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康城市宣传口号 (建设健康城市涉及的领域)

admin 2024-12-23 42 0
建设健康城市涉及的领域

本文目录导航:

建设健康城市宣传口号

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功之后,我市正在着手进行一项新的升级版工作,就是“健康城”。

围绕这个新目标,我市城乡群众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了。

下一步,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成果,建设“健康城市”,我市将开展新一轮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将深入推进卫生城镇的创建活动,从治脏、治乱、治差入手,以农村废品污水处理、农村改厕和城市卫生死角清理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

新乡市建设健康城市宣传口号:

1、建设健康城市,共建美好家园。

2、建设健康城市,享受健康美好生活。

3、让新乡拥抱健康,让健康融进新乡。

4、建设健全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健康服务。

5、发展体育运动,增进体质健康。

6、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倡导行为健康。

7、腾飞的新乡需要健康,健康的新乡更腾飞。

8、健康城市显活力,文明协调展魅力。

9、健康属于你我他,健康城市靠大家。

10、严格食品监管,加强饮食健康。

1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促进身体健康,共享美好人生。

12、建设健康城市,告别卫生陋习。

13、健康新乡城,美丽新家园。

14、爱文明,讲卫生,健康每一天。

15、全市人民动员起来,建设健康城市。

16、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7、建设健康城市,构建和谐新乡。

18、建设健康城市,享受城市健康。

19、城市的健康需要你来努力。

20、树立健康意识、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建设健康环境。

21、以人为本,促进健康,构建和谐。

22、加强心理卫生服务,重视精神健康。

23、加强妇幼保健,保障生育健康。

24、讲卫生,保健康,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25、搞好爱国卫生工作,优化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城市建设思路,被认为是卫生城市的升级版。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市将深入开展健康环境改善行动,加强对建设工地扬尘、道路扬尘等的治理;开展“健康宝鸡”促进行动,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在非教学时间向社会开放;依法推动学校、医院、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场所实现全面无烟。

同时,还将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健康政策纳入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等各项公共政策,推动健康城市理念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医院,提高社会参与程度。

健康城市发展史

健康城市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源于“新公共卫生运动”、“人人享有健康”战略思想以及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为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健康挑战而倡导的行动战略。

健康城市的理念首次在1984年加拿大多伦多的国际会议上提出。

随后,WHO欧洲区域办公室在1986年启动了城市健康促进计划,多伦多市成为首个响应者,通过制定规划、法规、反污染措施和组织市民参与卫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运动随后扩展至全球,包括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形成国际性运动。

在中国,自1989年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活动,健康城市项目逐步发展,首先在北京市东城区和上海市嘉定区试点。

1994年,WHO与中国卫生部合作,正式启动中国健康城市项目。

2001年,苏州市被选为第一个“健康城市”项目试点城市,确定了5-10年建成健康城市的计划。

上海市政府于2003年底制定了《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并作为重点工作推进。

2007年底,爱卫办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建设健康城市的活动,选取多个城市作为首批试点,标志着中国健康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健康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探索和试点阶段、全面发展阶段,特别是在SARS之后,中国城市在改善环境、提高市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更加积极主动。

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也为其他城市的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实践基础。

健康城市的建设不仅关注于公共卫生,还涵盖了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生活方式、婚育教育、体育锻炼、教育、社区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

通过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和指标,城市政府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以提高市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试点城市如苏州市和上海市在建设健康城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其他城市树立了典范。

健康城市项目不仅关注当前的健康状况,更着眼于未来,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总之,健康城市作为全球性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历了从概念提出、试点实施到全面推广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这一概念的推广和实践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市民的广泛参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市建设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城市概念的深入实践将为全球城市带来更加健康、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扩展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给健康城市的定义是:“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教授等提出了更易被人理解的定义:“所谓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

城市生态规划,城市规划,城市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

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1.2 生态学对生态城市的观点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1.3 生态城市的标准生态城市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生态城市应该是指在城市总体发展的战略和目标研究、重点资源时空分布研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研究、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市域生态分区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调控单元划分。

