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专业评级 (石河子大学专业排名表)

admin 2024-12-25 29 0
石河子大学专业评级

本文目录导航:

石河子大学专业评级

院校专业: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指示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卫生学校(后来发展为石河子医学院),成为石河子大学的前身。

,1958年,兵团党委创办兵团农学院(后改名石河子农学院),随后相继创办了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兵团师范专科学校。

,1996年,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石河子大学。

,2000年,入选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

,2004年,入选省部共建高校。

,2008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高校。

,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省合建”高校。

,2022年,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办学定位与目标』,学校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始终坚持 “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和“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成为维稳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

目前,石河子大学正朝着建设西部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

,『学校荣誉』,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09年,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

,2017年,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第三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9年,“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2020年,“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首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

,『机构设置』,学校现有党政机构 20个,群团组织2个,教学机构23个,教辅机构10个,科研机构4个,附属单位5个。

,『学科、专业设置』,学校现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 11大学科门类。

学校有97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85个)、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生物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工商管理)、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土木水利)、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现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1个(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部省合建学科群2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群、“农业工程”学科群)、自治区重点学科10个。

临床医学、农业科学、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科学研究』,学校科学研究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坚持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在 “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与生态、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新疆农产品高效贮藏与深加工、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与开发、化工绿色工艺及新型材料技术、新疆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干旱区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新疆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与3S应用、新疆绿洲经济社会发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亚教育与人文交流、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等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承担国家、兵团重大科研任务,立项各级各类项目2457项,科研总经费近7亿元,项目立项数和经费数在疆内高校中位居前列。

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0余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

,『人才培养』,学校面向全国 31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人,其中普通本科生人,普通专科生172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6482人,成人学生9916人,留学生415人。

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4门。

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2门本科课程及其课程团队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2个团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医生、工程师、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设有6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试点专业。

学校还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教学科研平台』,学校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与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兵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3个,兵团协同创新中心4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兵团分中心2个,国家民委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和兵团文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兵团新型科技创新智库2个。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 2600人,专任教师1894人。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32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其他省部级以上专家人才91人。

教授355人、副教授706人。

,『交流合作』,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成立了国际教育中心,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孔子学院,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分别建立了一所汉语中心。

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新西兰、奥地利、日本等国家 7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先后有32个国家1350余人来校留学。

,学校积极拓展校际、校地、校企交流合作。

自 2001年开始,北京大学长期坚持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2010年,以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为副组长单位,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为成员单位的高校团队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对口援建我校农业工程学科。

学校先后与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30余所国内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兵团第一师、三师、七师、八师、十师、十二师、十三师、十四师、玛纳斯县、沙湾县、和硕县等兵团、自治区30余家单位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新疆天业、新疆天富、天山铝业、新疆西部牧业等3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办学条件』,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校园面积 180.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21.4万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18.4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

拥有设施完善的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田径馆、标准体育场、会堂、综合教学楼、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有附属医院4个。

其他信息:

石河子大学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土木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本科类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统计学 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 法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社会工作 教育学 教育学 科学教育 教育技术学 学前教育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文学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英语 俄语 阿拉伯语 波斯语 新闻学 广播电视学 历史学 历史学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化学 应用化学 地理科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应用心理学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土木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农业水利工程 环境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建筑学 农学 农学 园艺 植物保护 种子科学与工程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 动物科学 动物医学 林学 园林 医学 临床医学 医学影像学 口腔医学 预防医学 药学 临床药学 中药学 医学检验技术 护理学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审计学 农林经济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 物流管理 工业工程 电子商务 旅游管理 艺术学 音乐表演 音乐学 美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类 医药卫生 护理 药学

微量营养素与骨健康

人体内的骨代谢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一面是“骨质吸收”,另一面是“骨质流失”,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一些疾病原因会导致“骨质吸收”降低,“骨质流失”增加,从而造成代谢失衡,导致骨质疏松症等骨 健康 问题。

WHO在1994年首次对此病给出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随着 社会 老龄化加重,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趋势也愈演愈烈。

2018年中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 健康 问题,尤其是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

我国40-4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其中男性为2.2%,女性为4.3%;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为6.0%,女性为32.1%;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为51.6%。

微量营养素,即矿物质与维生素作为机体代谢的补充因子参与机体正常生理代谢,对维持人体 健康 意义重大,研究发现体内部分微量营养素的缺乏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钙与骨质疏松症 钙是人体内最多的矿物质,是组成骨骼的主要矿物质成分;也是维护骨骼正常结构与功能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因此,钙缺乏是产生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钙的供给方面,饮食结构不合理常常导致钙的摄入不足,同时,中老年人的肠钙吸收功能下降也是造钙缺乏的重要原因;在钙的需求方面,妇女从绝经期开始一直到老年,肾脏对钙的排泄逐渐增加,同时由于体内雌激素缺乏等其他影响肾脏钙排泄因素的作用,也会导致钙的需求增加,引起钙缺乏。

