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发动机鱼雷,旋转发动机鱼雷怎么用

admin 2025-05-03 9 0

世界上第一条鱼雷艇是哪一年发明的?

鱼雷技术始于19世纪60年代,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于1866年制成第一条自航鱼雷,即白头鱼雷。此鱼雷直径356毫米,长53米,重136公斤,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航速可达6节,射程640米。至19世纪70年代,鱼雷艇开始出现,专为使用鱼雷而设计的新型海军舰船。

年,英国工程师R·怀特黑德的创新使得鱼雷成为现实。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自动航行的水雷,因其能在水中像鱼一样移动,故得名。随后,专门设计用于发射这种新型武器的舰艇——鱼雷艇应运而生。

年,英国工程师R?怀特黑德在奥匈帝国工作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能够自动航行的水雷,因其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与鱼相似而被称为鱼雷。随后,专门用于发射鱼雷的舰艇应运而生,这就是鱼雷艇。鱼雷艇的诞生标志着潜艇时代的开始,它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年,在奥匈帝国工作的英国工程师R·怀特黑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能够自动航行的水雷。由于它能象鱼一样在水中运动,因而被称为鱼雷。后来制造了专门用来发射鱼雷的舰艇便是鱼雷艇。

鱼雷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1866年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制成第一条自航鱼雷,称为“白头鱼雷”。雷体直径356毫米,长3.53米,重136公斤,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航速6节,射程640米。到19世纪70年代,一种专门使用鱼雷的新型海军舰船开始出现,这就是鱼雷艇。

世纪60年代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用水雷作为攻击武器的水雷艇。这种艇将水雷拖曳于艇后,以触及敌舰使之重创或沉没。1868年,世界上第一枚鱼雷问世之后,便很快装艇使用。到1890年,世界主要海军国家已建成800余艘鱼雷艇,对大型军舰形成很大威胁。

热动力鱼雷分类

1、热动力鱼雷根据其推进剂的类型,主要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别。首先,有单组元推进剂鱼雷,这种鱼雷使用单一类型的燃料进行推进。其次,双组元推进剂鱼雷采用两种或更多类型的推进剂组合,以提供更高效的动力。多组元推进剂鱼雷则进一步增加了推进剂的复杂性,以增强其性能。

2、鱼雷的动力系统能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燃气(热动力)、电力(电动)和储备化学能推进。燃气推进鱼雷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鱼雷前进,热动力鱼雷代表有俄罗斯的“风雪”鱼雷。电力推进鱼雷则依赖于电池供电,驱动电动机运行,英国的“黄貂鱼”和德国的DM2A4型鱼雷属于此类。

3、热动力鱼雷用热能(热动力)作为动力能源推动鱼雷运动的鱼雷。由自身携带的化学能或其他能源转化为热能,再做功完成推动鱼雷运动。由于鱼雷在水下航行,其环境压力随航深变化而变化,因此,热动力鱼雷分为闭式循环热动力、半闭式循环热动力和开式循环热动力。

4、雷头段分为战雷头段和操雷头段两种;战雷头段有炸药及引信等,对目标具有触发与非触发爆炸攻击功能;操雷头段为操练和检验鱼雷用。控制舱段装有控制鱼雷航深、航速、航向的仪器仪表。燃料舱段可装燃料。后舱雷尾段内装有发动机、燃料调节器、燃料泵、水泵、燃烧室、交流发电机、阀部件及操舵控制等。

二战时鱼雷轰炸机空投鱼雷后,鱼雷的发动机是怎么启动运转的?就是鱼雷入...

在二战时期的鱼雷中,设计有一个销子,该销子起到了中断鱼雷启动电路的作用。 当鱼雷被挂载到飞机上时,这个销子与挂架相连。 鱼雷一旦脱离飞机的挂钩,销子即被拔出,从而使得鱼雷内部的电路得以接通。

RAT-52装备RT-45-2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可在1500至10000米高空投放,最佳高度为4000米。投放后,鱼雷以大角度俯冲入水,深度18至20米,上浮至设定深度启动发动机,以1200千克推力加速至58至68节航速,有效作战距离约600米。鱼雷无控,通过3部陀螺仪稳定航向。

在完成鱼雷投放任务后,这些飞机便会返航。鱼雷轰炸机的机动性普遍较差,它们并不适合进行空战。尽管如此,这些飞机在执行任务时仍然需要面对敌方的拦截。为了提高生存率,鱼雷轰炸机通常会采取低空飞行策略,以降低被敌方防空火力击落的风险。

回天“回天”鱼雷

1、回天系列鱼雷由日本在二战期间开发出了五种型号,其中包括1至4型,这些型号是基于九三式和九二式鱼雷进行改造。其中,2型、4型和10型的产量非常有限,且未投入实战,3型则仅停留在设计概念阶段。实际投入使用的1型配置了1,360公斤炸药的弹头,尽管生产了大约400枚,但在实战中仅使用了超过100枚。

2、回天之名寓含着扭转乾坤、改变战局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当时日本人的绝望和决绝。这款鱼雷的规格如下:其排水量达到了3吨,全长175米,直径1米。动力系统采用的是93式氧气鱼雷发动机,能提供550HP的强劲动力。燃料方面,回天鱼雷配备了氧气和柴油,以保证其在不同速度下的续航能力。