含人口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控制、污染总量控制、环境功能区调查、生态补偿策略和生态重构方案等。

2、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2.1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

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废品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

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1978年,全国城市数量为193个,2000年达到了667个,其中200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城市13个,此外还有2万个建制镇。

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

2.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

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

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付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

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

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

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

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3、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3.1 局部的成效与反思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水泥路、柏油路的覆盖率已从10年前的60 %上升到如今的80 %以上。

每当暴雨季节,一些道路出现了严重的积水现象。

有专家论证,除了市政排水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外,与城市不透水路面越来越多不无关系,这说明城市生态受到城市建设的不良影响。

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带来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人类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兼顾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发展、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发展的城市生态建设模式应运而生。

80年代,俄国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1992年美国在加州伯克莱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

按照国际上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地面应尽量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利于雨水的渗透,理想指标是80 %的裸露地具有透水功能。

水泥、柏油地面除不透水外,导热性也很高,而石板路及植草砖路等,其缝隙中的草、土壤和水分能起到降低地面温度的作用。

所以,国外的巴黎、伦敦等名城,除了车流量高的交通干道需要耐磨、降噪、经得起压的高强度路面外,步行街、人行道、停车场等处的生态道路比比皆是,数世纪以前的石板路,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上海大沽路附近新建的一条石板路,受到环境专家的赞扬:我国的城市也知道逐步在步行街、人行道、大型停车场、公共绿地的步行道以及住宅小区内铺设生态道路了。

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生态的关系。

探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许多农村城镇已迈开了城市化的步伐,因此,做好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事关重大。

如全国百强县之一的江苏扬中市投资10亿元,拟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城市。

另外,由广西北海市城市规划局等联合规划与开发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小康型生态城市住宅示范区——“银湾花园”小区,绿地面积占34%,由此推动了我国的生态住宅与生态城市建设。

而生态学应用是现实中的一种存在现象,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态的重要,但却不一定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为此,将生态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应该是规划工作者的理想。

而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的应用,则是更强调的是生态学的应用部分,并且范围更为广泛,是把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作为“应用者”不一定要把生态学的原理都讲的清清楚楚,但应用者本人却要对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非常熟练。

3.2 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

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

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 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

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3.3 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

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

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3.4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内容和目标:3.4.1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

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

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3.4.2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1、规划的框架:鉴于城市的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

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2、规划模式的配置: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类型主导功能目标进行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以实现综合功能优化为目的,利用丰富的小区多样性进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环境。

在因地制宜、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利用生态定位理论,营造多种模式的城市生态配置类型,满足城市建设需要。

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视线诱导、遮光、缓冲的基础上,注重生态隔离、噪音隔离、抗污染、抗灰尘等生态效果。

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导功能、隔离主导功能、美观主导功能、文化主导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功能的城市生态交通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模式的6种配置模式:⑴。

水系城市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强大的生物排水、固土护堤作用,建设具有固土护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的水系生态类型。

⑵。

山川城市生态环境……。

⑶。

丘陵城市生态环境……。

⑷。

平原城市生态环境……⑸。

重点城市生态环境……⑹。

核心城市生态环境……在此不作展开描述以上6种模式在此不作展开描述。

3.4.3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经过若干年或更长时间的建设,初步建成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能够体现城市形象,具有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城乡一体、生态环境网罗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现代近自然型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贴近自然、溶入自然,达到城在生态环境中,人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态效果,为实现生态城市奠定基础。

——城市绿地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覆盖率达到40%以上;——实现区域范围内生态城市环境网格化,形成布局合理,各具有特色的城市生态系统,成为区域城市总体格局“中心城一新城一中心镇一集镇”相匹配的区域生态城市系统;——以培育、发挥城市生态功能为核心,城市人和自然的生态群落设计体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即有利人们居住和工作有能促进城市的健康生长、保证城市发育和自我维持及更新:——水源得到良好保护,污染得到控制,生物多样性得以合理保护,初步实现“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的良好生态环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