研究表明,在低钙摄入时添加钙剂能够增加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发病率,显著减少体内任何部位的骨质丢失。

因此,补充足量的钙,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对维持骨 健康 至关重要。

维生素D3与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D3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物质,其能够促进小肠黏膜和肾小管对钙和磷的重吸收,介导骨内骨样组织的矿化,对血清钙磷稳定,骨骼完整性及肌肉功能有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D3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

首先,维生素D3缺乏会减少肠道钙的吸收;其次,由于其代谢产物1,25(OH)D3作用于成骨细胞受体,导致破骨细胞的形成增加,而成熟的破骨细胞释放酶使骨基质破裂释放钙和其他矿物进入循环,提高了骨钙动员,使骨钙不断流失,造成骨质疏松症。

通过对151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妇女进行的维生素D干预试验,研究人员发现补充充足维生素D组(根据风险因素使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在50nmol/L左右),骨密度变化明显高于维生素D缺乏组,发生骨折可能性的比例降低。

维生素K2与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K2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可作为血液中凝血因子有关酶合成的辅助因子。

近期的研究表明,维生素K2是谷氨酸到γ-羧基谷氨酸所必需的羧化辅助因子。

而成骨细胞合成的骨钙素、基质Gla蛋白、S蛋白均为维生素K2依赖性含谷氨酸蛋白质,维生素K2可促进这三种蛋白质的羧基化过程,使基质骨钙蛋白活化与钙离子更好的结合,完成生理成骨过程。

因此,维生素K2对于钙在骨内固定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补充补充Ca+维生素D3+维生素K2,能够提高肠道钙的吸收率,并使得钙质顺利进入骨骼转化为骨钙,同时避免钙质在血管和脏器内堆积,就会引起血管钙化等疾病。

镁与骨质疏松症 镁也是人体必需微量营养素之一,其可与腺苷三膦酸(ATP)络合,参与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在内的许多酶促反应。

镁也是骨骼的重要组成,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小梁、血清和红细胞中镁含量明显降低。

镁摄入量较低的人手腕骨折的风险较高,而给骨质疏松患者补充镁,80%可增加骨密度或避免骨质流失人们常常提及补钙,却极少听说要补镁,这是因为肠道对镁有极强的吸收能力,一般也不太缺镁。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镁的吸收减少,再有某些饮食习惯或用药都会影响镁吸收。

因此,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在补钙的同时,也要注意镁的合理补充。

合理补充微量营养素 膳食补充是维生素与矿物质营养素的主要来源,老年人更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同时注意食用高钙类食物如牛奶等。

但是由于中老年人部分机体功能下降,造成维生素与矿物质营养素的吸收率降低,流失率升高;另外由于现代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等原因,仅仅依靠膳食补充很难获得足量的微量营养素。

因此,对于中老年人,选择合适的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的营养素补充剂补充必需微量营养素非常必要;足量补充微量营养素,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维持骨 健康 至关重要。

(张志飞 空间生物主动 健康 研究院)

肥胖者的健康管理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和体积的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相比失去了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肥胖症是一种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它列入疾病名单。

肥胖与中心性肥胖已经被证实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胆固醇血症、哮喘和癌症。

判断肥胖的指标有体质指数、体脂百分比、标准体重、腰围、腰臀比、皮褶厚度;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使用较普遍,可根据公式自行计算;体脂率直接反映脂肪含量,在反映肥胖的准确度要高一些;标准体重的正负10%均属正常,超过标准体重的20%,则为肥胖;腰臀比 男性>0.90,女性>0.85,则为肥胖;腰围是衡量中心性肥胖程度最简单、实用的指标,男性>85.0 cm,女性>80.0 cm则属于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

这里主要介绍BMI, BMI=体重(kg)/身高 (m)^2 ,如身高1.63 m,体重78 kg,BMI=78/1.632,即BMI为29.4,属于超重范围,需控制饮食,增加活动量。

针对运动员、孕产妇、青春期儿童等特殊群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属于超重、肥胖。

一、肥胖的病理生理 肥胖的发生常常是由遗传、少动久坐、摄入过多能量、代谢紊乱共同导致的结果。

肥胖者多存在脂类代谢紊乱,脂肪合成过多,而脂肪水解和脂肪分解氧化无明显异常,血浆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一般高于正常水平。

有研究对肥胖流行期间中国人饮食结构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验证了,高脂饮食、精加工碳水化合物在粮食消费中比重的升高、高糖饮食、低蛋白质饮食都可能导致肥胖。

虽然探究吸烟、饮酒与肥胖发病率关系的文献较少,但有关研究已经显示出了饮酒、吸烟、被动吸烟对我国成人中心性肥胖发生概率的正向影响。

二、肥胖的自我管理 对于肥胖,首先要预防体重进一步增长;其次要减重、减脂、增加瘦体重,学会自我监测,制定减肥目标,预防出现相关并发症;再次,坚持如初, 健康 心理,维持正常体重。

