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航:
量子力学:量子纠缠现象,是否揭示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一个引人入胜的现象,它描述了两个粒子间的一种强烈关联,即使这些粒子相隔很远。
爱因斯坦曾用量子纠缠来展示量子力学的潜在不完备性,并将其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当两个粒子处于纠缠态时,对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会瞬间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无论它们相隔多远。
在量子纠缠中,未观测的量子粒子处于一种模糊的叠加态,只有当它们被观测时,其状态才会确定下来。
当科学家们观测到纠缠粒子中的一个并记录下其状态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立即确定,展现出一种奇特的即时相互影响。
有趣的是,量子纠缠效应不仅在理论中存在,而且已经通过实验得到证实。
科学家们通过量子计算机模拟实验,创造出多个平行的宇宙,每个宇宙都有相同的生命形态和事件发展路径,但宇宙的规则和初始条件各不相同。
模拟结果显示,这些平行宇宙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看不见的联系,一个宇宙中的事件变化会即时影响到其他宇宙。
这一发现让人联想到量子纠缠可能也与平行宇宙之间的联系有关。
有研究者推测,所有平行宇宙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就像纠缠的量子一样。
这意味着我们在这个宇宙中的行为可能影响到其他平行宇宙中的“另一个自己”。
此外,量子纠缠现象也与心灵感应的争论有关。
虽然心灵感应一直存在争议,但有实验表明,如血脉相连的亲属之间可能存在某种感应。
例如,前苏联的实验显示,当核潜艇中的小兔子被杀时,其母兔会有反应。
这表明心灵感应可能与量子纠缠有关,尽管目前尚不能确定它们之间的确切联系。
综上所述,量子纠缠不仅揭示了粒子间的奇异关联,还激发了人们对于平行宇宙、心灵感应以及宇宙间潜在联系的探索。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量子力学:量子纠缠现象,是否揭示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你知道吗?量子纠缠现象的发现是爱因斯坦为了说明量子力学理论的不完备性时举出的一个例子,量子力学中,在两个粒子通过特定的方法成为了一个整体的情况下,这两个粒子的性质就会变成互相关联的状态,人们只需观测到其中一个粒子的性质,就可以得知另一个粒子的情况。
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纠缠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未被干扰的量子都会处于一个模糊的量子叠加态,比如一个处于叠加态的粒子,它的自旋既可以是上旋,也可以是下旋,只有在被观测的时候,它的状态才会被确定下来,根据量子纠缠原理,你会发现处于量子纠缠态的两个粒子,当人类观测到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可瞬间确定。
比如当粒子A的自旋被观测到为上旋时,粒子B的自旋就会同时变成下旋,真正令人们好奇的是,当我们将两个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粒子分开之后,无论相隔多远,它们之间仍然会保持着这种互相关联的状态,当你观测其中的一个粒子时,另一个粒子会马上“感应”到这种情况,并瞬间做出相应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神奇的现象并非只存在于理论上,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证实,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将其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科学界有研究者在研究量子的纠缠效应时,曾用量子计算机模拟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首先模拟出成千上万个不同的宇宙系数和规则的平行宇宙,然后尽量让每个平行宇宙中都对应同样的人和物,给予不同事件的发展轨迹效应,也就是说每个平行宇宙里的生命。
除了宇宙系数和规则不同的限制以外,都给予了相当的演变自由度,模拟过程中,科学研究者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模拟出的所有平行宇宙都演变到一定阶段,基本上对应了我们这个宇宙目前发展到的时间阶段时,他发现所有的平行宇宙,彼此之间似乎都存在着某种看不见的联系,只要改变其中的一个,就会相应地牵涉到其它剩余的平行宇宙内对应的事件的变化,这种现象,首先令科学研究者们想到的问题就是量子纠缠效应,令人们不禁感叹,难道平行宇宙之间也存在着“量子纠缠效应”吗?后来研究者试着通过改变模拟中的其中一个平行宇宙的某道程序,并试图引爆一颗超新星,要知道超新星的爆炸能量能够迅速地波动到周围的星系,以此扰动宇宙能量网格,令人诧异的是这近乎是瞬间效应,该过程中剩余的平行宇宙内几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超新星爆炸,研究者根据该模拟实验,通过几个量子方程计算后推测出,所有的平行宇宙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正如处于纠缠系统中的量子纠缠效应般。
现实中我们的一举一动,也会波及影响到其它平行宇宙中的另一个自己,所有的平行宇宙实则为一个整体,一个崩溃,其它的很有可能也会随之坍塌,或者说所有平行宇宙之间,都通过一种看不见的能量网格线相互关联,所以有时候人类会感到时间很短,很可能是时间通过网格能量线分给了平行宇宙里的那个自己,那么这一神奇的现象与人类的心灵感应是否存在关联?毕竟一直以来人类对于心灵感应存在很多争论,事实上直到现在人们还将这种颇具神秘色彩的现象和迷信等同,其实这与人类的认知息息相关,一直以来,人们都将看得见的宏观世界奉为第一要素,从而忽略了存在我们周围的微观世界,目前来看这是人们犯下的一个错误,不少人知道心灵感应大部分出现在血脉关联的亲属之间,尤其是直系亲属。
前苏联曾经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6只小兔子放在核潜艇中,然后将核潜艇开入被冰覆盖的深海中,再将这6只小兔子生母的身体中埋入感应电极,此时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当时每当处于核潜艇中的小兔子被杀死的一瞬间,小兔子的生母都会产生反应,该实验表明心灵感应是存在的,它和量子纠缠是否有关,目前人类尚且不能百分百肯定,因为量子科学人类仅仅只是摸到了门,还未真正踏入,不过根据实验来看,我们可以认定的是这种感应的确存在,那么这一感应究竟源自何方?它来自血脉中的基因还是大脑?对此有人曾指出,在学习的同时,人类只是启动记忆中的部分意识,而非人类理解了知识,也就是说人类的大脑中,本身就存在这些信息,根据量子纠缠理论来看,有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是可以解释的,随着人类科学的逐渐发展,在信息领域上,开始逐渐增多,不少科学家发现,人类的意识是一个量子级的过程
量子力学里有“叠加态”,应该怎么去理解这个词?
