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证据来证明 听说宇宙还在膨胀

admin 2024-12-05 42 0

本文目录导航:

听说宇宙还在膨胀,有哪些证据来证明?

网络上一直有人在质疑宇宙膨胀,觉得科学家也是随意猜测,没有什么确凿证据证明。甚至有人认为,宇宙为什么不会是在膨胀和收缩的交替中进行呢?

有哪些证据来证明 听说宇宙还在膨胀

但科学从来也容不得信口开河,胡乱猜测。

其实宇宙膨胀的证据早在100年前就几乎是铁板钉钉了,发现这个证据的是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

如果现在有谁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认真研究,拿出能够证明宇宙是在膨胀和收缩交替进行的确凿证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就等着他去拿了,而且会替代哈勃成为新的宇宙理论一代宗师。

宇宙膨胀是科学论证的结果,不是凭空猜测。

宇宙在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是100年来天文观测发现,且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撑。

最早的证据是星系红移,哈勃这个惊天动地的发现,彻底推翻了科学界坚持几百年的静态宇宙观,从而为大爆炸宇宙标准模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哥白尼提出日心论,打破了宗教对天体运行的魔咒;伽利略制造望远镜观察天体,用马灯测量光速,催生了现代科学的萌芽。

因此科学史一般把伽利略作为现代科学的鼻祖。

但伽利略那个时代观测条件有限,认定宇宙是静态的。

静态宇宙观认为,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从来就是这个样子,永远不会改变。

改变的只是局部日月星辰斗转星移,整个宇宙是不变的。

这种认识根深蒂固的统治者科学界,一直统治了几百年。

从牛顿到卡文迪许,一直到爱因斯坦,都没有人质疑。

但爱因斯坦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根据其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必然得出一个不停变化动态宇宙的解。

为了迎合静态宇宙的主流学说,他只得在自己方程里加入了一个“宇宙常数”,以使方程能够自圆其说。

这个方程就是从Rμv-(1/2)Rgμv=kTμv变成了∧gμv+Rμv-(1/2)Rgμv=kTμv,其中的“∧”就是宇宙常数。

爱因斯坦得知哈勃发现星系红移的消息,立即赶到哈勃所在的威尔逊天文台进行验证,并马上承认了自己引力场公式的错误,拿掉了那个“宇宙常数”,恢复了动态宇宙的结论。

根据爱因斯坦场方程,可以预言出很多宇宙现象,这些宇宙现象只能在动态宇宙,也就是宇宙膨胀的情况下才能够出现。

这些预言包括黑洞、引力波、引力透镜、时空弯曲等等。

这些预言都被后来的观测发现所证实,这也是宇宙膨胀的重要证据。

可见光的多普勒效应是观察星系红移的依据。

所谓星系红移,是根据光的多普勒效应得到的。

在讨论多普勒效应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可见光的本质和特点。

可见光就是我们眼睛能够看到的光,是电磁波谱中的一小段,波长在380nm~760nm之间。

但这个可见光并不是单色光,而是复合光,就是有若干种颜色集合形成的,人们把它主要区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

通过三棱镜,复合光会发生色散,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彩色的光。

这七色光的波长不一样,其中红光最长,紫光最短。

这些单色光的波长分别为:红光620~760nm,橙光590~620nm,黄光570~590nm,绿光490~570nm,青光480~490nm,蓝光450~480nm,紫光380~450nm。

新视角:宇宙并未加速膨胀,天体也并未远离,这或许才是真相

编者按,暗物质的存在、红移假想的漏洞,宇宙加速膨胀有可能是错误的。

近代以来,我们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基于观测和计算,通过数据得出推论的。

这些推论还不能成为真正的结论,还只是一种试验结果。

哈勃的红移理论,更像是一种假说,虽然它主导了宇宙膨胀学说,但它仍旧是有漏洞的。

为了解释红移现象,目前的三种红移理论——多普勒红移、引力红移、宇宙学红移,最终推导得出的结论,相隔越远的天体红移就越明显;然而,当他们观测到红移的速度超过了光速时,这个理论就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宇宙的边界,微波背景辐射的红移指数已经达到1000,正常星系的红移达到0.1,最新发现的较远星系已经达到4。所有这些数据,都指向宇宙膨胀已经超越了光速这一结论! 很显然,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宇宙的膨胀不可能超过光速!因为如果超过了光速,我们根本不可能再接收到这些星系的光线,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看似能自圆其说的红移理论一再增加补丁,但由于出现了超光速的悖论,它甚至不能解释银河系中存在的恒星红移现象——相对于地球观测者,银河系中应该有一半红移,一半蓝移,而事实上蓝移的恒星非常少;它只能推断,整个仙女星系出现反常蓝移现象,银河系和仙女星系将碰撞的结论。

也就是说,现有宇宙膨胀理论必须得到修正。

与大气光谱吸收线不同的是,大尺度之下,以太可能会改变光线的频率,而不会形成光谱吸收线。

星系的距离越远,红移现象就越明显,或者说以太对光线的影响就越明显!

