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中医治疗糖尿病原理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除了通过胰岛素和药物治疗外,在日生活中更要注意饮食的安排,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血糖的升高。
而中医调理糖尿病也成了人们最好的选择,无副作用,又不会有任何的依赖性。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中医治疗糖尿病原理有哪些?中医治疗糖尿病原理目前医疗领域中,中医还是西医,都各执一词。
大部分中医认为糖尿病就是古代医学所说的“消渴证”,以阴虚燥热为主,过食肥甘等为患,临床用滋阴之品清热养阴,或者健脾益气等来达到治疗作用。
但临床效果不尽人意。
西医认为糖尿病是内分泌系统疾病,胰岛分泌功能障碍,胰岛素拮抗或者不足引起的高血糖一系列症状,临床以降糖为主,用降血糖的药物或者胰岛素来达到治疗作用。
这样糖尿病患者可能要终身服药,甚至药越吃越多,身体状态越来越差,情景亦不容乐观。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1、阴盛阳虚,阴气寒气太过,摄入的食物如葡萄糖食物,它的微量元素都不能溶解到最小的糖颗粒分子。
热能不足,则体内的细胞得不到营养,导致抵抗力、免疫力下降,最容易诱发各种疾病,更不用说糖尿病了。
2、湿困脾土,脾脏和胰脏是两个孪生兄弟,生理功能基本上相近,也有相同的特性,喜温燥,喜甘甜,最怕湿浊。
但是两者之间的分工是不同的,脾统摄血液,为血液生化之源;胰脏统摄津液,为津液生化之源。
胰脏具有协调阴阳,自我调节血糖平衡的能力,主要由胆汁和小肠共同参与协助完成消化工作。
正常的工作时间是凌晨三点到下午的四五点,工作强度集中在早上的七点到九点,其余时间都处于休息状态。
所以嗜好吃夜宵的人群的脾脏、胰脏功能负荷太过,最容易患糖尿病。
况且湿浊是六淫的病理产物之一,喜欢粘滞于胰脏和脾脏,油性食物如油炸食品最容易产生湿浊。
3、肝脾不和,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恒定的重要器官,具有储备肝糖原的能量代谢功能。
如果肝脏的储存功能失常,便不能接受脾脏输送肝糖原进行储存的指令,从而降低抵抗力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一般中医临床协调肝脾不和常用辛开苦降之法,很多药物的组合,最简单的比如黄连、吴茱萸,再比如附子与大黄,肉桂与黄连等。
4、营养过剩或者能量消耗过度,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长期食入精制食品和大量的精糖,可促进体内微量元素的排泄,造成微量元素的缺乏,也会导致胰腺功能障碍形成糖尿病。
5、阴邪耗损,刺激中枢神经、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刺激生长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兴奋,造成消化功能受累,久而久之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引起习惯性的便秘,引发高血糖。
长期熬夜、情志忧郁、工作压力高、酗酒、性生活过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阴邪耗损。
低血糖中医叫什么病
低血糖在中医中被称为“虚劳”或“眩晕”。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过低,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低血糖可能由于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
中医通常将这种病症归类为“虚劳”范畴,因为低血糖往往伴随着身体虚弱、乏力、头晕等症状,这些症状与中医虚劳理论中的气、血、阴、阳不足相吻合。
此外,中医也可能将低血糖引起的眩晕症状单独描述,即所谓的“眩晕”。
低血糖的中医认识:
1. 中医认为低血糖与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有关。
当身体的气、血、阴、阳不足时,可能导致身体不能正常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因此,中医治疗低血糖通常注重调整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
2. 中医对于低血糖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注重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鼓励患者按时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食用有助于调节血糖的食物。
3. 中医治疗低血糖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采用补益气血、养阴润燥的中药,如黄芪、人参等。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针灸、推拿等疗法,这些疗法有助于改善身体的状况,提高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
总的来说,低血糖在中医中被称为“虚劳”或“眩晕”,中医通过调整气血阴阳平衡、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等方法来治疗低血糖,同时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中医怎么治疗糖尿病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主要与禀赋异常、情绪失调、环境和体质因素有很大关系。
治疗糖尿病不仅要控制血糖,治疗并发症也非常重要。
糖尿病是一种不能治愈的疾病,需终身服药,晚期并发症会危及生命,所以要提早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中药可以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
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很多,其空腹血糖或者餐后血糖在正常和诊断糖尿病标准之间。
一般医生不建议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此时中药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早期2型糖尿病,中药可以独立降糖,而对于已经服用降糖西药的患者,中药可改善临床症状。
并且服用中药时可减轻糖尿病患者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及小便量多的临床症状,同时可以减少口服降糖药物的剂量。
在并发症阶段,中药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眼底病变、降低糖尿病肾病的蛋白尿、改善胃轻瘫以延缓疾病进展。
所以中药在调理糖尿病方面有独特优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