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航:
训练推理力的方法有哪些?
推理能力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逻辑思维能力吧。
如果说,你只是想提高一下生活中的推理能力,建议你多看一些针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测试题,然后没事儿的时候多做做这样的题,慢慢地循序渐进,就会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在觉得这些小测试难不倒你之后,你答销乎就可以去看看那些侦探小说,推理小说。
里面的编剧和作者也都是人,看看自己能不能猜透他们的思路,猜到凶手是哪个人。
或者说,能不能逆推回去,按照自己的想法也去写一个这样的推理侦探小故事。
总这样训练,会无形中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但是如果你想要提高的是自己的逻辑思维,一种有条理的思考方式,那么上面的那种方法就不太实用了。
下面介绍的是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的观点。
稍微做了一下整理加上了一些我自己的感受,分享给题主。
逻辑思维培养逻辑性要强,抽象思维就要强。
宏观的来说,一个人表达的逻辑性和他的思维缜密程度有很大关系。
思维缜密程度越高,接触到的知识越趋于抽象,对于逻辑和复杂概念的把握能力越强,说话表达的逻辑性就会越强。
阅读遇到抽象思维较多的书,一定要慢慢读,精读,甚至时不时地回顾已读过的章节,重新整理自己的理解。
有逻辑的阅读,是能够一边阅读,一边在大脑中整理出作者表达意思的大框架出来。
如果你读完一章忘记一章,最后对逻辑能力的提升也会有限。
反过来如果读完了能够在即使忘记了细节表达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在逻辑上的理解把作者的核心意思阐述清楚,你的锻炼就到位了。
写作人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需要训练的过程。
在自己表达能力有限,思维不够清晰的情况下,可以先从书面表达开始。
书面表达可以给予你足够的时间思考,让你仔细琢磨用词和逻辑严密性。
你的书面表达可以是有目的性的写作,比如读书笔记类的评论,或者在对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一般性的对自己生活体验和见闻的总结。
辩论进阶的提升方式,如果有条件,可以试试看参加辩论比赛。
我的经验里这也是一个锻炼逻辑思维和逻辑表达的极好方式,一方面赛前的准备工作就是一个梳理自己逻辑和组织语言的过程,另一方面临场的时间压力也可以提升你的反应速度和信心。
少说多听说话有逻辑的人,不见得一定要时刻话都很多反应很快。
说话有逻辑和反应速度并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如果你自己是一个反应速度不太快的人,也不要因此觉得自己就没法有逻辑地表达。
我自己就是一个反应和逻辑思维都不是特别出色的人,为了避免自己表达有误,我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会先多听对方的观点和表达,培养自己边听边思考的能力,等对方观点表述完整,我胸有成竹的时候再进行回应。
另外善于聆听,也能够让你有很多机会去观察他人讲话的逻辑,并且去尝试模仿。
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默列出对方表达的主要意思,按顺序排列,甚至可以尝试在表述完之后把听到的东西总结陈述出来拓宽关注的广度说话缺少逻辑的人,往往注意力非常狭窄。
听一段话,读一篇文章,经常只注意到某一句话,某一个词,并且在回应的时候也只是死抠这些细节。
说话要有逻辑,你需要学会拓宽自己的注意力广度,在时间和逻辑的维度上都能够广泛专注前后所有的内容,而不只是此时此刻听到的内容。
追求多角度思维对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要满足于一个单一的清悉解释。
比如我所学的心理学这个学科,有发展、变态、社会、人格、行为、认知、生物、感知,神经等非常多的研究方向,所以任何一个单一的问题,都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的理解角度。
如果你能养成习惯,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也都可以运用至少2个或以上的角度来分析,并且能够区分不同角度之间的优势与劣势,那么你就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多面性,世界多样化的本质,也能够避免自己因为单一逻辑带来偏颇和局限。
多练习没有人天生就善于有逻辑地表达。
善于不善于,看斗旦的主要是经验积累。
一个很少说话的人即使很有逻辑,也未必能表达的很清楚。
一个经常说话的人,就算没什么逻辑,听上去也相对比较顺畅流利。
所以总体来说,在上面几点都能实现的情况下,你只要多练习,多给自己创造机会表达,适应了表达时候的压力和焦虑情绪,学会了在众人面前放松自信地说话,逻辑思维就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来。
