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念模型 培养健康行为习惯的理论框架 (健康信念模型的主要内容)

admin 2024-12-30 37 0
健康信念模型

本文目录导航:

健康信念模型:培养健康行为习惯的理论框架

在当今社会,健康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追求,它不仅关乎身体的健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本文将借助健康信念模型,揭示如何塑造出积极的健康行为习惯,让你深刻理解健康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一、健康信念模型解析</

健康信念模型,一个揭示健康行为形成机理的理论框架,强调个体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信念在行为改变中的决定性作用。

当个体察觉到潜在的健康风险或认识到健康行为的益处时,他们会更愿意采取相应行动来维护或提升自身的健康。

二、迈向健康生活的关键步骤</

三、实践建议</

结论:</

健康行为习惯的塑造是实现身心健康的关键途径。

运用健康信念模型,通过提升自我认知、设定目标、寻求支持、培养兴趣、设立奖励机制、专业引导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你将一步步迈向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诠释健康信念模型的力量,享受健康带来的幸福生活。

信念,信仰,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宗教是一种信仰,但信仰并一定是指宗教。

然而我们在这里探讨的仅仅是信仰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也许没有像西方人那样有那么强烈明显的宗教观念,但我们有自己的信仰,信念及追求。

儒家所倡导的“礼,义,信,仁,德”,其实就是一种信仰;

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就是一种信念;

相信自己的疾病会好转起来;

相信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

相信自己会拥有幸福的家庭;

相信自己能够把工作完成;

相信自己会把这件事做好,都可以理解为一种信念或一种信抑。

关于信仰信念的话题汲及的内涵太深太广了。在此,笔者是否可以这样简单来理解:

信仰是内心中相信祈祷某种力量对自己的帮助,并深深地相信尊敬这种力量。

而信念则是从内心深处坚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做得到或完成达到某些事情。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就是会思考及使用工具,有自己的信念及信抑。

人类的生存除了需要物质食物的支持之外,还需要精神上的依托。

因为人不是机器,是具有灵性的动物。

信仰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产生的社会现象。

不论是哪个时代,哪个民族都存在各自的信仰。

信仰在我们的社会中发挥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一般有信仰的人都很随和,与人为善,他们很少生气动怒,出口伤人。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曾作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支玻璃管插入冰水容器中,收集人们不同情绪 状态下的“气水”。

发现当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水是澄明洁净的,悲痛时水中含有白色沉淀物,而当生气时就会有大量紫色的沉淀物。

爱尔马将生气时的水注入到大白鼠身上,十二分钟后白鼠死亡。

另外他还说:如果我们生气十分钟,耗费的精力就相当于参加了一次三千米的急速赛跑。

不论是哪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其最基本的观点都是劝人行善,教人行善积德的。不同的民族宗教都对此有描述:

佛教讲:“素怀悲悯之心,常存救度之态”;

道教讲:“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天主教,伊斯兰教讲:“谦虚谨慎,慷慨助人,和睦相处”;

基督教要求大家都有一颗“仁爱博大之心”;

中国的儒家文化代表,孔子曰:“仁者寿”。

何谓“仁”?孔子又曰:“仁者,爱人也”。

也就是说,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并积德行善,这样就会赢得大家对你的好感和信任。

因为我们的慈心,不只是惠及于人,它还可回报于己。

现代科学家和医学家所承认并证明:一个人行善积德,有助人的长寿。

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近三千人进行了十四年的调查研究其结论是:善恶影响著一个人的寿命。

一个乐于助人,处处行善并能与他人融和的人寿命长。

而一个心怀恶意,损人利己,脾气暴躁的人要比正常人患病死亡率高1.5倍。

以上的所有这些,都是从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说教,并成为不同人的信仰,这对社会和团结安定,对个人的修养及身心健康都有著积极的意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劳森医生研究发现:“有信仰的人比一般人心血管死亡率低50%,肝硬化患病率低74%,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低89%。

