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草草聊事:大健康消费时代下的本草雾化,直面市场热点争议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与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国的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与实施,驱动大健康产业创新驱动力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高,全民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首次达到10万亿元量级。
至2023年,市场规模增长至14.48万亿元,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扩大到2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
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孕育着巨大的蓝海市场。
顺应趋势,大健康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本草雾化器作为具有纯天然本草雾养大健康属性的产品,成为市场新宠。
众多品牌如佰本本草、安易本草、来兮本草等,各显个性,创新层出不穷。
本草雾化器与电子烟虽在外观上相似,但成分、作用机制、使用目的、监管标准以及使用感受均存在显著差异。
它主打中医药“药食同源”概念,液仓原料采用中药材植物萃取液与食用级甘油,不含尼古丁等任何成瘾成分。
通过医用加热雾化器将中草药精华转化为微小颗粒,便于吸入发挥草本药物功效。
主要目的是健康保健和辅助治疗,而非满足吸烟者的口瘾或替代传统香烟。
因此,本草雾化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电子烟。
公开资料显示,医用雾化器属于将药液雾化成微小颗粒,药物通过呼吸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沉积,达到无痛、迅速有效治疗的二类医疗器械。
本草雾化产品按照食品级资质生产和销售,并且按照二类医疗器械资质执行,与电子烟不冲突,不会引发相关争议。
然而,在没有取得相应资质或产品未获得认证的情况下,生产或销售存在违规风险。
进军本草雾化大健康领域,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应具备合法资质。
企业需合法注册、雾化器二类医疗产品备案,并获得相应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注册证、销售资质以及食品生产许可证。
网络销售还需具备相应备案材料。
本草雾化产品是一种安全的雾化创新形式,使用纯天然草本植物萃取液,不含任何化学合成成分。
多数草本植物成分具有药用价值和功效,如玄参、薄荷、蒲公英、桑叶、化橘红等,可达到镇静放松、提神醒脑、通鼻利喉、减轻疲劳、缓解咳嗽、改善睡眠质量等效果。
然而,对于夸大宣传药用功效、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应坚决避免。
购买本草雾化产品前,应注意产品的来源和质量,选择正规渠道,关注资质齐全,避免不合格或来源不明产品。
使用时应遵循说明书指引,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对草本植物有过敏反应的朋友,在使用前应进行过敏测试,确认无反应后再使用。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产品,并注意安全问题。
最后,建议大家以开放的视角看待本草雾化产品,其不含尼古丁,消费认知障碍减少,受众更广泛,市场空间广阔。
随着国家新政策的落地,将迎来一波大健康消费趋势,本草雾化产品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中国的大健康产业是医疗健康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与维护、恢复及增强健康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全方位呵护。
2019年,中国大健康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亿元人民币。
大健康产业包括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全过程,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的关照,追求个体生理、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精神等各方面的健康。
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前提是转变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即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的防治模式。
因此,除了应继续发展以医疗器械和药品为主的医疗医药工业,还应加快发展以保健食品、药妆、功能性日用品等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及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疾病康复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五大基本产业群体包括医药产业、医疗产业、健康养老、健康管理服务、保健品产业。
根据2019年的数据,医药产业和健康养老是主导,分别占比50.04%和33.04%。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大健康行业面临重大挑战。
对于整个大健康行业,核心驱动力来源于中国人口老年化,医保支出增加,其次为政策驱动,以及行业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
这些因素背后核心逻辑都是经济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加深,导致国家医保支出增加,从而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根据联合国标准,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变化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
预计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有1.8亿,约占总人口的13%;到2030年,将达到16万亿元,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政策成为大健康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政府层面,国家重视以人为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30”的健康发展战略。
未来政府医疗健康投入将持续增加。
随着国家对大健康产业支持、引导政策力度的加大,以及企业的加速布局,我国大健康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亿元,增长了3.5倍。
在大健康产品领域中,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的鱼跃和传统国药老字号的同仁堂占据着市场的前两位。
大数据、云存储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可及性已从本质上改变提供健康产品及服务的方式。
医疗健康市场的改变为数字化大健康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扩大处方药外流。
院外销售规模逐年增大。
2019年,中国医药市场院外线下销售和院外线上销售的规模分别达到4810亿元和390亿元。
综上所述,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推动下,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史上最全医药健康行业数据分析报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我国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医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但医疗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仅5%,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市场潜力巨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我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已超4万亿元,政府明确提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规模超过8万亿元,到2030年超过16万亿元,成为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报告通过公开信息监测全球2239家医疗健康行业企业发展数据,分析细分行业、上市龙头企业情况。
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健康行业在全球范围内企业数量较多,与美国并列领跑市场。
北京企业最多,达到304家,其次是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显示出区域分布性较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全球医药健康行业融资活动活跃,A轮融资和定向增发次数占比较高的19.75%和15.05%。
在中国,IDG资本出手最多,共26次,其次为君联资本,共22次。
IPO事件数量逐年增加,但也受监管政策和金融行情影响,整体运营状况良好。
IPO高峰出现在2010、2011、2015年,预计今年国内医药行业IPO数量将创历史新高,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
上市企业运营良好,9.09%亏损,其余盈利。
在三类器械竞争中,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竞争激烈,1299家企业开发了7140种产品。
II类器械中,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市场竞争活跃,2454家企业开发了种产品。
与治病性病原体检测相关的实际需求较大,396家企业开发了5974种产品供选择。
用于蛋白质检测的试剂需求量大,有8533种产品。
化学药中的抗感染类药物最多,已投入临床应用种。
内科中成药临床使用最多。
精准医疗行业前景广阔,PCR类目发展企业数量较多,我国知名企业包括华大基因、达安基因、贝瑞和康、科华生物等,均已上市成功。
化学药、中成药等临床治疗类药物竞争激烈且发展成熟。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空间大,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尚需完整生态发展。
医疗器械行业将随着技术革新更新换代,从业者有望通过技术创新造福患者及医疗人员。
中美新药审批趋势对比显示,我国药品管控严格,新药审批相对落后,可供临床治疗药物选择较少。
如政府部门及医疗管理部门放宽药品审批,我国医疗健康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药物选择将增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