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航:
有没有人知道或者有看到一个PPT(可以自动播放的那种),展示的是从一个人到整个宇宙的?
你好,我的答案如下:PPT一般是作为一个辅助演讲的工具,这点你弄懂了,是拿PPT来展示你的产品或方案、报告,而不是用什么语言来展示PPT。
PPT要切合你演说的主题,当然,如果真是站在一个为PPT演说的角度呢,那你演说的内容不仅要配合你的PPT,而且不能照搬,PPT中的内容只是提纲挈领,而一些在PPT中看不到的,观众感兴趣,或能引动观众情绪的东西,又或者是PPT的一些补充内容就可以也现在演说中,不过还要看实际的场合。
可以你想知道的是在演说中需要哪些说辞,再查查关于演说方面的常识吧!
急求宇宙大爆炸演讲稿,我是配着PPT说的,希望语言简单易懂些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他们也因此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科学的智慧和毅力在霍金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他对于宇宙起源后10-43秒以来的宇宙演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宇宙的起源:最初是比原子还要小的奇点,然后是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
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
然而,至今宇宙大爆炸理论仍然缺乏大量实验的支持,而且我们尚不知晓宇宙开始爆炸和爆炸前的图景。
宇宙的边疆为什么又是无穷的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记录片的解说词,它节 选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宇宙》。
《宇宙》被 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观众达5亿。
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宇宙的边疆》教案吧!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板书)宇宙的边疆二、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
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
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
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
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
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
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
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 恒星 太阳系 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第二课时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
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
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2.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
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
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
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五、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