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体化教学模式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 (什么是一体化教学)

admin 2024-11-15 51 0

本文目录导航:

什么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电工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 摘 要:《电工基础》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门课程,是基础性和理论性知识的融合,是电工专业的基本课程。

该课程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巧的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步入职业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电工基础》课程过多的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却很少,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加强对该课程的改革,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该文就《电工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予以分析。

关键词:电工基础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59-02 所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应用到教学中,形成统一的整体,进而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电工基础》课程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要具备高度的电工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实际操作,以体现其实用性的特点。

目前,传统的《电工基础》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必须予以优化和升级,提倡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 《电工基础》课程概述 《电工基础》是高职高专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中涉及了电路、电阻、磁路等内容,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升级版[1]。

该教材的学习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其中理论知识很强,知识点过于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且该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导致该课程成为电工专业课程中的难点,成绩一直不理想。

2 《电工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学方式过于落后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众科目都面临着改革的困境。

《电工基础》课程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师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受挫,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产生厌烦感,且该课程的内容都具抽象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电工基础》课程面临的重要挑战。

2.2 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学生缺乏课堂实践机会,课堂的参与度不高,会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对电工知识的吸收,不能亲力亲为,对正弦交流电、三相交流以及非正弦交流电的区别及原理就不能深度领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够说服力。

由于《电工基础》课程的内容趋于理论性,学生在理解上存在难度,缺乏实践性,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低下,制约着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2]。

2.3 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高职高专大都是民办院校,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这也导致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设施短缺的现象。

《电工基础》课程的开展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而这些民办院校很难满足这一要求,缺乏实践基地,制约着知识的学习,也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

2.4 教师能力存在问题 《电工基础》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具备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集合在一个教师身上,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整合。

但是,目前《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是由两个教师负责,这样对知识点的整合就会存在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3.1 化抽象为具体操作 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和特点[3]。

电工基础理论内容的枯燥性很难被学生接受,化抽象的内容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电工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以验证,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该课程中设计的内容很多,围绕着“电路”这个主题,通过对电路等的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掌握操作的流程和原理,进而上升为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的实现了对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顺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体现。

在此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是学生日后步入社会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高职高专院校以职业教学为主,而职业教学要体现其实用性,用加强学生的模拟实验和实践操作,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4 《电工基础》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4.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教学开展提供基础 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是必然选择,可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教学基础[4]。

传统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部分是采用两个教师负责,对知识点的整合性和统一性不足,不能直接从知识型向技术型进行转化。

针对这一现象,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互相转化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对电路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都要建立联系,更利于教学的开展。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学生实践性的认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电工实践机会,以增强对电工理论知识的诠释,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的重要条件。

4.2 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加大专业实践操作力度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具备电路实验室,可对其中涉及的电路实验进行展示性操作,让学生参与其中,从中体会生活的奥妙。

教学实践基地不仅仅要满足实践操作,还要融入理论知识教学,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再划分理论教学区和实践教学区,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进而形成统一的整体,可更大程度上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实验室中,应具备实训桌、空气开关、电源、插座、电流表、电压表、电流互感器等部件,为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展创造实验条件[5]。

例如,在学习三相电路时,对三相交流电路的概念进行学习,教师应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对三相交流电路的原理以及特点进行实践性讲解,能让在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以及三角形连接等知识,通过实践操作,会对相关知识了解的更为透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3 提倡小组合作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合作能力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应提倡选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实践方式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彼此的情感和集体荣誉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结意识、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将学生平均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的电工基础知识相当,小组成员呈现多元化和层次化,来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具价值和意义[6]。

例如,我们以低压配电电路的安装为例,每个小组一个集训桌,并提供所需的空气开关、电流互感器、导线、电源等构件,让学生们在安装低压配电电路时,对每个装置的构造、原理和功能都要予以了解,然后让每个小组进行电路连接,连接完毕后,教师检查小组的连接情况并让代表予以解释说明,其余的小组对该小组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

