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航:
《复杂世界的明白人》九边 #读书笔记
读后感: 很久没有完整看一本书,记性差了很多,一本书看了两三遍,花很长的零碎时间拼凑完读后感。
最近发生一些事情,心情不太好。
或许也带有些许年龄的焦虑,身边的同事年纪越来越小,亲戚朋友成家立业的越来越多,很多地方有共鸣。
本书作者是程序员出身,后来转做视频和写文章。
讲得很多都是人生道理,也是出现在各大热门知乎、公众号、视频等的讨论话题。
不能说是一本很深层次的书,但至少能给一些迷茫的人方向。
如何让自己过上痛苦的生活,之前看过外国团队的调研的结果类似,有印象。
过滤出精英的教育、工作、风口几道窄门,也是这么一个道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知识储备够不够?心智够不够沉稳?面对新事物的反应速度快还是慢?执行力不足是害怕失败,还是性格不够坚韧的影响?大脑很多时候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成就,只会羡慕,而没有看到过程. 教育能武装一个人的大脑,圈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机会总是在自己身边,跳出舒适圈,成就更好的自己。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共勉吧笔记部分: 如何过上痛苦二抑郁的生活? 1.坚持容易的选择 坚持一二十年,慢慢人生选择越来越少,越来越痛苦。
(快乐往往是一时的,代价却是持续的) 2.保持孤僻 社交得到欢乐可以抑制痛觉受体,防止抑郁,也比单打独斗多更多可能(避免被孤立去做无效社交) 3.准备好再开始 不一定要最漂亮的方式完成,哪怕最笨的方法也比没有强。
三道窄门滤出最终精英: 1.教育 ①沟通效率知识层次接近容易达成共识; ②“研究习惯”,普通人只网络大概,博士会研究英语资料期刊论文等多种方式; ③高效,信手拈来的“工具库”积累。
2.工作 ①不稳定却上限很高。
(小企业迅速成长分红) ②稳定却一眼看到头的工作,越往后可选择越少。
(大多数稳定的职业) 3.风口 ①风口可能让你的资产指数型上涨 ②除了运气,保持宽容学习的心,风口来了愿意学习和了解,而不是将其与“瞎胡闹”划上等号,(面对新事物,保持热情积极了解) 混江湖心得经验 1.慢就是快 坚持长期主义,不急功近利(只追热度的作者能获得流量,但最终会被利欲熏心,迷失方向,选择看似漫长但有价值的事情) 2.不羡慕结果,重过程,有自己的规划。
(好友/亲戚/同学加薪发财,只是结果,你应该借鉴别人优秀的地方) 3.做事思考能否提供价值,可以且持久地就不断专研输出。
4.微小迭代,再大的事也是由无数小事组成的。
5.人能成就事,反之,事亦能成就人。
(相互促进) 大神如何炼成? 1.站得越高,看得越全,越慌越痛苦 公司就像在市场这个汹涌大海洋行驶的大船,只有站在甲板的船长能看到全景,大部分人活在自己想象的安全港里。
2.生意本质是信息差 所有生意都是一时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3.工作心态不一样 成功人的船长思维,在风口看到风险和机遇,迎接挑战,而普通人活在自己给自己的短暂虚妄的安全世界,活在自己的安全世界里。
如果兴趣成为职业会怎么样? 人生的关键是吃苦,当兴趣成为自己的工作时间久了就会痛苦,唯有主动坚持才能对抗 成为高手需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蹚过漫长无聊和低成就感时期(习惯成功之路的孤独和坚韧),蹚不过就一直二流水平(如成为入写手,要写作日更3000字,而大多数人只挺不过一周,就过滤了大多数无法坚持的人) 几个人生真相 性格、财富、知识、见识、社会关系,几个变量互相影响、互相因果,财富上升会让人明显开朗进而提升社会关系和见识。
多数人的“社恐”:往往是舒适区的表现,在熟人面前大大咧咧,在陌生人面前慌乱,并不是有双重人格,而是担心陌生人不接纳自己。
肌肉记忆才是真记忆 菜鸟和高手区别在于高手肌肉记忆库工具很多,信手拈来快速解决问题,多练习把工具箱内容沉淀,占领先机后抢占下一个山头。
延伸到心智层面,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成为肌肉记忆。
绕开负能量,人心敏感而脆弱(不参加失败者派对) 失败者向着世界倒霉,盯着黑暗面,最后社会还是那样,结果自己废了。
锚定15%法则 在一个领域深耕,前期填鸭(需迅速),后期15%新知识(更快乐)。
