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国家出台的有关心理健康的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2号)颁布时间:2012-10-26颁布部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精神卫生法草案说明时指出,精神卫生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疾病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且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为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制定。
立法思路:一是坚持预防、治疗、康复并重,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提高治疗、康复水平。
二是通过规范诊疗活动、加大救助力度,切实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
三是科学设置非自愿住院医疗制度,明确条件、严格程序,努力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确保精神障碍患者因贫困得不到救治,确保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因疏于管理而伤害自身或者危害社会、他人,确保无需住院治疗的公民不因程序、制度缺失而被强制收治。
四是合理分配各方责任,建立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负担适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同时,尽可能与现行法律制度相衔接,充分利用现有机制,以减少制度执行成本。
文件内容(部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单位、病历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履行职责需要公开的除外。
第五条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第二章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对处于职业发展特定时期或者在特殊岗位工作的职工,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六条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对幼儿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激励学生。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第二十一条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提高精神障碍预防意识;发现家庭成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帮助其及时就诊,照顾其生活,做好看护管理。
第二十三条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2.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颁布时间:2015-06-18颁布部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制定3.《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印发时间:2016年12月30日印发部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委联合印发4.关于印发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发布时间:2018-06-08印发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
为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治疗、管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回归社会,充分发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含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中的作用,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提高防治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工作规范。
本规范的服务对象为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六种严重精神障碍的确诊患者。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并经诊断、病情评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限于上述六种疾病。
6.1人员由社会工作者及心理咨询、康复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等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向社区康复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社交能力训练。
目的是提高患者主动与人交往及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可通过角色扮演等模拟训练的方式,在社区康复机构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开展。
包括主动问候,聊天,接打电话,遵守约会时间,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处理生活矛盾,学会如何面试等。
职业康复训练。
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学习和劳动能力,包括工作适应性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
住院患者以工作适应性训练为主。
居家患者应当在康复机构中以模拟形式进一步开展职业技能训练。
有条件地区可继续在保护性和过渡性就业场所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训练。
8.1大众健康宣传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媒体(广播、电视、书刊、影视、动漫、公益广告、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卫生宣传活动。
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精神卫生相关政策,增进公众对心理健康及精神卫生服务的了解;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5.《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印发时间:2018年11月16日制定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委这些重要文件印发的前后,也有很多重要会议推动着文件的印发和落实: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5年11月3日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其中有两处提到心理服务:(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要求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多地通报最新防疫政策
北京: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机构预检分诊措施12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北京疫情防控有关情况的网络发布。
为落实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自2022年11月30日起,对全市长期居家老人、居家办公和学习人员、婴幼儿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果无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有关精神,保障上述人员日常就医需求,医疗救治和防院感组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科学评估、因时因势,进一步优化日常就医服务措施,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
一是本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查验健康码时,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结果的患者进入,根据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区域,对于无48小时核酸阴性结果的患者在分诊期间补测抗原,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诊;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可免于核酸查验,仅查验陪诊人员核酸。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机构不得因无核酸结果拒诊或延误救治,可在进行紧急救治同时进行新冠抗原及核酸采样检测。
对于收住院患者和陪住人员核酸检测的要求不变。
二是医疗机构入口、门急诊等区域加强人员引导力量、优化就诊流程、合理区域布局、做好患者沟通,保障患者顺畅就医。
做好工作人员防护,严格落实戴口罩、不聚集、工作人员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等要求。
市民朋友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全程规范佩戴N95口罩;尽量避免触摸门把手、挂号机、取款机等物体表面,接触后及时做好手卫生;候诊和排队时,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就诊结束后尽快离开,减少在医院的停留时间;返回家后立即在流动水下采用“七步洗手法”清洗手部;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应主动向社区报告,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广州:分类实施核酸检测在12月1日举行的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屹表示,广州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分类实施核酸检测,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核酸检测策略。
张屹说,广州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规定频次的核酸检测,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
根据市民出行、就医等日常需求,做好核酸“按需检测”服务保障。
广州各区根据辖区内人员分布、人口密度等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一定数量的便民采样点;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
此前一天,张屹在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全面、准确、完整贯彻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广州各区正在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
其中,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重庆:防止“一封了之”、长期不解封据重庆发布,12月1日,重庆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指出,重庆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社会面感染者占比持续下降,防控形势趋稳向好。
同时,巩固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任务依然繁重。
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各环节防控措施。
坚持实事求是、注意方式方法,不断完善诊断、检测、收治、隔离等措施,不搞层层加码、“一刀切”,持续巩固扩大防控成效。
要进一步优化风险区划定和管控举措。
科学划定高风险区,精准落实到楼栋、到单元,做到快划快解、动态调整,防止“一封了之”、长期不解封。
严格落实高风险区相应管控措施,有序推进拔点攻坚,不断缩小“包围圈”。
低风险区要落实好相关防护措施,引导居民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聚集,共同守护好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要坚持分类分步推进,尽快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非高风险区要结合实际应解尽解,由点及面促进人员流动,尽最大努力减少疫情防控给群众带来的不便。
有序开放商场、超市、药店、诊所、理发店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场所,落实好防疫责任制。
要进一步组织好公共交通,保障好群众必要的出行需求。
严格落实公共场所扫码查码等常态化防控措施,减少疫情传播风险,等等。
成都:12月2日起,乘坐地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报告据成都发布,成都市在疫情防控中坚持国家防控方案第九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采取更为科学精准的防控手段。
成都市民进入公共场所的最新查验要求是什么?按照国家防控方案第九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要求,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设立便民核酸采样点,继续为风险岗位人群、重点人员、进入医疗机构的人员、来(返)蓉人员等有核酸检测需求的市民提供免费核酸混检服务。
进入医疗机构,需按医疗机构规定出示核酸阴性证明。
主动出示健康码绿码,测体温、扫场所码,即可进入其他公共场所及乘坐公交、地铁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
12月2日起,成都地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报告。
目前成都市对密接人员如何管理?密切接触者应落实集中隔离观察,但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可实施居家隔离。
居家隔离最好单独居住,若条件不允许,选择房屋内通风较好的一个独立房间作为隔离室;在隔离室外放置桌凳,用于无接触式交接物品;房屋内不使用集中(中央)空调,隔离人员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与其他同住人员共用。
哪些重点人群仍要进行定期核酸监测?对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等每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对从业环境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如快递、外卖、酒店服务、装修装卸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商场超市和农(集)贸市场工作人员等)、口岸管理服务人员等每周开展两次核酸检测。
学校和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精神专科医院、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人员按照每天20%的抽样比例开展核酸检测。
国家防疫政策最新九不准
不准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
不准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
不准随意延长中、高风险地区管控时间。
不准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员范围。
不准随意延长风险人员的隔离和健康监测时间。
不准随意以疫情防控为由拒绝为急危重症和需要规律性诊疗等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不准对符合条件离校返乡的高校学生采取隔离等措施。
不准随意设置防疫检查点,限制符合条件的客、货车司乘人员通行。
不准随意关闭低风险地区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的场所。[1]
2022年6月2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要求
2022年07月2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显示,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公众留言板以后,每日收到的投诉信息数已降至400-500条,并连续保持多日,“这说明趋势是非常好的,整治层层加码等问题取得了一定效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