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城市篇 (名词解释城市规划)

admin 2024-11-13 61 0

本文目录导航:

名词解释城市篇

名词解释城市篇

名词解释城市篇 (名词解释城市规划)

聚落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是房屋的集合体,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它既是人们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城市

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围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

城市化

是指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城市地域结构

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期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是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

其模式包括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

城市体系

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成为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

等级规模法则

奥尔巴哈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现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人口是第一位城市人口的二分之一、第三位城市人口是第一位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以此类推。

首位城市法则

木弗逊提出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的重要城市大许多倍,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分为众多中小城市系统。

农村聚落法则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可将一定范围内的村镇划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等级的村镇相互联系,在空间上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体系。

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区别

第一部分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了解:1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对象——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结构、功能、分布、空间联系等规律的科学。

1.结构组成结构 城市与城市间的关系空间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城市是一个面,内有许多构成要素,研究其结构,组合。

2.功能城市职能,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对影响区域的作用(带动作用)3.分布(1)作为点的城市分布:规则与不规则分布(2)集聚、反集聚与随机城市是人口、商业等集聚到一起的产物(3)作为面的城市分布:可以通过不同时期城市的伸长率,形状率等来研究城市空间扩展方向4.规模——量的大小5.联系——空间联系 垂直联系 大、中、小城市之间横向联系 各相同等级城市之间(二)内容(具体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与发展条件研究城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布局的影响2.城市化研究概念、类型、动力、过程、问题、以及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比较研究3.城市分类研究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功能分类,分类依据,指标,方法4.城市体系研究,规模体系,空间分布体系,空间相互作用5.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研究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模式。

商业、工业、交通、住宅等功能特点、变化、相互关系。

6、城市问题研究环境问题 交通问题住宅问题(三)任务 我国城市地理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2中国城市地理发展的过程和现状(一)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关于城市记述的史料浩如烟海,但一直到建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空白。

1.20世纪50、60年代,翻译介绍内容分散,理论联系实际少,论文少2.20世纪70年代,停滞时期文革影响3.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时期城市规划工作地理学界参与(北大、南大、中山大学)开展了城市化、城市性质、城市体系等专题研究。

4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一步发展(1)积极参与国际交流(2)城市地理学已成为一个活跃的地理学分支(3)大量论著出版(二)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现状1.研究机构及人物高校(1)北大周一星、董黎明(2)中山大学许学强阎小培(3)华东师大宁越敏(4)南京大学宋家泰崔功豪顾朝林(5)北师大程连生2.科研机构(1)地理所北京地理所 胡序威南京湖泊与地理所 姚士媒(2)社科院、城市室刘维新(3)城规院第二章名词解释: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以县为基本单元。

主要指就业(居住地、工作地)、休憩、购物、医疗等在一天周期里所及的范围。

常用的统计概念;协调机构;不是一级政府,但在有的国家可能是一级政府。

2.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多核心的,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3.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一级政区单位,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称城镇4.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第三、四、五章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之间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2.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得地步。

3.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得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4.区际贸易——不同城市或地区之间得相互贸易活动5.城市化——产业革命以来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稳步上升,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向城镇型转化和强化,这一个过程即城镇(城市)化。

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简答题:一.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有哪些因素?经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发潜力、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历史:发展有连续性、以以前发展为基础社会:人的创造力、精神文化素质(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更紧密,分布更规律性。

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1)矿产、水热、土壤、动植物等资源的丰度及其组合2)区域基础设施、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历史传统、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城市与区域的密切关系反映在城市与区域的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许多城市的区域性差异,除了历史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因外,只能从区域地理背景的差异中去寻找答案。

二.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推进城市化)p52-53城市化的动力分为推力和拉力,在发达国家,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推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城市的拉力有:1。

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2.其他非农业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3.城市生活方式和较高水平对农民的吸引力乡村的推力有:1。