思维推理能力是什么意思
通俗点就是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看到一个现象你能很快反映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推理能力和认知能力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作用
个人觉得推理能力属于认知能力。
认知有两种,一种是机械性认知,一种是同化型认知。
机械性认知的前提是有接收包括本身及以外一切事物的能力,说的通俗点就是人有五感,眼睛看耳朵听嗅觉闻味觉尝触觉摸。
这是人感知一切必须的装备。
就人而言,这五感丧失哪一感,都不能在已成型的共有认知体系中独立完整的描绘出一件事物。
这是人类自身的客观局限性,就像是作为一个摄像机,摄像头坏了,作为一个麦克风麦克坏了,作为一个耳机小喇叭坏了一样。
你只是人这一物,在整个世界里你只是具有作为人的功能——五感,认知,推理等等,本质上你和麦克风,耳麦,摄像机等等一切一点本质区别都没有。
外形只是一种象,一种法则可以衍生出很多的象,人也只是一物,仅仅只有作为人所具有的功能,有些人会说这是空话,故作玄虚,可事实上这是一个认知层面的问题,依据的是你这么多年长期以来建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你的眼里世界其实是什么。
就拿上面的小例子来说,人确实只是作为宇宙一物,有宇宙限定给与的功能的一种存在,那么耳机摄像机什么的也是存在,也有各自的功能,难道就因为你的能力比他们多太多太多就能掩盖你只是有功能的一件物这个事实吗?机械性认知靠的仅仅只是你所具有的机械性感知外界的能力。
第二种认知就是同化型认知。
简单说就是在机械认知的前提条件下,一种存在能够消化吸收这种感知,而所吸收感知的功能就是为自身的存在建立各种坐标系,说得通俗点就是以外界感知得到的一切作为原材料,在意识中建立的各种坐标系里制造参照物,作为本体进行下一步行动的行动指南凯嫌,指导本体做出相应的法则感应。
这其实就是推理。
就现实来说,一个人的推理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你读过多少书。
个人觉得还是觉得人各有别,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信号的同化过程并不相同,结果也不一定一样,哪怕一群人生活在同一种环境条件下,还是“人各有别”。
这种差异性目前还不能确定是不是取决于基因的特异性,我前一阵子看一档科教栏目说的是人的性格形成是基因先天决定的,当然目前仍在研究阶段。
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对很多人来说很可能是个打击,因为如果真是那样,你在出身以前你以后的命运都已经被完全写好了。
人来到人世的目的仅仅是执行基因写好的程序。
可能很多人很难接受,哪怕真是那样还会有很多人会给自己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去不让自己相信。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容易接受,如果真要找一个理由我会以泡利不相容原理或者量子力学中规定的任何存在形式都不能出现绝对真空来说服自己,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所以量子力学规定空间必须有一定量的量子起伏,这种起伏有两个作用,且都需要各自的条件。
一种条件念孙如是接近于真空时,起伏的作用是无中生有,作为源能量提供能量进而不致使时空坍缩。
另一种条件是时空物质密度巨大时,起伏的作用的抹平极端特异性,为能量源充足的时空提供各方面平衡条件。
其实宇宙的所有机制很简单,都可以在各个方面得到确认,比如人类社会,量子起伏就相当于自我存在的求生本能,人是物质与意识同存的。
真空对应饥饿,满载对应衣食无忧。
饥饿时,物质求生本能程序就会启动,它的程序内容就是要确保自我本体的存在,保证自我不被消亡,就如同量子机制保证时空不会坍缩消亡。
衣食无忧的时候,意识的求生本能开始起主要作用。
人的思想开始起作用,各种娱乐各种玩,各种认识各种谈。
确保了生存空间的丰富性,不单一性,因为一旦单一了,就势必会造成“绝对”,而“绝对”是不可能存在于我们生存的具有普适量的时空的。
就如同量子机制的抹平作用一样——你尖了,我就把你消短,给别人更多的加长量,以实现时空平衡。
(这只是我自己说服自己的理由,呵呵)还是说到推理能力,与性格有关,而性格的成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状,所以同样的原材料,被加工出来就会千奇百怪,各有不同,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既然我目前决定把“世界上没有绝对”作为我的世界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参照体系。
那么在这个参照物的仔启指引下,我就有理由相信“世界上绝对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独立存在”,同样我也有理由相信“世界上绝对有可能有完全一样的两个独立存在”。
