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创新的中国类型 (企业组织创新案例)

admin 2024-11-17 45 0

本文目录导航:

企业组织创新的中国类型

在中国现阶段经济改革过度时期,企业组织创新可划分为三种模式:战略先导型组织创新模式、技术诱导型组织创新模式、市场压力型组织创新模式。

1、战略先导型组织创新模式从创新的动力源看,战略先导型组织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战略导向的变化。

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预见或快速反应的驱动下,企业首先将企业家的智力和时间资源以及相应的物质和组织资源集中投入到企业战略的变革上,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立组织视野、明确目标规划、调整产品结构,实现战略创新。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转变观念、形成新规范、调整人际关系,进行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则着眼于重新配置企业责权结构,使结构创新适应战略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需要。

战略先导型组织创新的本质在于,由企业战略创新启动,文化创新、结构创新同步进行,从而实现企业战略创新、文化创新和结构创新的动态匹配。

正是这三类创新的协同匹配,使战略先导型组织创新表现出带有企业内源性根本组织创新的特点。

战略先导型组织创新模式的实现除了要求企业家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决策能力外,还要求企业必须在快速发展的产业环境中,具有充分的成长空间,并能够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源,尤其善于创造性学习借鉴外部组织创新的经验,以尽量减少创新成本。

2、技术诱导型组织创新模式从创新的动力源看,技术诱导型组织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带有根本性的产品创新导致的产品结构的变化。

由于产品结构的变化,企业的部门设置、资源配置及责权结构都要有相应的调整,从而引发结构创新。

在结构创新的基础上,企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完成渐进的文化创新。

结构和文化的逐渐变化又会进一步诱致企业战略创新。

因而,技术诱导型组织创新总是表现为由结构创新到文化创新,再到战略创新的逻辑顺序。

技术诱导型组织创新的最大特点是源自企业内部产品结构的变化,并由此引起的结构和文化调整也是逐渐进行的,一般不至于导致企业组织在短期内的整体变化,因而,技术诱导型组织创新属于企业内源性的渐进组织创新。

技术诱导型组织创新是企业中常见的组织创新类型,尤其是对于那些正由单一品种生产向多元经营转化的企业来说,适应新产品生产经营的需要,就要进行相应地组织创新。

应该注意的是,这种类型的创新应该首先从开发、生产和销售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条件的角度,考察新产品与企业原有产品之间的关系,以避免机构重叠和资源浪费;其次,结构创新和文化创新应该保持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以避免打破企业原有的平衡;第三,一旦结构创新和文化创新得以实现,应适时进行战略调整,使企业战略真正转换到多品种生产经营上来。

3、市场压力型组织创新模式从创新的动力源看,市场压力型组织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竞争压力。

市场竞争压力迫使企业求生存、谋发展,努力通过战略创新、文化创新和结构创新来保持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靠持续的技术创新赢得竞争优势。

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市场压力型组织创新更多地表现为由文化创新启动,进而诱发大规模战略创新,最终以反复的结构创新来实现企业组织创新的逻辑顺序。

市场压力型组织创新属于企业外源性创新,但它既可能是渐进的,又可能是根本性的,这要视企业具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而定。

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文化都急需重组,因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市场压力型组织创新多表现为从文化创新开始的企业根本性创新。

而这种转轨或过渡一旦完成,市场压力型组织创新将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创新,而且将成为企业日常占主导地位的创新类型。

一般来说,表现为企业根本性创新的市场压力型组织创新,要求企业首先要有转变观念的内在需要,最高管理层和基层员工都要意识到竞争的压力;其次,要有进行根本性战略创新的勇气,适应市场的需要重新配置企业资源;第三,要熟悉市场变化、明确竞争来源、及时准确地把握各种内外部创新源的变化,尤其要善于学习外部组织成功创新的经验,以尽量降低创新成本。

企业组织创新的中国类型 (企业组织创新案例)

技术创新方法有哪几种

技术创新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美国技术创新模式1. 美国在过去的50年中,一直是世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领导者。