另外在接受心脏手术或器官移植手术后不仅不易引发并发症,不易感染,而且康复期短。

在美国162个医院里面,已有1/6开设了有关信仰与健康的课程。

科学家们认为:长寿与健康的关键固在生理,但更在心理。

因为有信仰有信念的人,内心更安详稳定,气血流畅。

人的心理活动与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

调查发现凡是有信仰,信念,乐观,兴趣广泛的人多长寿。

宗教信仰,信念对健康的影响是存在的。

它使人们具有安全感,平等感,善意感,使人的情绪稳定,内心安宁,让人的生理心理起到健脑,疏导,宣泄,暗示及禁忌等作用。

能够提高激发人体免疫力,抵抗力,提高身体的承受能力。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一些不好的宗教信仰活动也有麻醉,迷信,愚弄等对人不利的一面。

很多研究资料表明:具有信仰的人,不论男人女人,其平均寿命均比其他人要长;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也比其他的好;他们的血压比其他低;他们患中风、抑郁症、心脏病和产生焦虑不安情绪的可能性也比其他小;他们自杀的可能性更是远小于普通人。

拥有正确的信仰,信念的人,不但止能够增加身体的正能量,有利健康,且也有利于工作与生活。

健康的信念是什么?

健康信念的形成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产生“恐惧”(1)知觉到严重性(perceived severity): 是对疾病后果的非常个人、非常主观的评估,这种评估包括2个交叉的维度:疾病引起的个人后果,包括疼痛的严重程度、造成技能障碍的可能性及死亡的机会等;疾病引起的社会后果:包括对目前家庭的影响、丢掉工作、整个家庭中的情感上的痛苦以及社会关系等。

由此产生的害怕情绪。

这种信念可能是使健康问题显得很重要的动机因素。

那些相信吸烟会导致肺癌而致死的人可能会有戒烟的动机。

不过,有时我们会发现,人们似乎并没有依据他们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识更加经常地从事预防行为。

(2)知觉到易感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是我们对自己感染某种疾病的几率的个人评估。

其尺度取决于个人对健康和疾病的主观知觉。

如某些疾病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易感性就大。

但人们往往对遥远的、可能性不大的危害不予关注(如年轻人认为吸烟致肺癌要到六、七十岁才会发生)。

如何使他们通过事实评价、做出主观判断,形成疾病易感性的信念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成败的关键。

在SARS流行期间,人们正因为了解到疾病的严重性和易感性,才倾向于主动采取预防行为。

2. 对行为效果的期望(1)知觉到益处(perceived benefits):仅认识到危害性和严重性还不够,只有意识到自己为摒弃危害健康行为的代价(如时间、负担、毅力等)确实能换取到预防效果,即行为的时效性时,人们才会采取行动,并有明确的行动方式和路线。

有一个人患冠心病的家族危险性很高,但即使在严重的心脏病发作之后,他依旧过量饮酒、吸烟。

对于他来说,放弃他的生活方式的代价比死亡的危险大多了,他以一种实际的方式说他宁死也不改变。

(2)知觉到障碍(perceived barriers):人们对采纳促进健康行为的困难的认知,是使行为巩固持久的必要前提。

如有些预防行为花费大、比较痛苦、不方便等,都应实事求是地指出,并帮助人们逐一克服。

吸烟者也许会感到肺癌的危险性让戒烟很值得,而他们本身也有这种患病危险性。

不过他们也许不愿意承受香烟的戒断症状,也许会认为戒烟会导致令人讨厌的体重增加或者失去那些吸烟的朋友的友谊。

这些都会对戒烟造成障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强调代价的信息更可能刺激探查疾病的行为;而强调获益的信息更可能刺激保护健康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斯托克说:“知觉到易感性和严重性,确实为行动提供了动力;但只有当让公众知觉到效益,并能先了解困难再决心克服之,他才算是真正找到行为改变的道路”。

3.效能期望(1)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即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执行一个可导致期望结果(如戒烟)的行为。

(2)善于寻找其它可借助的力量,如教育、家庭成员和团体帮助等,以间接帮助实现效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从而影响行为的改变。

综上所述,健康信念模式主要遵循三个步骤:首先,充分让人们对不良行为方式感到害怕(知觉到危险和严重性);其次,让人们坚信一旦改变不良行为方式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最后,使人们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良行为(自我效能)。

研究表明,这个模式可能更适用于拥有平均水平以上教育程度的上层社会经济群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