人口增值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在特定条件下的农业破产,农民流入城市4.农民寻找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三.城市化的类型划分?按城市化性质分为:典型城市化(正规城市化)西欧、北美逆城市化:人口向中小城市或小城镇迁移假城市化(发展中国家):人口、产业集中了,但人的精神面貌没变郊区城市化(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处人口、产业向郊区、城乡结合部迁移乡村城市化(中国广东)1.按城市化的地域特点划分:(1) 向心型(集中型)和离心型(分散型)的城市化这是从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的发展。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如商业、金融、保险、企业公司总部等向城市中心集中为向心型,人口居住地和占地面积大,具有环境污染的大型企业自城市中心向外缘扩散的称为离心型。

(2) 外延型和飞地型的城市化这是从建成区的扩展方式来考察城市的发展。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散,一直保持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称外延型;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飞地型(如卫星城镇),外延型比较常见,有时候两种类型同时出现在同一城市中(3) 景观型和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职能型城市化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4) 积极型和消极型城市化是由城市化的复杂性造成的。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积极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称消极型2.按城市的动力划分(1) 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的城市化产生这两种类型的城市化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自上而下型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自下而上型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四.中国和世界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世界:现状:1。

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2.大城市迅速增加3.巨大城市带的形成4.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不断发展特点:1。

增长势头很猛2.世界城市化的主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城镇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更快4.世界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的地域差异很大中国:现状: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新的进程特点:1。

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2。

前30年的城市化水平很缓慢,80年代以来不算太慢,但总水平仍然很低3.反复性和曲折性世界少有,大起大落是我们的主要教训4.中国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没有造成大城市人口的过分膨胀5.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而展开6.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论述题:城市化动力的综合分析?(p52-53)1.主要原因:经济学家:资本的急剧扩大(资本扩大再生产)社会学家:人类行为的变化(精神、个性、政治)地理学家:产业的地理集中(集中、分散) 2.城市化动力的主要因素:城市化的动力分为推力和拉力,在发达国家,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推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城市的拉力有:1。

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2.其他非农业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3.城市生活方式和较高水平对农民的吸引力乡村的推力有:1。

人口增值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在特定条件下的农业破产,农民流入城市4.农民寻找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在初期阶段:乡村的推力不大,城市的吸力也不大,城市化进程不快在中期阶段:乡村的推力加大,城市的吸力也加大,城市化进程很快在后期阶段:乡村的推力又不大,城市的吸力也减小,城市化进程不快3.城市化动力的分析:从人口迁移与劳动就业的角度,由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城市化水平劳动生产率:每一年每人的人均产值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业劳动生产率/全部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若农业 <1,工业>1,第三产业>1,则表明农村的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迁移,城市化进程开始,数值不同表示程度不同4.数学证明:假设某一地区的人口为p,城市人口为u,农村人口为R,城市化水平为y,则y=u/p=u/R+u城市化人口变化量du=urudt dR=RrRdt对同一地区来说k(t)一般是稳定不变的第六章名词解释:1.城市职能——城市在一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大小,所承担的分工。

2.城市功能——城市为人类社会活动提供的条件和机会包括:居住功能、工作功能、购物功能、游览功能等。

3.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4.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部分——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5.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简答题:1.城市的性质是如何确定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p109-110)如何确定:(1)不要简单地把城市职能搬到城市性质中来,罗列一大堆职能,也不要完全脱离现状职能,理想化地确定城市性质。

关键是要深入分析城市职能,继承和发展其中合理的部分,抛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预计未来的可能变化。

(2)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观念。

要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城市对比的方法。

(3)城市性质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上要适当,其繁简要看用于什么目的影响因素:工业,采掘业,地质勘探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机关团体,旅游业,其它第三产业,人口规模2.城市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p107-109)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

由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导致了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每一次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了解:中国城市职能分类(1)区域性的城市职能分类l地理学家孙盘寿作过我国最早的区域性的城市职能分类:西南三省的城镇职能分类。