百万年薪必备技能(感觉分析的比较浅) 1.当领导 2.领导交代任何事情都竭力办好 3.善于汇报工作,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别人要知道全靠你一张嘴。
4.谦逊,该亲和亲和,该严格严格 5.身体素质 起点不高如何向上爬 环境会改变人的思维,思维进一步改变个人境遇,从而进一步改变思维。
破圈层,越往上走越是熟人社会,马太效应,你能力越强,帮你的人也越强,最后整理实力指数上升, 多数人面临很多机会,只是当时选择恐惧,选择在舒适区待着,后来可选择的路越来越少。
寒窗苦读与财富 1.没读过书只能抓低端机会,(卖菜、修车、开饭店等),本科或者以上,稍微高端(软件、新媒体、科技) 2.别被眼前自怨自艾,也别觉得自己很厉害,很多事眼前看没啥意义,时间线放长才可能发现意义。
现实:寒窗苦读很难超过别人几代人的积累 翻盘机会:把自己送到稍微高一点的起跑线,头脑被武装过,且有搞定复杂问题的决定和方法 如果在互联网只是消费自己时间和精力,而没得到成长你就是工具。
国家层面分析 发达国家发展两步:1.海外贸易,2.发达的国内市场(双循环) 发展成发达国家的三个陷阱: 1.“低收入陷阱”,才能和启动资金其中一样缺失,都不可往更高层面走。
2.“中等收入陷阱”,环境保护,外企撤离后没形成大规模国内市场,一地鸡毛。
3.“高收入陷阱”,迷恋资本,只搞金融,把不赚钱和赚钱慢(类似科研)的都搬到海外。
什么社会未来可期:深耕国内市场,提高科技水平(指数增长),抑制贫富差距,完善市场秩序,打击资本投机恶性一面。
很多事情都是经过漫长的累积然后一飞冲天,前期线性,后期指数发展(赞同) 负利率如何形成? 公民多数不婚不育,无所追求,购买力低。
银行逼大家花钱把利率降成负的,降低贷款利率。
负利率影响:增长缓慢,机会稀缺,谁都不想花钱,创业也赚不到钱 艰苦奋斗的目的不是一直艰苦,搞低端制造业的目的不是一直低端,产业升级既是被迫,也是顺势而为。
复杂性思维之《规模》
现在社会整体趋势而言是越来越复杂和不连续性,也就对应着不可预测。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暂时的正确给自己笃定的力量呢?《规模》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规模》给我们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从宏观世界中用一种统一框架下去解决一些具象的问题,比如快速城市化、经济增长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对癌症、新陈代谢、衰老和死亡的产生原因等各个领域问题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数据或者概率, 用数据思维和概率思维来提升我们决策的能力 。
书中的结论虽然是归纳法的形式形成的,但是也有逻辑推导。
比如生物的底层逻辑是代谢率,生命的过程是能量输入、新陈代谢以及熵增的过程,如何才能量化这些系统互相作用?能量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在数量上是通过代谢率体现的,即维持一个生物体存活一秒所需的能量总量。
对我们人类而言,每天需要大约2 000卡路里的食物热量,这仅相当于90瓦特的代谢率,与一只标准的白炽灯灯泡的电功率相当。
但是在能量的转化中,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不可违背的,即每当能量转化为有用的形式时,同时也会产生“无用”的能量作为副产品:一些我们“不期待的后果”总是以难以获取的无序热能或不可用的物质形式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来。
生物遵循的规律是代谢率规模法则又称作克莱伯定律,该定律适用于所有种群,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甲壳动物、细菌、植物和细胞。
类似的规模法则适用于所有生物数量和生命史特征,包括增长率、心率、进化速率、基因组长度、线粒体密度、大脑灰质、寿命、树木高度,甚至树叶的数量。
它们都是“幂律”,并且指数都是1/4的整数倍,经典的例子便是代谢率的3/4。
因此,如果一只哺乳动物的体重增长一倍,它的心率便会下降25%。
不管是生物、公司还是城市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高度复杂,由大量独立成分组成,都通过不同时空层次上的网络化组织相互联系,不断进化。
