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最本质的问题在家庭还是学校呢?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前段时间一起去爬山吗?这句话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很多人也对孩子教育进行了探讨。
这里面讲述了家庭出现问题,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大问题。
平时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留守儿童,他们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一年就和家长见面两三次,孩子的性格也有很大的不同,要么就是太过于娇惯,要么就是孩子太孤僻。
所以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就像我的一个同事的哥哥小刘,前段时间夫妻离婚了,孩子小天随着爸爸。
原来小天是比较活泼开朗的孩子,孩子也比较好学。
但是自从父母离婚后,小天变得有些沉默寡言,上课也总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在学校也犯了不少的错误,孩子出现错误也不会出现慌张,当然孩子学习成绩也是下滑的飞快,搞得同事都有点头大。
小天对任何事情也没有原来那样的性质,见到妈妈也开始逃避。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离婚了也上升的很快,就像民政局结婚的人还没有离婚的多。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道,孩子高考完,离婚的人都要进行预约。
不少家长是为了孩子不再分心,想要孩子精神集中度过的高中三年,考完试完成任务,就要各过各的。
其实这样情况还是好的,怕的就是孩子比较年幼的时候,遭受家长抛弃,这样孩子产生自我怀疑,是否有人疼爱。
孩子心理健康也会出现问题。
根据调查将近百分之六十的人童年都会有阴影,很多都是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家庭暴力、还有夫妻离婚有关,这说明了家庭的环境的好坏影响孩子的成长,就是是成年人也会记着悲惨的记忆。
这样导致了很多成年人对婚姻的恐惧,就算是结婚也不敢贸然生孩子,怕给孩子一样的童年遭遇。
家长的童年不幸也会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有的家长原来童年过得贫困,家长就过分补偿给孩子导致孩子出现大手大脚的习惯,有的家长就会把原来父母对待的那一套对待孩子,孩子遇到问题就会对孩子进行打骂,这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孩子内心受到摧残,孩子也比较脆弱,孤僻。
想要教育好还,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做到家庭温馨,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才会健康,那么孩子想要心理健康,家长平时要做什么呢?
第一个办法:家庭和睦
一个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温馨的家庭下长大,夫妻和睦,孩子也会在家长的影响下变得心平气和、外向,孩子也会多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家长也能知道孩子的在学校的日常状况,还有孩子的心理情况。
这样家长能够知道孩子的内心,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引导孩子如何做。
在温馨家庭长大的孩子,比较活泼、勇敢,自信,这些特征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上,孩子都会受益。
第二个办法:多陪伴孩子
很多孩子内心出现问题,很多都是家长没有陪伴孩子,这样孩子习惯一个人的进行生活,没有依靠,孩子就会出现一些自卑、胆怯的表现。
只知道顺其自认,不知道通过努力改变。
家长多陪伴孩子,孩子内心也会有依靠,这样孩子内心也会慢慢坚定起来,遇到的问题也不会只知道逃跑,而是想办法解决。
第三个办法:平时多关爱孩子
很多家长其实比较疼爱孩子,但一直给孩子留着一副严厉的面孔。
其实家长也可以多和孩子说一些温馨的话,比如孩子我爱你,你是最棒的。
不要看简单的话语,但却给孩子很大的激励。
所以家长关爱孩子不要藏着掖着,要敢于表达,孩子也会被家长影响,变得勇敢、有自信。
寄语:孩子出生不能挑选父母,一生下来就是最亲的血缘关系。
家长自然生下来孩子,就要对孩子进行负责。
不要总是以为给孩子吃穿就行,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情况。
平时生活中夫妻不要吵架,要多互相扶持。
只有相亲相爱的家长家庭才会温馨,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也会变得身心健康。
心理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心理健康“发展标准”的本质:认识清醒健全;情绪积极饱满;意志品质良好;个性完整统一;人际关系和谐;潜能充分发挥;具体评估标准(包含心理因素):(1)适应能力——个体对赖以生存的客观现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变化的适应。
(2)耐受能力——对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
(3)调控能力——人的心理活动受意识控制和调节的程度。
(4)社交能力——心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指个体在情感、态度上与人沟通的能力。
(5)康复能力——遭受精神刺激后导致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
心理健康的特征和标准?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人生第一财富。
因此人们最常说的祝辞就是祝您健康。
可是什么是健康呢?有人说无病就是健康,也有人说身体强壮就是健康。
其实,健康的概念远非人们理解的这么简单。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著名的卫生大宪章中是这样为健康定义的: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那么,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么呢?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有无具体的标准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因为人类迄今还难以像检查躯体健康那样检查心理健康。
躯体健康与否可以通过体温、脉搏、血压、心电图、肝功能等一系列科学客观的检查,有完整、清晰、科学的客观数据做标准,健康与否结果一目了然。
而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发展中的学科,许多心理现象和规律尚处于未知或知之不多阶段,同时又受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点、经济水平、意识形态、学术思想导致的不同认知体系、价值观念的影响,致使迄今尚无被世界各国、各民族公认的科学的标准体系。
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观点,心理健康的几个基本特征已被公认。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是大脑活动整体功能的表现,而不是某种单一心理成分。
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明出完善的智力测定和全面衡量大脑功能的科学方法,但已有不少国际公认的智力量表具有相对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美国的韦克斯勒(1943年)发明的智力测验和法国的比内·西蒙(1908年)推出的智力量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正常人包括青少年和儿童在内,其智商必须在85以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规定,智商在80以上),这是智力正常的最低要求;70~79是智力缺陷的范围,已属心理缺陷;70以下则属于低能,在心理疾病范畴;智商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但亦属心理健康范畴。
2.较好的社会适应性这是指个体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和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行为和身心功能,达到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的和睦状态。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具备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
任何一个心理健康者尤其是青年人,为了某种需要,应该具备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2)具备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正确对待、处理和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衡量和判断社会适应性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3)具备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
情境一般是指个人行为所发生的现实环境与氛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前者是指社会历史进程、国际形势等,后者是指个体心理行为活动时所处的场所、氛围,接触对象的态度、情绪及期待等,如考核、演讲、比武等场合。
狭义的情境要受到广义的情境所制约和影响。
心理健康者能够在不同时空和各种情境中调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充分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和优势,取得事业成功。
3.具有健全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在其身心行为上所显示出的独特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又被称为个性(也叫个性心理)。