4.4 提倡任务驱动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教学的形式,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任务的实施,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只有学生自己进行自主探究,才能从中体会电路各元件、各种电流等的原理,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有别于小组合作教学,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引导作用,是对学生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考察,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小组讨论部分的关注,小组合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我们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为教学实例,教师先向学生讲述正反转控制电路的操作要点和需注意的问题,然后将学生平均分成不同的小组,布置本节课的任务,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

检查每个小组对正反转控制电路连接的成果,进行小组评价,教师再予以评价,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从中评比出最为优秀的小组,并予以一定的奖励,对表现欠缺的小组予以鼓励,最终教学完成。

4.5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 为了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更好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高职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利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校企合作还面临着瓶颈的问题,认为从高职院校中获取的利润相对较小,不会对其构成吸引力。

企业应端正态度,不可拿利益来衡量教育事业,应形成高度的责任感,且高职院校的优质人才会直接留在企业中,为企业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让学生在企业实地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或企业的专业辅导人员予以辅导,能深度了解其理论知识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内容的解读,可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总结,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基础,提高学生《电工基础》课程的专业水平,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

5 结语 总之,将理实一体化应用于《电工基础》的课程教学中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既提高了学生的电工理论知识,也实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并通过实践操作对理论知识予以诠释,使其更具说服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使用,是教育的一大进步,改变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将重心倾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玉蓉.关于电工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机电产品开发与 创新,2012(6):195-196,194. [2] 成凤敏.电工电子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224. [3] 曾鹏,门延会,胡蓉.高职《电工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231-232. [4] 李珍.高职电工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14-116. [5] 赵小平.电工电子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思考[J].科技与创新,2014(3):133,140. [6] 许勇平.高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64.

什么是一体化教学模式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 (什么是一体化教学)

什么是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一个围绕特殊教育理论展开的专业,它是继「回归主流」教育理念后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

其核心理念在于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质,设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同辈间的互动与交流,实现特殊孩子与主流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全面融合。

在融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内容涵盖了幼儿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语言教育、幼儿数学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幼儿体育活动、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模块、特殊儿童教育模块以及学前教育拓展模块等,旨在全面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对于融合教育专业毕业生而言,就业方向广泛,可在各级各类幼儿园、特殊学校的早期教育部门、以及早期教育培训机构找到工作机会,为不同需求的孩子提供教育服务。

融合教育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还为特殊儿童提供了与主流教育体系充分融合的机会,强调个性化教学和同龄人之间的互助合作,旨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与社会的全面融合。

常用教学模式有哪些

常用的教学模式:

第一种“高结构/高控制”的课堂,也是我们目前最常见的课堂。

教师精心备课,教案设计逻辑严密、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而且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按其教案,精准精细,一步不差地引导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思路与步骤,推进落实,这种课堂,严谨细密、滴水不漏, 每个时间节点都由教师严格掌控把握,很少有打岔及个体化的生成,不容有“浪费时间”的试错与“胡思乱想”,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完成或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这一类课堂,对己有知识、结果性知识的理解掌握,对达成每一个可量化的、以知识点为基础学习元素的预设教学目标是最有效的,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对己有知识以短期记忆与理解为重点的教学,是最能出成果的。

但是,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及想象创新力培养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第二类课堂是“高结构/低控制”。

这种课堂,虽然有精心设计、完整严密的教案与流程结构,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拿捏把控”的严谨度却大大下降了,而学生的参与自主度大为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分享争辩成为这一课堂学习的常态,个性化的试错与生成也是这一课堂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构建要素。

这种模式会让教师与学生作为学习双主体的功能得到更平衡、更有效的联结与融合,会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个体认知的真实体验成为深度学习的最重要基础。

没有教师的“低控制”,就不会有学生在课堂上的“高参与度”。

第三种课堂,是“低结构/高控制”的课堂,与第二种类型截然相反,教师对课堂结构与流程的设计是开放包容、主题式的。

整堂课的流程结构是一个框架式的,主题项目引领,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不断有生成性内容、创意的开放课堂。