网络化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比如社交网络、生态系统等等。
但是生物和公司会死亡,城市为什么几乎不会死亡呢? 这就涉及到规模缩放与复杂性:涌现、自组织和系统韧性。
所谓规模缩放指的是一个系统在规模发生变化时如何做出响应。
如果规模扩大一倍,一座城市或者一家公司会发生什么呢?或者,如果规模缩小一半,一栋建筑物、一架飞机、一国经济、一只动物又将如何呢? 比如城市,所有城市的基本特征,即社会活动和经济生产率将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而系统性提高。
这一伴随规模扩大而出现的系统性“附加值”奖励被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称作“规模收益递增”,而物理学家则会使用更加时髦的术语——“超线性规模缩放”。
具体的数据是随着人口规模的变化而按比例缩放,以近似1.15的超线性指数变化。
也就是说城市的规模缩放指数约为0.85。
我个人认为城市之所以几乎不会灭亡,是因为它是一个完全的开放系统,熵减的速度大于熵增,城市是创新而非规模经济霸权胜出的代表。
而生物和公司都不是完全开放体。
比如生物,每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自适应的复杂系统,典型的复杂系统是由无数个个体成分或因子组成的,它们聚集在一起会呈现出集体特性,这种集体特性通常不会体现在个体的特性中,也无法轻易地从个体的特性中预测。
例如,你远远不是组成你肌体的细胞的集合体那么简单;同样,你的细胞也远远不是组成它们的分子的集合体那么简单。
生物的规模缩放指数约为0.75。
公司的规模缩放指数约为0.8。
那么我们如何以更全面,更整合的方式来思考事物呢?首先复杂系统有如下规则:1、整体大于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线性总和,而且整体通常也与其组成部分存在极大的不同。
也就是说部分之间遵从简单规则的互动产生了1+1>2的效果,这种现象叫做涌现行为。
2、许多复杂系统并没有中央控制,他们都是去中心化,自组织、自适应的生态体系。
3、要警惕幼稚地将系统拆分为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
此外,系统一个组成部分的小小不安或许会给其他组成部分带来重大的影响。
4、按规模缩放从小到大的增长通常伴随着从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过程,同时也能保持系统的基本要素或基石不发生变化或被保存下来。
这也就提示我们越是基础的越牢固,我们可以去寻找变化中的不变的要素。
那么,如何思考呢?要用系统的观点来思考,这也就是说首先我们要有整体观,系统观,其次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度学习U型思考,迭代认知结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断打破假设,建模,重塑自我。
12个创新思维模型:01“第一曲线”
S曲线是一个创新的元模型,此模型由一线、两点、三阶段组成,如同生命从诞生、成长、到衰败的过程。
一线,指一条象征着连续性的“S形曲线”。
两点,指“破局点”和“极限点”。
三阶段,指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衰退阶段。
S曲线在开始的时候是呈下降趋势,因为此时的投入一般要高于产出,由下而上的翻转点被称为“破局点”。
突破了“破局点”之后会产生自增长,从而实现连续性的上升。
曲线一路向上发展,靠近上方时,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由上向下的翻转点被称为“极限点”,也叫“失速点”,一旦过了“极限点”,便会快速向下坠落。
S曲线的应用范围非常之广,几乎能验证一切事物的发展周期,当然也包括整个公司的发展和个人的职业生涯。
“第一曲线”指的是沿着S曲线本身发展,它又被称为连续性创新,相当于生物进化论里面的“遗传”。
全世界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在进行着连续性创新。
企业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也是来自于连续性创新,连续性创新是实现企业增长最好的方式。
