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包括创造促进健康的良好环境、全面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积极推进社会卫生综合治理、提高爱国卫生工作水平。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就做好新形势下的爱国卫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国务院时隔25年又一次专题印发指导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文件。该文件规定的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内容有:
一、是努力创造促进健康的良好环境。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建立从水源地保护、自来水生产到安全供水的全程监管体系;科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建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监测调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除四害”活动。
二、是全面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落实控烟各项措施,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
三、是积极推进社会卫生综合治理。
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争取到2020年,国家卫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全国城市总数的40%,国家卫生乡镇(县城)数量提高到全国乡镇(县城)总数的5%;
探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编制健康城市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四、是提高爱国卫生工作水平。
积极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在疾病防控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提高爱国卫生工作依法科学治理水平;改革创新动员群众的方式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爱国卫生组织体系。
扩展资料:
一、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
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公共卫生工作方式,是除害灭病、抗灾防疫的有效手段,是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健康效益的最佳途径之一。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符合国情,能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它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具有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伟大意义。
二、爱国卫生运动的核心:
爱国卫生运动的核心是:组织动员群众自觉行动起来,运用医学、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同不卫生的环境、不卫生的行为作斗争,创造出整洁、清新、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培养文明进步的爱国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途径?
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呢?这无疑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作为承担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创造良好条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与帮助,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它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班风上。
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与这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特色是分不开的,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
良好的校风、学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班风相对校风而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
一般来讲,处在积极向上、宽松友好的班风中,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相反,就会使人感到寂寞孤独、紧张压抑,从而对学习和其他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可见,保持和发扬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强调和重视,但心理健康教育却长期被忽视,甚至存在着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观念。
其实,德、智、体等教育的进行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在德、智、体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因此,学校上下应统一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诸教育之中,并使不同岗位的人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
通过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促使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而且对于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是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4) 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校内的各种传播媒介,如校刊、学生组织的交流刊物、广播、板报、橱窗等,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各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校内传播手段,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广泛介绍心理调节的方法,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唤起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自觉性。
(5)对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学校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其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自身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解铃还需系铃人”。
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当前的生活与学习,还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
各种心理现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都发生在大学生自己身上。
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自己最为清楚在维护心理健康方面,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修养、自我拯救也最为重要。
大学生要搞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主要应做到如下几点: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只有人才具有极其复杂、丰富的主观内心世界,而它的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许多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家独立自主地生活,一时间像从笼中放飞的小鸟,似乎得到了许多“自由”。
但是,如果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理节律而滥用这种“自由”,或随心所欲,或负担过重,就会给自身的生理特别是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是大学新生的当务之急。
(1)学习负担要适量新生入学后,在学习上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觉得进入大学就像进了保险箱,可以放松一下了,于是不思进取,虚度光阴;二是不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压力大,时时处于高焦虑状态,从而导致学习上疲于应付。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应有一定的压力,但负担不能过重。
在学习上,大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能混文凭,也不可过于疲劳。
(2) 生活节奏要合理,做到有张有驰大学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这为合理地安排生活节奏提供了便利条件。
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既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学习紧张,又可广交朋友,体验到愉悦。
这种稳定的积极状态,能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在能量,增强自信,使自己的生活有节奏感,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最佳的适应。
(3)要学会科学用脑大脑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要促进心理健康,就要学会科学用脑。
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情绪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几乎每一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都有其情绪上的表现。
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失衡,甚至诱发心理疾病。
因此,对于情感丰富而冲动的大学生来说,更应学会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
爱国主义和心理健康
爱国主义是一种集体意识的升华,是鼓舞人心的恒久力量,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最佳途径。
爱国从一份忧患意识开始。
爱国是报国的起点。
报国要从报国的能力开始。
爱国报国,才能将个体小我的狭隘,上升到大我的高远境界,才能冲决一己悲欢,才能不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与失。
个体的意志品质,需要在更积极的欲望上磨砺,眼界和格局才能更广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