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是怎样形成的 (星球是怎样形成的视频)

admin 2024-12-07 39 0

本文目录导航:

星球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

星球是怎样形成的 (星球是怎样形成的视频)

在太阳系形成初期,99%以上的物质向中心聚合成为太阳,周围还有部分散在的物质碎片围绕着太阳旋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碰撞和引力作用,散在的碎片逐渐聚合成了九大行星,但那时的地球只是一团混沌的物质,又经过了几十万年,物质逐渐冷却凝固,形成了地球的初步形态。

再经过几十万年,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由地球内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喷出后被保存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大气层,并由氢气和氧气化合成了水,再然后经过太阳的能量辐射,地球本身的电场、磁场作用和适宜的生存环境。

在生命的尽头,恒星也会包含简并物质。

天文学家经由观测其贯穿间的运动、亮度和光谱,确知一颗恒星的质量、年龄、化学元素的丰度,和许多其它属性。

扩展资料:

一颗恒星的总质量是恒星演化和决定最终命运的主要因素:恒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径、温度和其它特征,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会变化,而恒星周围的环境会影响其自转和运动。

恒星都是气态星球。

晴朗无月的夜晚,且无光污染的地区,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6000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

估计银河系中的恒星大约有1500-4000亿颗,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的主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

恒星演化是一个恒星在其生命期内(发光与发热的期间)的连续变化。

生命期则依照星体大小而有所不同。

单一恒星的演化并没有办法完整观察,因为这些过程可能过于缓慢以致于难以察觉。

因此天文学家利用观察许多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恒星,并以计算机模型模拟恒星的演变。

恒星并非平均分布在星系之中,多数恒星会彼此受引力影响而形成聚星,如双星、三合星、甚至形成星团等由数万至数百万计的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

当两颗双星的轨道非常接近时,其引力作用或会对它们的演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一颗白矮星从它的伴星获得吸积盘气体成为新星。

行星是怎样形成的?

行星是从黑洞中产生的。

银河系中央的小型黑洞超速“喷射”行星。

实际上小型黑洞要比特大质量黑洞喷射更多数量的行星。

1988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物理学者杰克---希尔斯预言,银河系中央的特大质量黑洞能破坏双子行星平衡,束缚一颗行星,并以超高速将另一颗行星喷射出银河系。

自2004年以来,天文学家共发现9颗被特大质量黑洞高速排斥的行星,他们推测这种特大质量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360万倍。

然而,美国哈佛--史密森天文物理中心赖安---奥利里和阿维---利奥伯从事的研究表明,银河系中央许多小型黑洞喷射出大量行星。

被特大质量喷射的行星速度达到709公里/秒,它们在银河系引力束缚下速度可能会更慢,估计这些行星被喷射时的初始速度达到1200公里/秒。

然而,被小型黑洞喷射的行星速度要更快,行星在小型黑洞的排斥作用下可达到2000公里/秒速度脱离银河系。

扩展资料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

一般来说来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称为小行星。

“行星”这个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

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

人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在主要由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从行星起源于不同形态的物质出发,可以把八大行星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行星环绕恒星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

所谓共面性,是指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朝同一方向绕恒星公转;而近圆性是指它们的轨道和圆相当接近。

小行星带起源演化

在太阳系早期形成的过程中,小颗粒通过碰撞聚集形成星子,这些星子通过重力吸引逐渐积累质量,可能是形成岩石行星或大型小行星,如Ida和伽利略号探测的气体行星的起点。

小行星带的形成机制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但天文学家认为它承载着太阳系早期行星形成的关键信息。

主流观点认为,由于火星与木星之间未能形成大行星,导致大量小行星遗留至今,这是太阳系形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太阳星云假说认为,尘埃和气体在星云中由于重力收缩而形成旋转的盘状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吸积碰撞使颗粒聚集并逐渐增大,达到一定程度的星子能吸引周围物质形成行星。

然而,在某些区域,如与木星轨道存在共振的地带,碰撞可能导致星子碎裂,阻止了大型天体的形成,小行星带因此得以形成。

小行星带中的Gaspra等小行星,只是原始小行星带的极小部分。

据电脑模拟,小行星带原本可能与地球拥有相当的质量,但重力扰动和时间流逝导致大部分物质被抛离,剩余的仅占原始的千分之一。

形成主带时,雪线的存在影响了冰的形成,彗星主要在雪线之外生成,对地球的海洋形成有所贡献。

尽管小行星带的大小和分布在40亿年前基本稳定,但它们仍受到内部热化、撞击和太空风化等过程的影响。

主带的内侧界限受到木星轨道共振的影响,早期的天体可能会被清除。

关于小行星带的成因,有爆炸说和解体说等多种理论,但均未能完全解释清楚,成为太阳系起源研究中的未解之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