健全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健全的发展。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提出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指标:(1)有自我扩展的能力。
健康的成人能够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有许多兴趣爱好。
(2)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能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无占有欲和妒嫉心;有同情心,能容忍与自己在价值观念和信息上有差别的人。
(3)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认同感。
能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挫折,能经得起突然袭来的打击。
(4)具有现实性。
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实际情况而非自己所希望,是看清情境和顺应它的明白人。
(5)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对自己所有的或所缺的都知晓清楚、准确。
理解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也知道自己与他人对于自己认识的差别。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科学的人生观,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
在意识形态、信念和生活方面能够对他人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4.情绪和情感稳定,能够保持良好的心境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激动不已,以及持久的消极情绪,如悲、忧、恐、惊、怒等,可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不仅左右人的认识和行为,而且也会造成生理机能的紊乱,导致各种躯体疾病。
而愉快、喜悦、乐观、通达、恬静、满足、幽默等良性情绪,有益于心身健康和调动心理潜能,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人的社会功能。
因此,保持情绪和情感稳定协调和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准。
一位心理健康者能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主动调节;同时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5.有健全的意志和协调的行为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其行动,努力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与行为难以分割,没有行为,看不出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实质,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称意志行为。
衡量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强弱、健全与否,取决以下四种心理品质:(1)自觉性。
即对自己的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认识,并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自己行动的目的。
自觉性强的人既能独立自主地按照客观规律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又能不屈从周围的压力和影响,坚定地去完成任务。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懒惰、盲从和独断。
(2)果断性。
是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决断和执行的心理品质。
(3)自制、自控性。
是指善于促使自己执行已采取的决定,制止和排斥与决定无关的行为,克制自己的负性情绪和冲动行为。
(4)坚韧性。
坚持自己的决定,为达到目标百折不挠,克服困难。
正常行为指标是:(1)行为大多数是受理智控制而尽量不受情感和非意识支配。
(2)行为的适应是采取了弹性方式处理问题,而非固执僵化。
6.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每个人都有三个年龄层次,即实际年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
实际年龄是指人们的自然年龄。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
人的一生共经历8个心理时期,即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每个心理年龄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进入剧烈动荡期;进入老年期,心理活动趋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倾向忧郁、猜疑。
生理年龄是指生理发育成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年龄亦不一定完全一致,如营养不良的人生理发育延迟,也就是生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所谓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指两方面的标准:(1)个体的实际年龄必须与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相符;(2)个体的不同心理发育期应表现出与该时期身份、角色相符合的心理特征。
军人心理健康的特征与一般人是一致的。
但是由于军队任务特殊,要求严格,因此在具体内容方面多一些要求。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一方面通过体检等军事职业适宜性选拔,选出适宜从事军事职业的人进入军队;另一方面,军人在服役期间通过部队的培养教育和训练,不断的进行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以适应军事职业的心理健康要求。
二、军人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中等或中等以上,能保持高效绩的工作状态;2�适应军事生活,对军事事件有良好的应变能力;3�人格健全,积极向上,精力充沛,心胸开阔,热爱军事集体;4�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乐于奉献;5�意志坚定,毅力持久,行为果敢,有较好的自制自控能力;6�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具有一定的抗应激能力;7�充分了解自己,有自尊心,奋斗目标切合部队实际;8�乐于交往,善于合作,能够保持和发展融洽的战友情谊;9�善于学习,军事技能形成得快,改造得也容易。
三、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特征和标准时要注意的问题1�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要基本符合了上述心理健康的特征就可以被认为是心理健康者。
如果要在世界上找到完美无缺的符合其中全部内容和条件的人是不多的,正如要在世界上找出一个毫无躯体疾病的绝对健康者非常困难一样。
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健康的完人。
心理健康的那些具体的内容和标准给我们提供了相对的、可比较的概念,给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可操作、可努力的方向。
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作出努力,都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向更高层次跃升,以不断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
2�健康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
比如说心理疾病的患者,病好了叫做恢复健康;没有心理疾病的人,经过努力自我修养和磨炼可以更加健康;而所谓的心理健康者也不是就不会生病,更不是一点心理问题都没有。
3�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起来。
一个心理健康者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例如有时自卑,不自信,嫉妒,但是他能够较快地调整和恢复到健康状态上来。
心理不健康则是指一种较持久的不良状态。
因此,不能仅从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一个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疾病的结论。
4�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
人类基本心理状态是从最健康、健康、较健康、心理缺陷、较轻的心理疾病、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样一种连续谱的分布。
心理缺陷者是向两极发展的、不稳定的、特殊的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其发展和变化取决于个人的心理防卫功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程度和自我心理保健水平。
心理健康、心理缺陷、心理疾病关系式:不良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健康————————〉心理缺陷————————〉心理疾病〈———————— 〈————————心理卫生教育、 积极防治自我心理保健和保健措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