所谓“叠加态”是指微观粒子特有的一种状态,微观粒子具有同时存在于多个位置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我们宏观世界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但是在微观世界却是真实存在的,虽然爱因斯坦很反对这种“叠加态”概念,薛定谔甚至还设计了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来嘲笑“叠加态”的概念,但随后的“贝尔不等式”证明在微观世界不成立,强有力的证明了微观粒子的确具有“叠加态”,这也证明了大神爱因斯坦也有错的时候,前面关于贝尔不等式我也讲解过,没看的话可以去看看前面几期。
请确保你的确理解了“叠加态”,那么我们可以接着往下谈,叠加态表示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怎么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种概念呢?很简单,我们可以把概率分到多个位置,让每个位置都分到一部分概念即可,我们用一张图来表达宏观物体和微观物体关于位置的信息,也就是前面几期我多次谈到的“位置概率图”,如下图所示。
为了照顾没看前面文章的朋友,我再解释下“位置概率图”,其实就是把粒子的位置放到横坐标,纵坐标放粒子出现的概率值,我们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宏观世界的位置概率图是一条竖线,只有某一个位置分到了概率且为100%,其余位置分到的概率值为0%,也就是一个位置“吃独食”的感觉。
但是微观世界的“位置概率图”却是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的感觉,每个位置多少都分到了一点概率值,所以这下你理解叠加态的数学表达方式了吧,其实就是把每个位置分到的概率值表达出来即可。
所以一个微观粒子虽然我们没观察前并不知道微观粒子到底在哪,但是我们可以说微观粒子处于:A地25%概率+B地35%概率+C地40%概率,也就是微观粒子同时处于A、B、C三地。
但是有人会问:你都没观察微观粒子,你怎么就能计算出A、B、C三地的概率?哈哈,其实你会这样问也能理解,因为我们宏观世界计算概率,如果无法用理论来计算,就只能去把一个实验重复做,然后统计次数来估算概率,比如我们抛硬币想知道正面的概率,假设我们啥理论都不知道,那么我们只需重复实验1000次,然后统计下正面的次数,就可以估算出来概率。
但是微观世界为啥我们没观察,就能提前知道微观粒子处于各个地方的概率值了?很简单,因为我们也可以像宏观世界一样把实验重复做,然后统计出现在各地的次数来估算概率,实验做很多次你就会发现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就是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薛定谔就是用这种大量实验统计各个位置出现次数的方法“猜”出了薛定谔方程,关于薛定谔方程前面我也花了一期文章来讲,这里如果没看可以先去看看。
所以我们之所以不观察微观粒子就知道各个地方出现的概率,是因为我们掌握了微观世界的某种规律,也就是用“薛定谔方程”解出波函数,有了波函数就能知道微观粒子将来任意一个时刻各个地方出现的概率值了。
所以波函数其实就是用来预测一个微观粒子未来某个时刻某位置出现的概率值的。
但是你也许又会有疑问:仅仅知道概率值就足够了吗?我们宏观世界可以用牛顿力学去预言一个物体将来的运动,每一个时刻都可以给出100%概率的确定结,微观世界能否也找到一个类似“牛顿力学”的这种物理规律,让我们可以预言一个电子将来一定100%出现在某位置?
虽然我们很想找到这种“类似牛顿力学”的物理规律,爱因斯坦也想找到,所以说爱因斯坦认为目前量子力学不完备,可能存在“隐变量”。
可是我们却找不到,无论如何费劲去找就是找不到,所以此时你可能又会有疑问:现在找不到,不代表将来找不到,以后技术更发达,也许就能找到了呢。
我非常遗憾的告诉你,以后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你还是找不到。
为什么我敢这么肯定的告诉你这个结论呢?因为很简单,微观世界只能预测概率不是因为我们观察技术不行,而是因为“概率”是微观世界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微观物体本身就一直处于“不确定状态”。
很多人认为我们之所以对微观粒子用概率描述,是因为微观粒子运动速度太快,所以看起来好像同时处于多个位置,实际微观粒子一直都只处于一个位置,只是运动太快而已。
有这种想法的朋友很多,但是大家是否想过一个问题,一个微观粒子运动速度再快能快过光速吗?以我们目前的测量技术,连光速都可以精确测量出来,难道还不能用我们的技术去追踪一个小于光速的微观粒子?所以说“因为微观粒子太快导致我们测不准其属性”这种说法是极度错误的,我们之所以无法确定一个微观粒子而必须谈概率只有一个原因:微观粒子本来就不确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