在这类课堂中,由于没有严谨细密的教学设计流程,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探究空间,教师的掌控把握反而变得更重要了。

在一个灵动宽松、给予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空间的课堂,虽然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参与度更少束缚,但为了实现和达成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这一类课堂中,需要发挥很大的掌控主导作用,否则,课堂很可能成为低效杂乱的“一盘散沙”。

第四类是“低结构/低控制”的课堂,既无严谨缜密的设计和结构,也无教师的主导掌控,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成了“隐性人”,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路径,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整合学习资源、寻找学习伙体、研究学习方法,读书、实验、梳理、反思、总结、呈现……这一类课堂,是不少创新型项目式学习过程的最好平台。

这类课堂,是培养孩子自主创新力与探索实践力、建构过程性知识的最好载体。

但“低结构/低控制”并不是”无结构/无控制”,而是教师的作用与功能由“显性”变“隐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为凸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让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主体能力更好地生成与发展。

总之,这四类课堂,各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前两类课堂对己有结果性知识的学习及标准化考试有着“高效”的功能,而后两类课堂,则对培养孩子的学习素养、想象创新、探究实践,生成构建新知识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课堂结构其实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平台

不同的课堂结构其实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平台。

这四类课堂,在我们的教学中各有其价值功能及局限,如何在教学中的不同时空、范围、语境、条件下用好这四种不同课堂模式,让其“取长补短”。

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原本分而不同的四种模式,能够融会贯通,上升为第五种能在不同学习场景中转化自如,兼有四种模式长处优点的新课堂。

这也是西外和三亚国际学校这段时间正在努力探索的“智慧课堂”。

西外的行走课程实际上也是四种课堂模式深度融合的第五种课堂的实验探索。

行走课程一开始的整体设计,缜密计划,踩点探路,细节安排(高结构/高控制);师生共同按顶层设计行程,搜集资料,形成课题,制订项目课题研究框架(高结构/低控制);在路上,会有很多生成的“偶遇”及“特殊”,各种惊喜意外,但师生只能在统一的指挥、调度、安排下活动 (低结构/高控制);路上及回来后,师生的感悟收获成果,用各种形式展示呈现(低结构/低控制);在西外四类课堂融为一体的行走课程中,有学科知识、有课题研究、有社会调查、有帮困支教、有环境改造、有意志品格磨炼、也有情感人文关怀、有个人体验、也有集体分享。

这就是学生核心素养能生成的真实教育场景,也是第五类课堂生成的探索过程!

西外的中英文经典阅读与创意写作课程,也是在十五年一贯制的教学生态下,融合四种课堂模式的“第五元素”,在阅读的内容选择设计上,中英文课程组的骨干教师们头脑风暴、试读反思、筛选推荐,形成了一个和其他学科跨界融合,相辅相成的有西外风格的经典阅读体系(高结构/高控制);但是在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习体的学情变化,遵循“阅而优则演,阅而优则写,阅而优则创”的规律,鼓励师生以戏剧、演讲、辩论、绘本、歌词创作、相声段子、唱诗、有声书甚至微信、直播等各种形式展示交流阅读收获(高结构/低控制);甚至我们打破了传统教育设计中的图书馆的概念,将整个校园空间铺设成立体流动的生态课堂。

在诸如“文字窗、竹欣阁、柏拉图之角、苏菲的世界、奕盘、音乐港、云教室、约翰的小屋、一米阳光、观星台、大观涂鸦室、百老汇”等极诗意的文化空间内,神秘的“书篮”,俯仰坐立之间的“书架”,流动的“书车”,溢满阳光和咖啡香的“书亭”,还有如魔法屋一样的神秘BOX,这一切让西外校园内的自然与文化空间交相融和(低结构/高控制),成为了一所厚重亦不失灵动的“书舍”,给师生更多自主阅读的空间和“留白”发呆的意识流时间(低结构/低控制),以“沙龙”的方式促进各个学段的师生、家校的跨界交流,让阅读和创写变成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最重要的人生底色和真实的幸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