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航:
2009北京中小学天文观测竞赛题及答案(小学组)在哪里啊,需要悬赏滋一声!
1.从高温到低温,恒星光谱型的正确顺序是(b ) a. O A B F K G M b. O B A F G K M c. O K F M B A K d. A B C D E F G 2.主序星的质光关系是(b )。
a. 质量越大的恒星半径越大 b. 质量越大的恒星光度越高 c. 质量越大的恒星距离越远 d. 质量越大的恒星亮度越高 3.太阳目前的能源是( b)。
a. 引力能 b. 氢的热核聚变反应 c. 碳燃烧 d. 物质吸积 4.恒星A是9等星而恒星B是4等星,则(b )。
a. 恒星B比恒星A亮5倍 b. 恒星B比恒星A亮100倍 c. 恒星A比恒星B亮5倍 d. 恒星A比恒星B亮100倍 5.下列光谱型中哪一种对应的温度最高?( b) a. A b. B c. G d. K 6.决定恒星演化的最重要的物理量是( d)。
a. 大小 b. 温度 c. 光度 d. 质量 7.下列关于恒星演化的论述哪一种是正确的?(a ) a. 质量越大的恒星演化得越快 b. 恒星演化过程中化学组成基本不变 c. 恒星的半径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减小 d. 大质量恒星经过超新星爆发形成行星状星云 8.太阳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是哪两种力在维持流体静力学平衡?( d) a. 电荷斥力和气体压力 b. 电子简并压力和重力 c. 由转动引起的离心力和重力 d. 重力和向外的气体压力 9.双星系统中两颗子星的运动方式是(b )。
a.各自作圆轨道运动 b.围绕共同质心作椭圆轨道运动 c.相对于共同质心静止 d. 一颗子星绕另一颗子星作圆轨道运动 10.食双星是指( a)。
a. 从地球上看去,两颗子星周期性相互交食的双星 b. 由爆发引起光变的双星 c. 一颗子星正在吞食另一颗子星的双星 d. 由轨道运动造成谱线位移的双星 11.. 利用双星的轨道运动可以测量恒星的( a)。
a. 质量 b. 半径 c. 光度 d. 温度 12. 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是( a)。
a. 氢 b. 氦 c. 碳 d. 铁 13.什么是HII区?( c) a. 电离氦区 b. 氢分子区 c. 电离氢区 d. 尘埃区 14. 星际红化是指( a)。
a. 星际尘埃对天体辐射中的短波吸收或散射得较厉害 b. 星际尘埃对天体辐射中的长波吸收或散射得较厉害 c. 星际气体对天体辐射中的短波吸收或散射得较厉害 d. 星际气体对天体辐射中的长波吸收或散射得较厉害 15. 下列哪一个量与亮度是一致的?(d ) a. 绝对星等 b. 产能率 c. 色指数 d. 视星等 16. 在红巨星内部氦燃烧的产物是(a )。
a. 碳核 b. 氢核 c. 氦核 d. 铁核 17. 球状星团内的恒星( c)。
a. 年轻,重元素丰度高 b. 年老,不含重元素 c. 年老,重元素丰度低 d. 年轻,重元素丰度低 18.在恒星内部通过热核聚变反应产生的最重的元素是(a )。
a. 铁 b. 氦 c. 硅 d. 锕 19. 太阳最终将成为一颗( d)。
a. 巨星 b. 中子星 c. 黑洞 d. 白矮星 20. 在行星状星云的中心可以找到一颗(a )。
a. 白矮星 b. 中子星 c. 黑洞 d. 超巨星 21.. 旋臂在旋涡星系中十分明亮是因为( c)。
a. 冷星均匀分布在银盘上 b. 星际气体自身发光 c. 热星集中分布在旋臂上 d. 受到邻近星系的影响 22. 与银晕相比银盘包含了大量的( a)。
a. 星族I天体 b. 星族II天体 c. 球状星团 d. 暗物质 23. 银河系中的球状星团主要分布在(c )中。
a. 银盘 b.银晕 c. 银核 d. 旋臂 24.根据Doppler效应,向着我们运动的天体的颜色将(c )。
a. 偏红 b. 不变 c. 偏蓝 d. 无规则变化 25.银心( d)。