连续性创新所带来的自增长是非常可喜的发展,所谓自增长通常是指:用户主动前来、付费意愿高、排队供不应求等等现象。
连续性创新的前提当然是要突破“破局点”。
如果没有突破“破局点”,可能就一直只是简单的重复和再重复,从而停滞不前甚至一蹶不振。
如果没有突破“破局点”,往往就会意味着真正的失败和灭亡。
一定要学会判断是否已经过了“破局点”,如果没有发生自增长,就没有突破“破局点”,就要警惕是否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当中。
一旦发现没有突破“破局点”,就要去调整方案、方法甚至是方向了。
马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阿里要做一家102年的企业”。
但是,《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作者杰弗里·韦斯特①的研究,却得出一个不美好的结论:一家公司能够连续存在100年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四十五(0.0045%),而连续存在200年的概率,仅为十亿分之一(0.%)。
隐隐地发现,无论企业发展的规模有多大,其企业的生命都会有个上限,最终都会死亡。
这个上限可以理解为,就是S曲线的“极限点”。
还记得那个令全宇宙都绝望的熵增定律吗?宇宙不是永恒的,灭亡是人类无法避免的最终归宿。
熵增定律如达摩克利斯之剑②一样悬挂在所有人的头顶及所有事物之上。
熵增定律一直在持续且不可避免地发挥着作用,它将使得所有的封闭系统都进行退化。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这种封闭的组织,势必会遭遇“组织熵增”,一定会涣散化、官僚化、失效化,并最终走向消亡。
所以,造成极限点的原因,最底层的解释就是熵增定律。
但也正是因为“组织熵增”的不可避免,在“极限点”到达之前,还能保持持续性增长的S曲线,已经是熵增定律下的最佳走势和实践了。
“极限点”的到来肯定无法避免,应该尽量延缓它的到来,让持续性的创新走的越久越好。
一旦“极限点”真正到来,就是生死存亡的时刻了,一定要施法提前及时且有效地识别,但是识别“极限点”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截至目前,最为简洁有效的识别“极限点”的标准是“单一要素10倍速变坏”。
如果企业至关重要的某个单一要素出现了10倍速变坏的迹象,这就是企业即将到达极限点的一个信号。
总之,出现单一要素10倍速变好,就能突破“破局点”,出现单一要素10倍速变坏,就能识别“极限点”。
具体有关单一要素,会在【12个创新思维模型:05“单一要素”】里面详解。
上面,其实以公司的发展为例分析的较多。
如果以个人的成长为例,S曲线可以看成是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
两天打渔三天晒网,一定只是低水平的重复,不可能突破“破局点”。
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开始肯定是痛苦的。
持之以恒,一旦突破“破局点”,产生了自增长,连续性的向上,坚持优秀,肯定会带来不一样的个人成长体验。
当然,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一样,肯定也会遭遇“极限点”,但个人成长不惧怕“极限点”,因为个人成长更重要的一定是过程。
“第一曲线”相当于生物进化论里面的“遗传”。
下一章继续,生物进化论里面的“变异”:“第二曲线”。
参考资料:《第二曲线创新》——李善友 ①杰弗里·韦斯特,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
全球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没有围墙的”学术圣地——圣塔菲研究所前所长,入选《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数十年致力于“规模”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被应用在理解生命体、城市可持续发展 、企业运营等众多领域,被业内奉为“跨学科诺贝奖”的不二人选。
②达摩克利斯之剑,或称“悬顶之剑”,源自古希腊传说,常用来表示时刻存在的危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