假定恒星在发光的时候,能够发出红外线到紫外线之间的连续均匀的光谱。

众所周知,可见光只是连续光谱中的一小部分。

当光线发生频率移动的时候,可见光的范围整体移动,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到达观测者的光线仍旧是从红外线到紫外线,而没有任何区别。

也就是说,红移可能根本不应该被观测到。

然而红移又被实实在在地观测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有一种常识性解释:那是因为红色光的波长较长,更容易穿过宇宙以太,而相同能量、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在太空长途旅程中被吸收了,所以恒星的光线呈现出红移的特点。

这里举一个例子,或许你会有更直观的理解,手机通讯电磁波,从2G到3G到4G,再到5G,它们的传输能力是不一样的。

频率较低的2G信号,可以覆盖100公里(一座城市只需要一座2G基站),而频率越高的电磁波覆盖的范围就越小,比如5G信号只能覆盖200米——以成都为例,这座城市需要10万多座5G基站才能完成全覆盖。

也就是说,在相同能量下,波长越长、频率越低的电磁波,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可以传得更远。

由于广义相对论中光速具有30万公里每秒的恒定性,与宇宙膨胀超光速存在悖论,所以宇宙膨胀理论和红移理论需要被重新审视。

首先,为了帮助现代科学自圆其说,我们推出了暗物质影响红移这个思路,来修正宇宙膨胀还限定在光速之下的说法。

其次,若红移本身都是站不住脚的理论,那么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膨胀学说就失去了理论基础,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将被重新改写。

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就不会将红移理论和宇宙膨胀学说视为神话,而是想方设法找到背后的真相。

我们可以假设,红移并不是天体互相远离,而是红光的穿透能力更强呢?也只有这种假设,才能够解决红移理论和宇宙膨胀所面临的悖论和困境。

既然红移可能并不代表天体相互远离,而是受其中的以太影响,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一个惊天大结论:宇宙根本没有膨胀!有可能它维持稳定,也有可能她正在收缩。

红移的程度决定于其间以太的量,相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即使其红移值能达到1000,但它也没能超过光速,而宇宙大爆炸自然也是不存在的了。

这时需要重新构建一个广义相对论的宇宙模型,我们以光为宇宙的基础构架,任何物质都不能超过光速。

我们的宇宙是由光构成的海绵体(形成一个光胶体),而物质世界会远离光,获得质量后,形成宇宙宏观世界。

可以假设的是,宇宙宏观世界或许可以正在收缩,逐渐远离光胶体,从而体现出红移的现象。

与这种收缩对冲的是,宏观宇宙表现出的热寂现象。

这种假设是否成立,从逻辑上也许说的过去,但仍需要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共同论证。

当一种思想摆脱传统束缚,打碎思想桎梏,人类文明的终极课题或许近在咫尺。

我是奔向地球d由佳,欢迎关注订阅,一起分享头脑中那些奇思妙想。

红移真的能反映宇宙膨胀吗?

结论: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揭示了一个可能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即宇宙可能并未经历膨胀,红移现象可能并非宇宙膨胀的直接证据,而是由其他粒子行为引起的。过去百年间,我们基于红移现象普遍认为宇宙如同气球膨胀,星系间的距离增大,但这个理论可能被误导了。

一直以来,红移现象被广泛认为是宇宙膨胀的标志,星系远离我们导致光谱线向红光移动。

然而,克里斯托夫·韦特里奇教授的研究指出,这种现象也可能由原子中粒子质量的增加所引起。

他发现,当原子质量增加,光谱线会向蓝光移动,反之则向红光移动,这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天体远离地球可能是粒子行为而非膨胀的直接结果。

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宇宙学理论,可能意味着我们对空间膨胀的理解需要修正。

哈利克利夫科学家指出,这种观点的深远影响不亚于哈勃发现红移的那一刻。

如果这一理论被证实,它将对宇宙学产生巨大影响,可能改写我们对宇宙历史和结构的认识,即使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过去100年基于红移现象的许多理论和观测结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