a. 位于人马座方向 b. 可能包含有一个巨大的黑洞 c. 恒星的分布十分密集 d. a, b, c 26.旋涡星系的共同特征是(d )。
a. 持续的恒星形成 b. 由星系盘、星系核和星系晕组成 c. 富含星际气体 d. a, b, c 27. Hubble定律是指( a)。
a. 距离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大 b. 直径越小的星系谱线红移越大 c. 星系的亮度与运动速度成正比 d. 星系的距离与谱线宽度正相关 28.星系碰撞会造成( d)。
a. 恒星的快速形成 b. 星系形态的变化 c. 星系合并 d. a, b, c 29. 最大的星系是(a )。
a. 椭圆星系 b. 旋涡星系 c. 不规则星系 d. 透镜状星系 30. 星系的活动性主要源于(a )。
a. 星系核 b. 星系盘 c. 星系晕 d. 与星系无关 二 判断是非题(共1.0题,每题2分) ( T)1利用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可以测量它们的距离。
( F)2 Sa和Sb型旋涡星系的主要区别是Sb型星系具有较大的核区。
( F)3由星系的自转曲线我们知道仅有1.0%的星系物质是不可见的。
( T)4一个前景天体(如黑洞)歪曲后方天体像的现象称为引力透镜。
( F)5银河系内恒星的一个特征是:金属元素丰度越低,离银道面越近。
( T)6所谓“隐带”是由银道面上的物质遮挡效应造成的。
( F)7恒星光度的大小取决于恒星的距离和星际消光。
( T)8物质吸积产生X射线双星的辐射,而核反应是新星的能源。
( F)9射电脉冲星是自转的磁白矮星。
(T)10大陵型双星的不寻常之处在于质量大的子星演化得反而慢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啊?那个我这里有很多的天文复习题,其他的你要不要啊?
恒星的演化
不同的恒星,会有不同但是总体大致相似的一生:1、形成阶段:恒星在一片混沌的星云中由星云气体和尘埃汇集而成,星云的中间部分逐渐凝结在了一起形成了一颗星体(这颗星体叫做原恒星),而外部星云则开始形成一个圆环,围绕着中心星体旋转。
而这些外围星云,则是后面形成诸行星和其它星体的材料。
2、幼年阶段:当恒星的质量因为星云中的气体、尘埃不停聚集而变大,最终导致内部温度达到了足够发生核反应时,这颗星体就被“点燃”,开始了全星体范围的核聚变反应,一颗恒星就此诞生了。
恒星在幼年阶段亮度较暗,但是却可以放射出比中年期更为强大的恒星风。
3、中年期(主序星期):这时候恒星稳定“燃烧”,主要发生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它的光、热和引力稳定而深远地影响着它所统治的星系。
4、晚年期:这时候的恒星内部氢元素消耗殆尽,接着恒星的氢元素聚变产生的热膨胀力以及辐射能不能够和恒星本身的万有引力相抗衡,接着恒星坍缩,当坍缩的恒星达到了氦元素聚变的温度时,氦元素开始聚变,氦元素聚变可以释放出比氢元素聚变还要巨大的能量,使得恒星极不稳定。
如果是中小型行星(除了棕矮星和小型红矮星),则有:氦元素聚变产生的热膨胀力和辐射能大于恒星本身的万有引力,这使得恒星变得很大很大,体积要大上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亮度也因为聚变能量更大的氦聚变而变得亮很多。
这个阶段叫做恒星的红巨星阶段。
由于恒星的质量有限,恒星不能再进行坍缩,热量无法再次集中,所以氦元素只聚变为了碳元素,没有引发下一步聚变。
恒星得以保持上亿年甚至更久的红巨星阶段。
如果是大行星或者是巨行星,则有:氦元素聚变为碳元素,而其聚变产生的热膨胀力和辐射能不足以和恒星巨大的万有引力相抗衡,恒星并没有膨胀为红巨星,而是开始了碳元素的核聚变反应,而碳元素和核聚变反应放出的能量更为巨大,恒星的体积变大,光度变大几百倍甚至几千倍,颜色变成白色甚至是蓝白色,这个阶段叫做超新星阶段。
这个阶段的恒星像硝化甘油炸弹一样极度不稳定,很有可能下一秒钟就发生超新星爆发。
5、终结时刻:不同的恒星,有不同的“死法”。
