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医疗卫生政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解答?
1. 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关键指标的显著改善,充分展示了我国国民健康水平的显著提高,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2.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机构,充足的医疗床位和专业的卫生人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3. 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
4. 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在抗击天花、脊髓灰质炎等重大传染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有效控制了非典、禽流感等疫情,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5. 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一系列妇女儿童健康促进措施,我国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Low birth weight rate (每1000名活产儿中低出生体重儿的比例)从1990年的27.5%下降到2019年的17.5%。
6.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重大疾病防控能力的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医疗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7.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迅速。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支援,显著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8. 居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立和完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健康保障。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医疗卫生政策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也构建了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医疗卫生政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解答?
第一,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71.8岁(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7、61、49岁);婴儿死亡率,建国初为200‰,目前下降到25.5‰(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30‰、112‰);孕产妇死亡率,建国初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50.2/10万(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8/10万、410/10万、700/10万)。
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第二,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全国现有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30万个。
2004年,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327万张,平均每千人3.1张(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每千人3.6,0.8,1.7张),卫生人员总数525万人,平均每千人有执业医生1.5人(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2.7人,0.4人,0.2人)。
此外,还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8万人。
一个遍及城乡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起来,药品的生产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民众的医疗卫生需要。
第三,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
目前,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有1.3亿人,享受公费医疗的职工约有5000万人。
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县,开展了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愿参加筹资、以大病补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2005年参加试点的农民人数达1.56亿人。
第四,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
在我国历史上,传染病曾经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
上世纪50年代,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人数居于全国人口死因中的第一位。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下降到第9位,并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等重大传染病。
我国虽然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但多年来成功地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2003年我们战胜了来势凶猛的非典疫情,近两年又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向人类的传播。
我们正在认真落实各项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严重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第五,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妇女儿童是一个国家卫生保健的重点,其健康水平代表着人口的总体健康状况。
我国历来重视和关心妇女儿童健康问题,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传统生育模式已经改变,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
目前,全国孕产妇产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0%,住院分娩率(包括在乡镇卫生院分娩)达到83%。
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00‰下降到2003年的25.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50-300‰下降到2003年的29.9‰。
09-10-01 | 添加评论0闪电打雷下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就斐然。
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府始终着力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与此同时,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截止2005年底,中国居民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了73岁,2007年,婴儿死亡率降到了千分之十五点三,孕产妇死亡率降到了十万分四十四点六,保障人民持续健康医疗体系日益完善,更加有效。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各级政府持续增加投入,大力改造既有卫生防疫体系,同时开展数千个新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医疗监督体系,健全了疾病监测网络和传染病疫情预警预测机制。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国家明确了艾滋病、结核病、肝炎、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策略和具体政策措施,对患者实行免费药物治疗,建立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机制等,严密防控可能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新生传染病性疾病,将免费免疫病种扩大到15个,尽最大努力减少可防可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健全了妇幼保健体系,积极推行降销项目,在中西部广大地区农村实行住院分娩补助,可以说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较为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卫生体系逐步健全。
国家制定实施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建设规划,大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医疗服务条件,组织实施了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农村卫生人员招聘项目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4万余个,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显著增强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城乡居民逐步开始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居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医疗卫生公平性明显增强。
面向农村居民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迅速发展,已经覆盖了全国86%的县、市、区,参加人数达到了7.26亿,面向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到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和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参保人数达到1.76亿。
面向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已经启动,今年将扩大到全国50%以上的城镇。
同时,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
此外,商业医疗保险也在不断发展。
应该说,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险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健康中国战略的内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1. 健康中国战略是在深入分析全球和中国卫生改革的趋势后,通过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实践而形成的国民健康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最早由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研究项目提出,旨在将卫生工作的焦点从改革拓展到健康维护和促进,实现从疾病防治向健康促进的转变。
2. 该战略的建议被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标志着健康中国战略从专家层面上升到政府决策层面。
研究项目历时三年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和桑国卫领导,超过400位专家学者参与,涵盖公共政策、药物政策、公共卫生、科技支撑、医学模式转换以及中医学等多个领域。
3. 2012年8月17日发布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健康中国战略,包括总报告及六个分报告,分别涉及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药物政策、公共卫生、科技支撑、医学模式转换和中医学等领域的研究。
4. 健康中国战略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健康不仅是发展的目标,也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繁荣和国家富强的显著标志,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景。
5.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关键战略部署,它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