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航:
什么是产业逆变迁
所谓产业“逆变迁”,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能及时跟上产业转移的潮流,把先进科技应用于产业发展当中,故步自封,固守于原有产业。
产业转型升级,专业术语,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有技术升级、市场升级、管理升级等多个途径。
大部分的人员认为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但仅是技术升级,没有市场的升级,就没有围绕顾客消费痛点的技术升级的路径研究,所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先是市场升级,找到“好卖的产品”,接下来才是企业价值链的升级。
产业转移的理论: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三个不同阶段,产业转移开始于产品成熟期,而到了标准化阶段。
技术发明国的生产和出口竞争优势受到技术模仿国的劳动成本优势和其他成本优势的重大挑战,技术发明国为了回避某些产品在生产上的劣势,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将大规模进行产业转移。
2、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导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必须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小岛清将雁行模式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国企业将资源从本国已经丧失了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撤出,转移到其他国家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对转出国和转入国都是一种福利最大化的选择。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发展的理论回顾
产业发展理论概述了产业结构演进、区域分工和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以推动经济合理化和竞争力提升。
1.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1.2 区域分工理论
1.3 发展阶段理论
六次产业理论的核心思想
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延长产业链条,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流通、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开辟光明前景。
“六次产业理论”起源于日本,其原创理论基础是基于把现代农业产业的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划分为一、二、三次产业,始性起源于一二三产业的“1+2+3=6”“1×2×3=6”,即通过把一二三次产业链接与贯通,实现从生产到市场销售全产业流程融合,带动产业组织水平、管理水平、价值水平全面提升。
扩展资料:
近年来,“六次产业理论”引起我国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也做了众多创新性的研究与解读。
从发展实践看,“六次产业理论”不仅解决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粗放、产业要素分散、产业链分割、产业价值低下、产业组织水平低的的突出问题。
对其他产业发展同样具有重大的借鉴与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业态与模式发生重大变革的形势下,“六次产业理论”对于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理论创新及产业发展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财经-创新“六次产业理论”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