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航:
行星是怎样形成的?
星球的形成从形式上来看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形成天体的物质相互聚集,不断发生碰撞摩擦,最终形成星球。
由各种物质组成的巨型球状天体,叫做星球(Planet)。
星球有一定的形状,有自己的运行轨道。
恒星定义: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次是半人马座比邻星。
行星定义:天体;围绕恒星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行星是怎样形成的?
行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主流的理论是太阳系内的行星起源于原行星盘,这是太阳形成后留下的一个旋转的盘状物质云。
1. 行星不是从黑洞中产生的。
黑洞是极度密集的天体,其引力强到连光都无法逃逸。
相反,行星是由太阳形成后的剩余物质聚集并逐渐形成的过程。
2. 银河系中央的小型黑洞不会“超速做神‘喷射’行星”,也不会产生比特大质量黑洞更多的行星。
实际上,黑洞由于其极强的引力,通常不会喷射物质,而是吞噬周围的物质。
3. 杰克---希尔斯的预言与事实不符。
他没有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关于黑洞和行星的形成,科学界有其他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4. 天文学家没有发现被特大质量黑洞高速排斥的行星。
相反,被发现的系外行星大多数是通过凌星法或径向速度法观测到的。
5. 被黑洞排斥的行星速度的描述不准确。
行星被黑洞吞噬或被黑洞的潮汐力撕裂后,可能会以高速度被抛射出来,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6. 行星的质量、形状和运动特性描述基本正确。
行星确实需要足够的质量以维持大致的圆球状,并且它们在天空中表现出相对移动。
7. 太阳系的行星运动特性描述正确。
行星的公转轨道确实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
8. 行星的分类描述基本正确。
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是根据它们的特性进行分类的。
总结:行星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聚集过程,而不是被黑洞超高速喷射的结果。
太阳系内的行星遵循特定的轨道特性,并且根据它们的物理特性被分类。
行星是怎么形成的
1. 大家都知道,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这些行星的形成过程引人入胜。
2. 行星的形成通常发生在恒星周围的尘埃云中。
以太阳为例,大约40亿年前,太阳周围的尘埃云中聚集了大量的宇宙灰尘。
3. 这些灰尘颗粒因相互碰撞而粘连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大量的行星胚胎,即所谓的星子。
在太阳周围的星子数量一度达到了数十亿。
4. 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一定的规律。
如果两个星子的大小差异显著,且速度不高,它们在碰撞后,较小的星子可能会被较大的星子吸引并吞噬。
5. 反之,如果两个星子大小相近,但速度过快,它们在碰撞后可能会破裂成多个小块。
这些小块随后又可能被较大的星子吞噬,导致星子的数量逐渐减少。
6. 随着时间的推移,较大的星子逐渐累积了更多的物质,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行星。
而无数的小行星则是那些在互相吞并过程中幸存下来的幸运儿。
7. 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行星可能源自黑洞。
有证据显示,银河系中心的小型黑洞能够超高速喷射行星。
8. 这一发现挑战了科学家之前的认知,他们曾认为只有超大质量黑洞才能以这种方式喷射行星。
研究显示,小型黑洞可能比超大质量黑洞喷射出更多的行星。
9. 1988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杰克·希尔斯预言,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能够破坏双行星的平衡,捕获一颗行星,并以超高速喷射另一颗行星出银河系。
10. 自2004年以来,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9颗被超大质量黑洞高速排斥的行星。
这些行星的发现支持了特大质量黑洞的质量可能是太阳的360万倍的观点。
11. 然而,美国哈佛-史密森天文物理中心的研究表明,银河系中心的小型黑洞也能喷射出大量的行星。
这些小型黑洞的质量大约只有太阳的10倍。
12. 一些研究认为,银河系中心至少有25,000个这样的小型黑洞围绕超大质量黑洞旋转。
当小型黑洞将行星喷射出银河系时,它们可能会进一步靠近超大质量黑洞。
13. 研究者指出,小型黑洞喷射行星的速度甚至可能超过特大质量黑洞。
研究喷射行星的轨迹和速度将有助于天文学家了解黑洞喷射行星的机制。
14. 尽管这样的研究充满挑战,因为现有的太空望远镜无法观测到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区域,但研究人员依然在努力。
15. 他们推测,被超大质量黑洞喷射的行星速度可能达到709公里/秒,在银河系的引力作用下,这些行星的速度可能会减慢。
16. 被小型黑洞喷射的行星速度可能更快,有的甚至能达到2000公里/秒,从而脱离银河系的引力束缚。
这些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行星形成的复杂过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