轻度肥胖建议减重0.5-1kg/周,减少能量摄入115-230kcal/天;中度及以上肥胖建议减重0.5-1kg/周,减少能量摄入500-1000kcal/天。

减肥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儿,需要长期坚持,而一旦放松警惕,很容易出现体重反弹,甚至超过减肥前的原始水平。

不仅要少吃多动,还要会吃会动,了解怎么吃既营养、又不长肉,怎么运动既容易坚持、可实施性强,又能有效控制体重。

进行自我行为控制与饮食搭配,如细嚼慢咽,延长进餐时间;选用小型餐具、分装用餐增加食物饱满度;规律就餐,减少外出用餐;多吃高纤维素含量的食物,减少饥饿感,减少能量吸收,增加胃肠蠕动;优选水产、瘦肉、奶、豆类、减少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获得优质蛋白;增加蔬菜、保证谷薯摄入等。

也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限制能量平衡膳食(含配合营养代餐)、高蛋白膳食、轻断食膳食等,来针对性的进行膳食管理,不管采用哪种膳食管理模式,能量的控制必须是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营养的均衡性是需要保证的,避免节食带来的静息代谢率降低引起能量消耗降低、胃肠功能紊乱等消极作用。

通常混合食物的消化时间为3-4 h,糖类1 h左右,蛋白类2 h左右,脂肪类4-5 h,液体快于半固体和固体。

同类食物中建议选择中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如玉米、荞麦面、杂豆饭、薏米、糙米、豌豆。

如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吸收效率和升糖指数较高,容易引起体内血糖水平会迅速升高,高吸收率使机体来不及利用能量从而使过剩的能量转化为脂肪进行储存,这时血糖很快会降来下,然后产生饥饿感极易导致摄食者过食而导致总能量摄入增加。

蔬菜可多选择绿叶蔬菜及低碳水含量的如冬瓜、西兰花、彩椒、菌菇类、笋类等。

正餐之间进行加餐,选择一些天然的,低能量的食品,吃一些新鲜的水果,一些低脂的酸奶,少量的坚果,来缓解饥饿感,有助于减少下一餐的摄入量。

同时,每天饮水足量必不可少,不仅能够提供一定的饱腹感,还能够加速代谢,提高减肥效率。

早餐空腹喝一杯温开水可以帮助肠胃蠕动,提高排便的效率;饭前半小时喝水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的摄入;在运动前一个小时喝水,不仅可以减少脱水的情况,还能排除多余的乳酸,让肌肉酸痛的感觉降低。

常用脂肪只能在有氧时才能供应,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有利于减脂且对降低内脏脂肪效果显著,随着运动时间的延迟,能量供给由以糖供能为主逐渐转化为脂肪供能为主,运动30 min时,脂肪供能比率可达到50%左右,当运动2个小时,脂肪供能比率可达80%左右,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中低强度运动,才可以有效的消耗更多的脂肪。

中低强度运动,可以以60%-80%最大心率(220-年龄)来判断,此运动状态下可以说出完整的句子,每天20-120分钟,每周3-7次,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通常对于超重和肥胖者要结合肌力及耐力锻炼,这样对提高瘦体重更有效,如卷腹、臀举、深蹲、哑铃俯身划船等,此类运动最好在专业的指导下进行,找好发力点,减少肌肉损伤。

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减肥的基础方法,包括了上面的营养、运动可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而其包含的认知——行为,心理方面则需要多方位的支持与辅助。

如周围的异样目光、压力、沮丧、抑郁等造成肥胖者的心理障碍容易导致过度进食,并引发罪恶感而陷入恶性循环中,需要专业人士、医务人员的干预与治疗。

良好的心理、不断深入的认知为减重者的自我监控、控制进食、刺激控制、认知重建和放松技巧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石,使得减重更轻松、更有成就感,利于减重与维持体重处在一个良性循环圈内。

除了超重、肥胖人群,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天天运动,保持 健康 体重。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经常注意自己的体重,预防体重增长过多、过快。

有肥胖家族史、肥胖相关疾病、膳食不平衡、体力活动少、腰围超标等肥胖危险因素的人群,应该努力改善自身膳食、加强 体育 锻炼,预防肥胖发生,定期检查与肥胖有关疾病的危险指标(如血压、血脂、腰围等)尽早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和糖尿病等隐患。

通常BMI正常而腰围超标的人群比BMI超标但腰围正常的人群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更高。

截止到2017年,中国的肥胖人口位居世界首位,已有4320万肥胖男性和4640万肥胖女性,分别占全球的16.3%和12.4%,而在严重肥胖的人口中,中国位居第2位,仅次于美国。

超重、肥胖是可控可防的,随着“ 健康 中国2030”行动指南的实施,全民 健康 教育与 健康 促进的进行,全民健身的悄然兴起, 健康 科普节目、网络直播、全民营养周等更易获得、更直观深入的 健康 宣传方式与媒介,各级相关部门对危险因素的早期筛查与干预都为控制超重与肥胖的蔓延趋势助力、加油。

(陈晓云 空间生物主动 健康 研究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