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是怎么形成的 (行星是怎么形成的视频)

admin 2024-12-07 44 0

本文目录导航:

行星是怎么形成的

1. 大家都知道,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这些行星的形成过程引人入胜。

2. 行星的形成通常发生在恒星周围的尘埃云中。

以太阳为例,大约40亿年前,太阳周围的尘埃云中聚集了大量的宇宙灰尘。

3. 这些灰尘颗粒因相互碰撞而粘连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大量的行星胚胎,即所谓的星子。

在太阳周围的星子数量一度达到了数十亿。

4. 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一定的规律。

如果两个星子的大小差异显著,且速度不高,它们在碰撞后,较小的星子可能会被较大的星子吸引并吞噬。

5. 反之,如果两个星子大小相近,但速度过快,它们在碰撞后可能会破裂成多个小块。

这些小块随后又可能被较大的星子吞噬,导致星子的数量逐渐减少。

6. 随着时间的推移,较大的星子逐渐累积了更多的物质,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行星。

而无数的小行星则是那些在互相吞并过程中幸存下来的幸运儿。

7. 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行星可能源自黑洞。

有证据显示,银河系中心的小型黑洞能够超高速喷射行星。

8. 这一发现挑战了科学家之前的认知,他们曾认为只有超大质量黑洞才能以这种方式喷射行星。

研究显示,小型黑洞可能比超大质量黑洞喷射出更多的行星。

9. 1988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杰克·希尔斯预言,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能够破坏双行星的平衡,捕获一颗行星,并以超高速喷射另一颗行星出银河系。

10. 自2004年以来,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9颗被超大质量黑洞高速排斥的行星。

这些行星的发现支持了特大质量黑洞的质量可能是太阳的360万倍的观点。

11. 然而,美国哈佛-史密森天文物理中心的研究表明,银河系中心的小型黑洞也能喷射出大量的行星。

这些小型黑洞的质量大约只有太阳的10倍。

12. 一些研究认为,银河系中心至少有25,000个这样的小型黑洞围绕超大质量黑洞旋转。

当小型黑洞将行星喷射出银河系时,它们可能会进一步靠近超大质量黑洞。

13. 研究者指出,小型黑洞喷射行星的速度甚至可能超过特大质量黑洞。

研究喷射行星的轨迹和速度将有助于天文学家了解黑洞喷射行星的机制。

14. 尽管这样的研究充满挑战,因为现有的太空望远镜无法观测到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区域,但研究人员依然在努力。

15. 他们推测,被超大质量黑洞喷射的行星速度可能达到709公里/秒,在银河系的引力作用下,这些行星的速度可能会减慢。

16. 被小型黑洞喷射的行星速度可能更快,有的甚至能达到2000公里/秒,从而脱离银河系的引力束缚。

这些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行星形成的复杂过程。

行星是怎么形成的 (行星是怎么形成的视频)

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太阳系包括太阳、地球和另外8颗行星。

整个太阳系是由散布在太空里的大团气体和各种微粒物质在旋转中形成的。

中间大团的物质和气体以太阳为中心聚拢起来,分别形成了地球和其他8大行星。

那么行星是怎么形成的?其实对此各界一直就说法不一争论不休,那就跟随天气网我一同了解吧! 太阳系天体中,除九大行星外,许许多多的小行星聚集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广阔空间里。

火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52天文单位,木星则是5.2天文单位。

绝大多数小行星都集中在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里,平均值为2.77天文单位。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小行星带。

也有少量小行星的轨道长径比火星小,甚至比金星还小;另外一些小行星的轨道则跨出了木星轨道。

据估计,小行星总数在50万颗以上,其中的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小行星带内。

小行星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著许多科学家。

很早就有的爆炸说认为:火星与木星之间原来有颗大行星,后来爆炸了,小行星带就是大行星爆炸后的碎片。

可是,这颗假设中的大行星为什么要爆炸?能量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

另外一种碰撞说假定现在小行星带所占的空间中,原来存在5~10个与谷神星大小不相上下的「行星」,由于不断地碰撞而形成大量碎片。

第三种半成品说,这是近数十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假说,认为正当其他行星形成时,目前小行星带所在的区域由于缺少最必要的条件,成为半成品——小行星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发展为大行星。

小行星带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还是有待研究的课题。

最新的说法是行星是从黑洞中产生的。

并为此找到了确凿的证据:银河系中央的小型黑洞能够超速「喷射」行星。

在此之前,科学家认为只有特大质量黑洞才能以超速喷射行星。

研究人员称,实际上小型黑洞要比特大质量黑洞喷射更多数量的行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八大行星排列顺序 行星的定义:一是必须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三是其轨道附近应该没有其他物体。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有八个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而曾经被认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于2006年8月24日被定义为「矮行星」。

此外,太阳系中还有很多较小的行星分布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以及从柯伊伯带延伸将近一光年远的奥尔特星云,都属于太阳系的范围。

原文网址:read01/POyjOa

星球是怎么形成的啊?

在宇宙发展到一定时期,宇宙中充满均匀的中性原子气体云,大体积气体云由于自身引力而不稳定造成塌缩。

这样恒星便进入形成阶段。

在塌缩开始阶段,气体云内部压力很微小,物质在自引力作用下加速向中心坠落。

当物质的线度收缩了几个数量级后,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气体的密度有了剧烈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失去的引力位能部分的转化成热能,气体温度也有了很大的增加,气体的压力正比于它的密度与温度的乘积;

因而在塌缩过程中,压力增长更快,这样,在气体内部很快形成一个足以与自引力相抗衡的压力场,这压力场最后制止引力塌缩,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力学平衡位形,称之为星坯。

扩展资料:

星球的覆灭:

小质量的恒星(如太阳),起先会膨胀,在这个阶段的恒星我们称之红巨星,然后会塌缩,变成白矮星,辐射、丧失能量,再成为黑矮星,最终消失。

大质量的恒星,≥7个太阳密度(8M⊙<M)的恒星则会变成红超巨星,它会选择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结束生命,最终会成为中子星或黑洞(古代有记载;

由于超新星光量大,一颗超新星爆发,连续几个月都可以在晚上看到),中子星最终丧失能量,形成黑矮星。

而黑洞会向外射粒子,或许会变成白洞,或许会完全蒸发。

一旦停止了核燃烧,恒星必定要发生引力收缩,这是因为恒星内部维持力学平衡的压力是与它的温度相联系的。

因此,如果恒星在一“最终的平衡位形,它必须是一个冷的平衡位形,即它的压力与它的温度无关。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