四,扩大就业岗位。

为筹办上海世博会,以浦江开发为起点的新一轮投资热潮,对未来一段时期上海经济将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也必将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世博经济本身就可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

1996年汉诺威世博会就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

据有关测算,世博会每增加1000平方米展览面积,可创造近100个就业机会。

就业需求的乘数效应显著。

世博会是提升软实力和竞争力的加速器每一届世博会,总能给举办城市带来无法计算的后续效应,从而推动举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18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建造的艾菲尔铁塔,至今已成为法国和巴黎的象征;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后形成了关西经济带,成为日本重要的经贸中心,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最终确立了汉诺威全球会展业龙头城市的地位。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将为上海留下什么呢?除了世博会的直接、间接效益外,世博会后续的“黄金效应”更是无法估量,其核心和长远影响是,有利于加快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

世博会后续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升国际形象。

举办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城市营销手段。

通过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仅将进一步加强上海与世界的联系,让世界更多人了解上海,引来更多的投资者和旅游者,大大提高上海的国际化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将进一步完善上海城市功能,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程,从而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品牌和国际地位。

二是增强集聚辐射。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以此为中心,方圆600公里内有3.6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近30%。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世博效应将辐射整个长三角、辐射全国。

可以预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必将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步伐,“关西经济带”迅速崛起的奇迹有望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重现。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

世博会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成果和创新理念集中展示的国际舞台,它对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科技创新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科技世博”的理念,科技已完全融入世博会主题,成为支撑和展示世博会的手段。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为推进我国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四是引领文明进步。

作为全球最高级别的展览会,世博会是各国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

世博会体现的不仅是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更是一种文化理念和文明的传播。

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外文化的一次大交融,它不仅让人们大开眼界,还能促成人们精神层面的提升。

可以说,世博会对经济的促进只是一个方面,更深远的在于文化层面的带动和促进。

世博会结束之后,对上海社会和文化的积极影响将长期延续,这将是世博会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分别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员)

创建文明城市心得体会

创建文明城市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学校,我们承担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20xx年,我们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学校充分发挥了广大学生的生力军作用,不仅积极参与,还主动组织全体师生走上街头、深入家庭、社区,大力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意义,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活动期间,我们注重创新与实效,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方面,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建立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细致。

各部门和负责人分别负责不同项目,包括校园环境整洁、台账资料健全、校风教风文明、校园德育工作、健康素质计划、校园管理工作、三结合教育体系、心理辅导工作、宣传发动等。

每个项目都明确了标准要求、完成时限、分管部门和负责人,确保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责任的落实。

工作动员大会上,领导强调了创城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全校师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注重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确保材料搜集与完善。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宣传工作得到了充分的开展,校园内外的氛围热烈,师生参与度高,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做出了贡献。

在活动开展中,我们通过各种载体深入推动创城工作,如开展“给力‘创城’,卫生先行”活动,组织全体师生打扫卫生,让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改善,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文明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向行人和居民宣传文明行为,进行劝导,教育市民遵守公共秩序,保持公共卫生,形成了良好的文明氛围。

为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我们还开展了“文明礼貌,从我做起”活动,通过班主任讲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

主题班会“文明从我做起,创城人人有责”让师生共同学习、讨论,反思自己的言行,将文明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班级成为文明礼仪的示范窗口。

针对网络环境,我们举办了“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宣传活动,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教育和监管,培养他们文明上网的意识,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支持。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倡导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帮助学生认清网络善恶美丑的界限,增强网络道德意识,为“创城”工作贡献力量。

总体来看,我们的创城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之处。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不仅提升了校园的整体文明水平,还增强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感,为我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将继续努力,持续推动文明创建,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文明、和谐、美丽。

调查报告心得体会

暑假,我带着学校的介绍信和小组自制的调查问卷兴奋的来到第二代农民工向往的城市——深圳。

我联系到一个要好的朋友,很顺利的在他工作的工业区打起暑假工。

厂子里的工友大多是我要调查的第二代农民工。

由于年龄的相近,我很快和他们熟了起来。

看他们天天笑嘻嘻快快乐乐的样子,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是怎么想自己的未来,自己的父母。

