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导航:
困扰我国4亿人的血脂异常如何管理?看完这篇搞定了!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中老年常见慢性病,影响心血管时表现为冠心病或脑卒中。
这是我国居民首要死因。
血脂管理至关重要。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主要管理目标,推荐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为起点,联合药物或PCSK9抑制剂以达标。
新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在2023年更新,增加了脂蛋白(a)、载脂蛋白A1和B的检测项目。
血脂筛查频率根据年龄调整,40岁以下每2~5年检测一次,40岁以上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包含Lp(a)检测。
小学至高中应列为体检常规项目,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应进行筛查。
重点人群包括有ASCVD病史、多项ASCVD危险因素、早发家族史、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儿童血脂检查需考虑家族性心肌梗死、已知的脂质异常病史、皮肤黄瘤或脂性角膜弓、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或超重、吸烟行为等因素。
血脂异常分类包括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临床分类更为实用。
LDL-C是防治ASCVD的首要干预目标,非HDL-C为次要目标。
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作为初始治疗,LDL-C未达标时考虑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
TG升高时,先排除继发因素,联合贝特类药物或鱼油制剂(优先高纯度EPA)。
血脂干预靶点及管理建议具体到目标值和策略。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酒,强调减少膳食胆固醇摄入。
他汀类药物是基础治疗,中等强度为首选。
联合用药是趋势。
治疗应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追求长期达标。
药物包括主要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药物,新型降脂药物也有所提及。
高血压、脑卒中、75岁以上老年人等特定人群需采取个性化血脂管理策略。
高血压患者血脂管理重要,根据危险分层设定目标值,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
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获益远超出血风险。
75岁以上老年人应综合评估,权衡治疗获益风险,考虑预期寿命、合并疾病等因素,使用可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必要时加用其他药物。
血脂管理针对特定人群有专门策略,强调个性化。
高血压、脑卒中、高龄老人等需要特殊考虑,结合病情综合评估,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确保血脂控制同时兼顾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图文梳理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正式发布,本文梳理其关键要点,包括血脂检测、筛查对象、管理原则及特殊人群血脂管理。
一、血脂检测项目血脂检测是血脂管理的基础。
建议普通人群每2-5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测(TC、LDL-C、HDL-C、TG),40岁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采血前需保持日常饮食与体重稳定,禁食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确保结果准确。
二、血脂筛查对象血脂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血脂异常,指导ASCVD风险评估与干预治疗。
筛查对象包括普通人群与特定人群。
三、血脂管理原则1. ASCVD总体风险评估依据ASCVD危险分层确定干预强度,评估是血脂管理决策的基础。
2. 血脂合适水平的参考标准中国指南提供非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血脂指标参考标准,强调空腹12小时测定的血脂水平。
3. 降脂目标LDL-C是首要降脂目标,非HDL-C为次要目标。
若TG仍高,可采用EPA进一步降低风险。
4. 降脂策略(1)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
(2)药物治疗无ASCVD者,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后未达标,可考虑使用降脂药物。
四、特殊人群血脂管理1.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LDL-C目标值应调整至2.6mmol/L以下。
2.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推荐LDL-C和非HDL-C作为降脂靶点,高危患者选择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如需进一步降脂,可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
3.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安全使用他汀类药物;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避免大剂量使用,同时调整贝特类药物剂量。
4. 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患者可从降脂治疗中获益,出血性卒中风险高或有出血性卒中病史者需个体化评估。
本指南提供全面的血脂管理策略,旨在通过合理筛查、监测和干预,降低ASCVD风险,提升公众健康水平。
国家健康体质标准
近日,国家终于出手,正式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
这份重磅文件中,有四个重点与我们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
到2030年,我们要实现这些健康目标:提高人均寿命到2022年,人均预期寿命的目标值为77.7岁,到2030年将达到79岁。
增强国民体质到2022年和203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
普及健康知识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烟草危害管控到2022年和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分别低于24.5%和20%;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更贴心的是,这次公布的《健康中国行动》增加了许多可实操的细节,对于我们日常的饮食作息,都给出了细致到具体数量的健康「国家标准」。
接下来,我们一起对照「国标」来看一看,你的健康及格了吗?01 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
02 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30g。
03 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
04 蔬菜和水果每日摄入量不低于500g。
05 每日摄入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
06 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kg/m。
07 成人男性腰围小于85cm,女性小于80cm。
08 足量饮水,成年人一般每天7~8杯(1500~1700ml)09 进食有规律,不要漏餐,不暴饮暴食,七八分饱即可。
10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每次刷牙不少于2分钟。
11 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
12 达到每天6000~步的身体活动量。
13 中小学生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
14 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
15 出现睡眠不足及时设法弥补,出现睡眠问题及时就医。
16 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避免持续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17 学习并运用健康的减压方式,避免使用吸烟、饮酒、沉迷网络或游戏等不健康的减压方式。
18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适当倾诉与求助。
19 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
20 当与家庭成员发生矛盾时,不采用过激的言语或伤害行为,不冷漠回避,而是要积极沟通加以解决。
21 中小学生保持正确读写姿势。
22 中小学生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
23 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的电子屏幕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
24 长时间使用电脑的,工作时电脑的仰角应与使用者的视线相对,不宜过分低头或抬头,建议每隔1~2小时休息一段时间。
25 不吸烟者不去尝试吸烟。
吸烟者尽可能戒烟,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都不晚。
26 远离不安全性行为。
27 不以任何理由尝试毒品。
28 参加定期体检。
经常监测呼吸、脉搏、血压、大小便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必要时就诊。
29 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
30 40岁以下血脂正常人群,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及以上人群至少每年检测1次血脂。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31 定期防癌体检。
32 注意预防感冒。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等高危人群主动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33 健康人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
34 主动了解艾滋病、乙肝、丙肝的危害、防治知识和相关政策。
35 被犬、猫抓伤或咬伤后,应当立即冲洗伤口,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尽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36 积极参加婚前、孕前健康检查。
37 定期产检,保障母婴安全。
38 尽量纯母乳喂养6个月。
39 注意经期卫生,熟悉生殖道感染、乳腺疾病和宫颈癌等妇女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知识。
40 掌握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知晓各种避孕方法,了解自己使用的避孕方法的注意事项。
41 积极参加逃生与急救培训,学会基本逃生技能与急救技能。
42 遵医嘱治疗,不轻信偏方,不相信「神医神药」。
43 配备家用急救包(含急救药品、急救设备和急救耗材等)。
44 及时、主动开展家庭环境卫生清理,做到家庭卫生整洁,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厕所卫生。
45 适度使用空调,冬季设置温度不高于20摄氏度,夏季设置温度不低于26摄氏度。
46 新装修的房间定期通风换气,降低装饰装修材料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
47 烹饪过程中提倡使用排气扇、抽油烟机等设备。
48 重污染天气时,建议尽量减少户外停留时间,易感人群停止户外活动。
49 不疲劳驾驶、超速行驶、酒后驾驶,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
50 选择管理规范的游泳场所,不提倡在天然水域游泳,下雨时不宜在室外游泳。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