在1997年,美国在世界上最大的10个高新产品的出口国和地区中排名第一,出口额达到2580亿美元。

2. 美国的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企业文化上。

美国的公司通常位于大学附近,与周边的技术基础设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有助于增强公司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3. 在美国的创新模式中,小公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小公司的组织结构通常比较松散,鼓励非正式的交流和分散化的组织系统。

小公司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使得美国在突发性、激进性的技术创新上具有优势。

4. 在美国的创新模式中,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也对技术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硅谷的公司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和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加速了技术和技能的传播。

5. 市场结构对美国的创新模式也有重要影响。

美国的行业结构高度分化,这有助于提高工业的适应性和弹性。

此外,风险资本的资本市场结构也对创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日本技术创新模式1. 与美国不同,日本的创新模式主要是增量性的技术创新。

日本的专利申请大部分都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一些小程度的改进。

2. 日本的创新模式主要在大企业群体中进行。

日本的大企业和与其有联系的企业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企业群体,技术创新主要在这个群体内部进行。

3. 日本的创新模式强调团队合作和持续改进。

日本的企业文化强调秩序和和谐的集体主义,这使得日本更重视大规模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而不是突破性的创新。

4. 在日本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使用通才而不是专才的特点也是增量性创新的重要原因。

增量性的创新需要了解现有技术、其他相关技术以及公司本身的优缺点,通才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增量性创新的发生。

企业组织创新的模式包括哪些

导语:企业组织创新的模式包括哪些?相信经过我的介绍之后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吧?文章仅供大家的借鉴参考!

企业组织创新的模式

一般而言,企业联盟的组织运行模式有星形模式、平行模式和联邦模式三种类型。

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有:内企业家、技术创新小组、新事业发展部、企业技术中心等。

(一)内企业家

内企业家最早由美国学者吉福德·平肖第三提出。

内企业家是指企业为了鼓励创新,允许自己的员工在一定限度的时间内离开本岗位工作,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并且可以利用企业的现有条件。

由于这些员工的创新行为颇具企业家的特征,但是创新的风险和收益均在所在企业内,因此称这些从事创新活动的员工为内企业家,由内企业家创建的企业称为内企业。

内企业家与企业家是有差别的,其根本的不同在于,内企业家的活动局限在企业内部。

如果企业的资金比较充足,实力雄厚,企业内部又有较多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这种组织形式。

(二)技术创新小组

所谓技术创新小组,是指为完成某一创新项目临时从各部门抽调若干专业人员而成立的一种创新组织。

其主要特点:①创新小组是针对复杂的技术创新项目中的技术难题或较简单小型的技术项目而成立的,组成人员少,但工作效率却很高;②一般情况下,创新小组可由企业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和财务等部门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在一定时期内脱离原部门工作,完成创新任务之后就随之解散。

③技术创新小组是一个开放性组织,小组成员随着技术项目的需要增加或减少;④创新小组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任务,企业高层主管对创新小组充分授权,完全由创新小组成员自主决定工作方式;⑤创新小组成员既要接受原部门的领导,又要接受技术创新小组领导的管理,其组织形式是一种典型的简单矩阵式结构;⑥技术创新小组成员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工作中的协作与合作关系,多为扁平型。

技术创新小组是一个自由联合体,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的一种技术创新组织形式之一。

(三)新事业发展部

(四)企业技术中心

从1993年开始,我国许多大型企业均相继组建了技术中心。

经企业申请,政府有关部门评审,许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和企业级技术中心。

三、企业外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企业外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主要包括:产学研联盟、企业-政府模式、企业联盟。

(一)“产”、“学”、“研”联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并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R&D投入严重不足。

而大学、科研机构却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信息、科研设备。

因此,实行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联盟,必然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创新效率。

(二)企业——政府模式

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协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或自己成为附属主体。

(三)企业联盟

企业联盟是企业——企业模式的主要形式。

企业联盟也称动态联盟或虚拟企业,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济实体,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体。

企业联盟的主要形式是技术联盟,大多数联盟协议都集中在高技术产业。

企业联盟的主要特点有:

①目标产品性。企业联盟以产品创新为目标,这是动态联盟最基本的特征;

②优势性;

③动态性,又称临时性;

④连接的虚拟性;

⑤组织的柔性;

⑥结构的扁平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