家里不是很富裕,却做起月光族,有的还要向别人借。

看他们快乐的样子,我这个打暑假工的也不好说什么……看来自己以后要多多体谅父母。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实话,现在的年轻人还真是很看重朋友,这让我感悟不浅。

虽然说工资不高,这些刚刚出来打拼的年轻人还不忘消遣一下,下下馆子,打打边炉,唱唱歌,喝喝酒,比我就懂得享受。

对于我这个刚来的“同事”也挺照顾的,让我白吃白喝了一个多月……这些现象让我重新定义朋友这个陪伴我们一生的名词。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他们的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

他们用的都是高档手机,一些人崇尚享受,注重攀比,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让收入较低的农民工生活更加陷入困境所谓的“第二代农民工”主要指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农村劳动力。

他们与以往的劳动力有所不同,受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

暑假期间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绝不会过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对城市充满了向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城市为坐标,更渴望以智力而不是体力在城市生存。

由于这些群体当中大多学历不高,缺乏技术和经验,不能找到搞薪水的工作,他们在接受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受到一些不良风气和固有陋习的影响,出现了“娇子农民工”“月光族”等现象。

在打工原因的调查上,两代农民工有很大的不同。

老一代农民工打工目的第一是提高收入,第二是出来闯一番事业,打工仍属经济型。

新生代农民工打工目的第一是出来闯一番事业,第二是提高收入,打工目的已经不仅仅是满足提高收入,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事业的发展,是抱着干事业、开阔眼界的理想进入城市的,他们不仅要解决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追求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打工目的是兼有经济型和发展型。

他们这一代是一属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与以往的劳动力有所不同,受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对农业、农村、农民等并不熟悉。

同时,他们又渴望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

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充满了向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城市为坐标,更渴望以智力而不是体力在城市生存。

新一代农民工的目光则投向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技术性行业,赚钱糊口并不是他们进城打工的唯一目的。

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一代农民工在响应历史的召唤,他们肩负的使命已与他们的父辈大不相同,他们中的大多数,必将成为各地的城镇居民,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骨干力量餐厅虽小,通过近两个月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有八大特点:1一是务工发展和改变命运的愿望更强烈。

根据我们调查发现高达62.6%的第二代农民工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

2是身心健康与生活安全的要求更强烈。

62.1%的第二代农民工认为人生最应该珍惜的是健康,37.5%认为居住区治安不好是居住方面的一大烦恼。

3是被尊重和被认可的愿望更强烈。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如果当地人过份排斥外地人,即使工资再高,待遇再好,仍会选择跳槽或离开。

4是参与城市生活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强烈。

根据我们调查发现有27.4%的人希望一直待在城市参与城市建设和分享城市发展成果;有50.2%表示有机会、干得好,愿意待下去。

五是追求文化精神生活的愿望更强烈。

根据我们调查发现31.2%的人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56.2%希望当地有关机构组织开展技能培训。

凡有球场、图书馆、网吧或注重企业文化的工厂明显受到他们的青睐,运动、上网吧等时尚休闲活动也已进入他们的生活。

6是群体依赖与互助愿望更强烈。

他们的社会关系具有明显的“内向性”特征,在遇到权益受侵害时,他们通常会选择找老乡帮忙或自己解决,只有35.3%的人会选择找政府有关机构解决。

在广东某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同乡村”和地域性行业控制现象。

7做事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怕吃苦,,好高骛远。

8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创新能力。

人生的经验是不可缺少的,对于那些儿时的同学,他们早早出去打拼,积累丰富的经验和资金,在当今这个严峻的社会里,混口饭吃难,想要份好工作更难。

暑假的社会实践很有必要,感悟很深,思考了自己的人生。

想要以后的路好走点,必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学好真本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