如果只用一维的思考层面,以上说法是无解的,得不到确定答案。
个人理解,所谓“维”,就是“界定事物的最低标准”,一维就是界定这件事物最低只需要一种标准,二维就是两种,三维就是三种,四维就是四种。
。
。
比如我们的三维世界,你去界定它的存在就只需要三种标准——长,宽,高。
你用二维去描述三维是没法描述的,难道可以仅看俯视图的影子就能测出它的高度量吗?高度不管多高都被压缩在正面俯视里了,二维没法界定出多出的那第三维。
所以回到我上面的绝对问题的两种标准。
认识问题也同样需要新的维度的支持,人们常说要站在新的高度去看待问题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是很多人只知道这么说,却并不明白个中原理。
那么“世界上绝对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独立存在”和“世界上绝对有可能有完全一样的两个独立存在”应该怎么理解同化呢。
个人觉得,解这道题有个关键条件还没有用,就是“时空必须存在一定的量子起伏”。
用这个条件去解题得到的答案是,“如果绝对相同的两件独立事物存在,起伏机制则会即刻抹平这种绝对均衡态,或增或减两件独立存在的各项相关量,保持时空的丰富多样性。
” “如果绝对相同的两件独立事物不存在,起伏机制就可为其提供足够的原材料及一切法则性支持,进而保证世界上会出现两种完全相同的事件。
”得到的答案就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答案,而不是你在观念上习以为常的一个茅厕一个坑的对应回答。
其实我很多次都在想,如果能有更多人愿意抛弃自己已成型的诸多观念,每个人都能认识这个简单的世界。
可能有人会说我这就是耍嘴皮,我也说过,每个人的世界观是不同的,你完全不可能拿你自己已成型的世界价值观去衡量别人眼中的世界,那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只会在别人和你同样的观念里认可别人,和你大相径庭的你就完全无法理解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命题的无解态。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任何一套脱离世界的完全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你的价值体系,你的价值观也只是别的很多人的价值观综合造就的,你所能理解的范围一定程度上也只是取决于别人给了你多少知识。
所以你又如何判定我眼中的世界就未曾不是一个最简单真实的世界。
如果你真的愿意去改变已成型的思维,换个方法考虑,站在别的地方而不是很多人都站的那一小块地方看世界,或许你会看见我眼中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以上综述就是我对于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些看法,推理只是以意识为本体的行为模式,指导你的以肉身为本体的机械运动。
然而要说对于个人有什么作用,我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意思,对个人的作用是说你是想问人在社会中有这些能力了怎么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更好的生存和以实现自身发展为目的,还是说你想问推理认知能力是怎么指导人的行为模式,怎么产生出原因和结果以及如何评判、预言人做出种种行为的原理。
你想表达什么?对于社会的作用那就太多了,只要基于一个“量变引发质变”这一普适机制就能给你说上一晚上都说不完。
还有很多机制都在其中,“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等等。
。
。
这些机制都可以在初中的政治书上找到。
只是那上面说的太浅显,运用这些机制可以解决很多意识层面问题,我已经在自我意识中找到了更接近于世界本源的答案,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只用线性思维的一维层面去想宇宙外头究竟是什么,时间是什么,等等。
如果那样就是蛇头咬蛇尾的问题了,想破头都没法合理解释。
但是要想得出一个合理解释不是没有办法,需要一些机制。
但这要说话就长了。
不是肚子没货故意还卖关子。
人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前认为是说不出什么道道,自己也一头雾水,但现在看来,是如果要说那就要说的太多了,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有很多东西要先让你认识,在自己的意识里扎根,在你已成型的意识体系之外再建立一套不同于先前的认知体系并且用该体系重新编码世界。
就好比是从头学习一样,不可能对一个新生命就去教他微积分,群论,拓扑学什么的。
当然意识的认知层面没那么夸张复杂,只是一个比方,但是你仍然需要先懂得一些机制原理去构建认知地基,才能理解更多。
所以才大费周章的跟你解释,一旦真要说,就不是几句话说的通的了。
如果有时间,你有兴趣,我可以告诉你更多的东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