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航:
如何制定生产管理改善计划
生产管理改善计划的制定如下:
1.生产技术
要注重生产中技术积累与创新方面的基本工作,在细节上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在生产控制、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各个方面做到细致、细心。
2.生产设备
要注意好设备在细节方面的优化和改进,注意整个生产过程中相关设备的衔接情况,在采用先进设备的时侯最好也要注意一下生产设备的环境维护工作。
3.员工素质
要努力做到从操作过程、设备使用、工作技术等方面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员工在市场中的整体意识,并使其明白细节工作对于整个生产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生产管理改善计划的基本要求
生产管理改善计划的目的就在于,做到投入少 、产出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尤为重要的是高效、低耗、灵活、准时地生产合格产品,争取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高品质服务。
1.高效:迅速满足用户需要,缩短订货、提货周期,为市场营销提供争取客户的有利条件。
2.低耗: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最少,实现低成本。
3.灵活:能很快适应市场变化,生产不同品种不断开发新品种。
4.准时:在用户需要的时间,按用户需要的数量,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5.高品质和满意服务:是指产品和服务质量达到顾客满意水平。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生产管理
什么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指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集成化和自适应化。
它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利用和提升产品质量为目标,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以下是智能制造的主要特点和组成部分:一、智能制造的特点1. 技术驱动:智能制造是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为支撑的制造模式。
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了制造过程的高效性、精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2. 网络化:智能制造不仅仅包含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还将产品、设备和企业等各环节进行网络化、互联互通。
通过物联网技术和5G的推进,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协同工作,及时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状态,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品质。
3. 灵活性:智能制造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定制化能力。
生产过程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和调整,生产线也可以随时更改以满足需求变化,使制造业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4. 产业链端到端管理:智能制造把产业链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端到端的管理和协调,从供应链到生产线、再到物流管理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实现整个制造流程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管理。
5. 真实反馈:智能制造通过各种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监控整个制造过程,获取每个环节的数据和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和预测,对制造过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更高质量和效率的生产。
二、智能制造的组成部分智能制造包含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两个主要部分。
智能制造技术是实现智能化制造的关键,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
智能制造系统则是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系统,它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知识库,并具有自学习功能,以及搜集与理解环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三、智能制造的应用领域智能制造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汽车制造、智能家居、生产线自动化、智能电网、智能工厂、机器人制造、智慧城市、电动汽车、智能供应链、数字化生产、3D打印和建筑行业等。
这些领域通过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优化了资源利用并提升了产品质量。
总之,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以技术驱动、网络化、灵活性、产业链端到端管理和真实反馈为特点,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集成化和自适应化,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ECRS工时分析软件依据“三现主义”原则,结合生产现场视频,辅助IE、PE、ME等部门进行工位、产线分析,建立真实、客观的工时库和动作代码库,通过MTM和MOD赋值法模拟产前生产作业,精准分析人员和设备的动作、时间、标准与效率,是数字化精益改善的有力工具!ECRS工时分析软件的功能有:视频工时测量、工时分析、作业改善、动作分析、作业分析、节拍分析优化、合并重排优化工艺、标准工时计算、建立数字化标准工时库、MTM标准工时赋值等。
支持免费下载试用30天!
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谁可以提供一些方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提高生产力的具体方法1. 增加或扩大生产线 2. 实施两班制或三班制 3. 购置自动化机器 4. 设立生产计划控制组 5. 设立工业工程部 6. 设立技术改善小组 7. 加强开款前准备工作 8. 以流水式编排所有生产线 9. 采用大分科生产 10. 适当配置各工序作业人员 11. 加强监察及改善生产线平衡状况,并改善瓶颈工序 12. 减少工人转换工序次数 13. 推行勤工奖或超额奖制度 14. 透过在职训练,培养身兼多种技能的员工(全能工)15. 增加工人负责的机械数量 16. 将间接生产人员转化为直接生产工人 17. 加强品质控制 18. 多关心工人,并与他们打成一片 19. 对各组长进行业绩评价,并对表现较佳者给予奖励 20. 增强员工的工作欲望及成本意识 21. 利用工序时间订立生产指标,并评核各生产线效率 22. 改善车缝工作站,并进行方法研究(方法简化) 23. 统一各工序生产方法 24. 跟进收入偏低工人 25. 增加闲置机械的使用量 26. 改善工作环境(如照明、通风及工作空间等) 27. 推行五常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