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航:
提高用英语怎么说
提高用英语为increase。
读法:英[ɪnkriːs]美[ɪnˈkris; ˈɪnˌkris]
1、v. 增加;增大;提高;增强
2、n. 增加;增多;增长
短语
1、compound increase复合增加率 ; 复合增长率
2、percentage increase百分增加 ; 增长百分率 ; 增长的百分数 ; 百分率增加
3、population increase人口增长 ; 人口增加 ; 应付人口增加 ; 种群增加
4、Increase Income增加收入 ; 增收 ; 加多收入
5、Increase Speed速度提升 ; 提速 ; 加速 ; 提高速度
6、Increase yield增产 ; 及产品良率提升
扩展资料
increase的近义词:improve
读法:英[ɪmˈpruːv]美[ɪmˈpruːv]
1、vt. 改善,增进;提高…的价值
2、vi. 增加;变得更好
短语
1、improve English提高英语 ; 进步英语 ; 提高英语水平
2、Improve adaptability提高适应性
3、improve in有改进 ; 在某方面有所改进 ; 好些
4、Improve productivity提高生产力 ; 提高生产效率
5、Improve service完善服务 ; 提高服务质量 ; 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increase to 、increase by和increase区别。
increase to:描述从一个值或程度增加到另一个特定值或程度。
increase by:描述增加了特定的数量或程度。
increase:一般性地描述增加或提高,不指定具体的数量或程度。
它们在释义、用法、使用环境、影响范围和形象上存在一些区别,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 释义区别:
increase to:表示增加到某个特定的数量或程度。
increase by:表示增加了某个特定的数量或程度。
increase:表示增加或提高。
例句:
The temperature will increase to 30 degrees tomorrow. (明天气温将升至30摄氏度。)
The companys sales increased by 20% last year. (公司去年的销售额增长了20%。)
We need to increase our efforts in sales. (我们需要增加在销售方面的努力。)
2. 语法区别:
increase to:常用作及物动词短语,后接表示数量或程度的名词或短语。
increase by:常用作及物动词短语,后接表示增加的数量或程度的名词短语。
increase:可用作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后接直接宾语或介词短语。
例句:
The company plans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to meet the demand. (公司计划增加生产以满足需求。)
The price of oil increased by $10 per barrel. (每桶石油的价格增加了10美元。)
We need to increase our marketing efforts. (我们需要增加在营销方面的努力。)
3. 用法区别:
increase to:用于描述从一个值或程度增加到另一个特定值或程度。
increase by:用于描述增加了特定的数量或程度。
increase:用于一般性地描述增加或提高,不指定具体的数量或程度。
例句:
The companys revenue increased to $1 million this year. (公司的收入今年增至100万美元。)
The population of the city increased by 10% in the past decade. (这个城市的人口在过去十年增加了10%。)
We need to increase our productivity to meet the demand. (为了满足需求,我们需要提高生产力。)
翻译 有点难度啊
第一次工业革命 理论依据:牛顿的力学一 、工业革命1、含义: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它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时间:18世纪60年代 3、概况(1)最先开始:英国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2)特点:从棉纺织业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机器动力革新→交通运输业(3)主要发明时间内容国别发明人1765珍妮纺纱机英国哈格里夫斯1785改良蒸汽机英国瓦特1807轮船美国富尔顿1814蒸汽机车英国史蒂芬孙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进行生产,.(4)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明: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英国人史蒂芬发明火车4、英国工业革命完成: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后扩展到法、美等国二、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方面:促进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社会面貌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论依据:电磁学一、“电气时代”的到来1、概况:19世纪70年代,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主要成果:电力的广泛使用(美、德领先) 发明:爱迪生——电灯泡、卡尔•本茨——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生产关系方面: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进一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激化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三次科技革命 理论依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兴起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2、领域: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
3、核心:电子计算机广泛使用。
4、特点:A、大大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B、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C、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
5、影响:A、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C、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三次科技革命列表归纳: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电力的广泛应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主要国家英国美国、德国美国新能源水力、蒸汽电力 石油交通工具轮船、火车机车有轨电车、汽车、飞机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有线电话、无线电报移动电话、网络、人造卫星、可视电话其它发明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蒸汽机发电机、电灯泡、留声机、电影放映机、内燃机国际互联网、克隆技术、航天飞机等进入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电子时代、太空时代知识归纳(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1、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电力的广泛应用,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2、社会关系方面第一次:(社会阶级结构)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国家确立;(社会经济结构)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浪潮的出现;(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厂制发展起来。
第二次:(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变化。
第三次:(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们生活也发生变革。
3、世界格局方面第一次:(政治格局)极大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了旧思想和旧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经济格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政治格局)东西方联系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经济格局)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帝国主义国家加紧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刺激了东亚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次:(政治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五个力量中心。
(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①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第二次工业革命:①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知识链接世界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19、20世纪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中国仍然是清朝封建统治,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清政府内外交困,对科技革命的态度由排斥到只引进技术,如洋务运动。
但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很快就失败了。
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1945—1949年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维护独立、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对待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但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敌视、封锁、包围,中国政府重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开展科技创新,重视科学体系的建设,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后由于“左”倾思想泛滥,文革十年使中国失去了一个科技发展的好机会;改革开放后,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1、启示 ①科技革命的出现是实践的需要,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的发展;②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要注意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如何面对新的科技革命 ①作为国家,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建立知识创新体系。
②作为个人,应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③从经济学角度看,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其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④从政治学角度看,国际竞争重点已发生变化,决定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应把振兴科技、发展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
⑤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机遇与挑战、压力并存,应根据本国特点,制定相应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3、科技是柄双刃剑①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a、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d、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a、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
b、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
c、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病毒等。
d、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4、结合三次科技革命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请谈谈你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和经验。
举例、比较说明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①第一次科技革命前,交通出行极不方便,人们以马代步甚至靠双腿行走。
由于火车机车、汽船等发明的出现,使运输及出行都较为快捷方便。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前,当夜晚来临时,人们只能忍受黑暗带来的痛苦和无奈,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给人类带来光明,大大延长了工作、娱乐时间。
③第二次科技革命前,远距离的人们互相联络,费时、费力很不方便,而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通讯的麻烦和时间的浪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