对22个城市只取工业、运输、科教文卫和机关团体四个部门作为类别基础,对工业城市又取7个工业部门划分工业职能。

(2)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l1985年中国的统计年鉴为进行全国城市的工业职能分类提供了可能。

我国的城市工业职能的分类是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大类、亚类和职能组组成的三级体系1.大类:城市工业职能的总体差异2.亚类: 城市工业职能的基本类型3.职能组:亚类组内城市更详细的分类l周一星的全国城市职能分类1)1988年发表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解决了理论方法论问题,1991年发表资料修正后的城市工业职能分类,1997年发表综合性的城市职能分类2)理论基础,城市职能三要素: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3)方法论基础: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的结合,用多变量分析进行客观的分类,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城市的职能特征,以便于命名。

4)数据资料的处理:1990年全国465个城市市区分13个行业的社会劳动者人数资料,为了适应城市职能分类的需要,对资料进行了剔除、归并和新增三种方式的处理,得到465个城市10个变量的数据矩阵,作为多变量分类的基础。

这10个变量的简称分别是:工业,采掘业,地质勘探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机关团体,旅游业,其它第三产业,人口规模。

5)分类:以多变量聚类分析的沃德误差法得到职能分类的结果,稍加调整,然后结合纳尔逊统计分析法的原理对分析结果进行类别描述和命名。

6)综合性职能分类和工业职能分类的结合第七章名词解释:1.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2.城市金字塔——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

城市规模越小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3.首位度——首位城市人口/第二位城市人口 S=P1/P24.位序—规模法则——考察体系的所有城市,分析位序与规模间的关系。

即一个城市的规模与这个城市体系中的序位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这个地区的首位城市人口简答题:1.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1) 人口数量因素最重要(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 交通网密度(4) 城市化水平和时间(5) 国家面积和历史(6) 国家结构集中化程度(7) 民族精神的强弱论述题: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讨论(p141-147)1.中国城市发展方针:l1953-57“一五”的城市建设方针:“重点建设,稳步前进”l1965年毛泽东:“搞小城镇嘛,还是搞小城市的方针”l1978年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建设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l1980年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发展的总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并附有规模标准。

l城市规划法草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l1989年12月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几乎原封不动地沿袭下来 。

2.80年代以来讨论的热点之一(一)理论分支(1、小城市重点论——缩小差别、符合国情;(2、中等城市重点论——大、小城市均有弊端;(3、大城市重点论——普通规律、集聚效益。

(4、均衡发展理论(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二)因地制宜,确定合理规模3.建议一(周一星): l加强城乡联系―新时期的城乡关系要根本区别于过去的城乡分割l注重城市效益―效益好坏是市场经济下城镇该不该发展的主要依据l完善基础结构―这几乎是所有城镇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约束因素l协调规划建设―坚持规划是龙头,以“协调”替代过去的“控制”建议二(建设部的建议):l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引导、集约发展,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建议三:l国家计委规划司建议的推进城市化的方针:l积极主动,加快推进;走多样化的道路;坚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改革推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再辅助答一些书上描述性的话)第八章名词解释:1.空间相互作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2.空间扩散——新事物由一个城市向它周围城市和地域扩散传播,即新事物、新组织、新观念、新技术、新风尚、新的生活方式等新生事物的扩散传播3.对流——货物、人口在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移动,如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的输送及人口的移动等等(物质流)4.传导——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是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是通过会计(簿记)形式进行的交换与交易过程,主要是指资金上的往来(货币流)5.辐射——信息的流动与创新(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信息流)6.中心地—

大城市依托作用是啥意思啊?

大城市的“依托作用”是指大城市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对周边地区和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支持。

具体来说,大城市的依托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依托作用:大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和资源,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人口依托作用: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人口资源,促进了就业和人口流动。

教育依托作用:大城市拥有更多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吸引了更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支持。

文化依托作用:大城市作为文化中心,能够吸引更多的文化活动和资源,为周边地区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和影响。

综上所述,大城市的依托作用主要是通过其作为中心城市的经济、人口、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对周边地区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支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