先说说中小恒星:中小恒星在氦聚变中膨胀为红巨星,最后由于氦元素反应殆尽,而聚变产生的碳元素无法再次聚变,恒星最后会很安静地坍缩,内核坍缩为体积很小,密度很大的白矮星,外部结构则像烟云一样散开,变成了曾经构成过恒星的星云。
而中小恒星的“尸体”白矮星在几百万年的时间中将逐渐散去光和热,最后变成一颗又冷又黑的黑矮星。
另外要提到的是棕矮星不会变成红巨星,质量不超过太阳质量0.4倍的红矮星也是不会变成红巨星的,因为即使它们的氢元素耗尽,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引力来坍缩星体凝聚热量来达成氦聚变的。
而我们再说说大型恒星和巨型恒星的“暴死”:超新星阶段的恒星,碳元素的核聚变非常快,放出的能量也非常大,但是依然不足以令恒星严重膨胀,这导致恒星的温度继续升高,碳元素聚变产生的硅元素再次发生核聚变,产生更高的能量,而这个疯狂的轮回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剧烈,直到稳定的铁元素的产生。
而此时恒星内部的热膨胀力和辐射能已经可以突破恒星巨大的万有引力的束缚了,这时候的恒星则会“hold不住”了,像气球充多了气一样炸开————超新星爆发甚至是极超新星爆发了!超新星爆发是宇宙中已知的最暴虐的天文现象,它产生了极强的光辐射、热辐射、爆炸冲击波、电磁辐射甚至是伽马射线暴,甚至有些巨行星发生的极超新星爆发能够把半径上百光年的地方通通炸平,爆炸威力波及上千光年半径的宇宙空间(著名的天鹰座“创世之柱”就被一千年前的一次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中被吹散)接着,超新星的内核坍缩,变成致密程度达到你想象不到的东西——中子星或者黑洞,即大型恒星的“尸体”。
而超新星爆发时比铁元素更重的元素在超新星爆发中由新聚变形成。
所以说,我们的太阳系至少经过一次极超新星爆发的轮回才形成。
这里附带说一说恒星的寿命:恒星越大,燃料消耗就越快,寿命就越短。
比如说天津四,寿命只有数百万年,而小恒星比如说比邻星,它的燃料消耗很慢,寿命达数百亿年,等我们的太阳“死了”,它依然处于青年期。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体是由一种地上所没有的神秘东西——“以太”所组成。
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于1842年宣称:“无论什么时候,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够研究出天体的化学组成来。
”但是,后来天文工作者通过光谱分析确定了太阳和恒星大气的化学成分,确定了天体也是由组成地上万物的化学元素所组成的,这样,既驳倒了天上和地上不一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也驳倒了天体化学组成不可知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
恒星的光谱多种多样,但那主要是由于表面温度的不同,而不是由于化学组成的不同。
即使光谱中某种元素所产生的谱线很多,有些谱线很强,那个天体上这种元素也不一定很丰富。
例如,在太阳光谱中,铁所生的谱线有4000条,氢所生的只有一二十条,但经过分析,确定了太阳上面氢比铁丰富,按原子数目计算氢为铁的3500倍,按质量计算为626倍。
现在知道,绝大部分恒星的大气的化学组成都和太阳大气差不多,都是氢最丰富。
按质量计,氢占78%,氦占20%;其余的2%中,O、C、N这三种元素占1/2多一点;剩下的不到1%中,较丰富的是Ne、Fe、Si、Mg、S等。
小部分恒星的大气的化学组成和太阳不一样,或者是某一种或几种元素特别多,或者是氢特别少。
至于恒星内部的化学组成,我们可以根据质量、半径、光度、表面温度等参数而推出其概况,至少算出氢和氦各占多少。
理论分析表明,恒星内部的化学组成在演化中逐渐改变,氢通过热核聚变而转化为氦,后来氦又转化为更重的元素,但最外层和大气的化学组成则长时间保持不变。
太阳和很多恒星今天的大气化学组成基本上就是原来整个星体的化学组成。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