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挽救失败的命运,除了研制生产“神风”自杀飞机,还研究生产了一种名为“回天”的自杀鱼雷艇。这种鱼雷实际上是一种微型的自杀潜艇,没有配置返回舱,只能与目标同归于尽。

4、回天共开发了五种不同型号,1-4型由九三式鱼雷改造,10型由九二式鱼雷改造。10型只制造了少量而且不曾投入作战,3型还只是在概念阶段。实际使用的1型有炸药量1,360kg的弹头,大约制造了400枚,实际使用了100多枚。回天鱼雷设计为放置于潜舰与水面舰的甲板上。

5、在二战时期的日本,1943年(昭和18年),黑木博司大尉与仁科关夫中尉在特殊潜航艇的背景下,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构想——回天鱼雷。这个创新的武器在1944年(昭和19年)8月被正式采用为军事装备。同年9月,它的开发工作在山口县大津岛基地正式启动,基于水面舰使用的匿迹鱼雷(九三式鱼雷)进行改造。

6、回天(かいてん,Kaiten)是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间使用,一种由人手直接操舵的鱼雷,是日本海军于大战最后期的特攻作战中使用的自杀式兵器。别称有人间鱼雷、的(てき)、〇六(マルロク)。“回天”之名来自当时逆转战局的愿望(“天を回らし、战局を逆転させる”之意)。

舰船技术鱼雷、鱼雷艇和潜艇

1、面对鱼雷和鱼雷艇带来的威胁,海军强国开始研制以攻击鱼雷艇为主要任务的新型军舰,即鱼雷炮船。排水量为240-1200吨,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航速超过鱼雷艇,携带有鱼雷且安装有舰炮,是驱逐舰的前身。1893年,英国建成首批驱逐舰。19世纪末,鱼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潜艇的研制。

2、的确,在19世纪末,西方各国海军无不重视对鱼雷和鱼雷艇的研制和生产。在较短的时间内,鱼雷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1892年,开始出现由发射舰艇利用导线输电作动力源的拖线鱼雷。紧接着,发明了基于水压原理的鱼雷定深器,从而可以根据鱼雷攻击目标的具体情况而在发射之前预先调节其在水中的航行深度。

3、小型水面舰艇 鱼雷艇:就是溜到敌人舰队附近突然发起攻击,利用自身高速冲到离目标近距离发射鱼雷后逃跑。护卫舰级 防空舰:利用高射速火炮对敌方飞机进行拦截摧毁。猎潜舰:装备水下搜索装备和反潜武器,对潜艇进行打击。浅水炮舰:吃水浅,可在离岸边近距离活动,打击敌人或支援登陆。

4、进入19世纪90年代,尤其是1890年代末,西方海军的战列舰的先进航速为18节;巡洋舰的先进航速达到24节;鱼雷艇最快者达到28节;驱逐舰使用了蒸汽轮机后,航速最快者竟达35节。这意味着,在大约30年的时间内,世界海军舰船的航速提高了近2倍。

5、鱼雷是海战中在水中使用的武器。现在的鱼雷,发射后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舰船,只要一接触就可以爆炸。它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性大的特点,可以说是 “水中导弹”。它的攻击目标主要是战舰和潜水艇,也可以用于封锁港口和狭窄水道。

鱼雷发动机原理是什么

1、反潜鱼雷由于要追击潜艇,航行的水深大,水压也大,会影响到燃气轮机的排气,因此反潜鱼雷都采用电动推进。

2、当鱼雷被挂载到飞机上时,这个销子与挂架相连。 鱼雷一旦脱离飞机的挂钩,销子即被拔出,从而使得鱼雷内部的电路得以接通。 在此之前,鱼雷的发动机实际上已经启动,这意味着在鱼雷尚未入水时,其螺旋桨已经开始旋转。

3、鱼雷发动机的种类多样,取决于鱼雷的用途。其中,反舰鱼雷多采用燃气轮机作为动力源,这是因为燃气轮机在功率重量比方面优于内燃机。而燃气轮机工作时产生的尾迹,也使得电动机成为一种备选方案。然而,由于电动机电池容量的限制,航程和航速无法与使用燃气轮机的鱼雷相比。

4、“素酸鱼雷”的基本原理在于,在鱼雷的推进系统中使用纯氧替代普通空气,以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产生更大的推力,从而增强鱼雷的射程与速度。在推进系统中,空气罐中的压缩空气进入燃烧室,与燃料充分混合。当油气混合物燃烧时,体积会膨胀15倍,并产生高温,但高温容易损坏发动机。

5、鱼雷发动机的种类繁多,其选择取决于鱼雷的用途。早期的反舰鱼雷多采用内燃机,但由于其功率重量比不及燃气轮机,目前大多采用燃气轮机作为动力源。然而,燃气轮机在工作时会产生排气,留下明显的尾迹,这促使一些设计者考虑使用电动机。

6、这一原理的最先运用者是前苏联的研究人员,其水下速度可达传统鱼雷的3倍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