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20的行动计划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图片)

admin 2024-12-29 41 0
健康中国2020的行动计划

本文目录导航:

健康中国2020的行动计划

报告确定了卫生事业优先领域筛选原则,提出针对重点人群、重大疾病及可控健康危险因素的三类优先领域,并提出了21项行动计划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

21项行动计划:其中包括针对重点人群的母婴健康行动计划、改善贫困地区人群健康行动计划、职业健康行动计划;针对重大疾病的重点传染病控制行动计划、重点慢性病防控行动计划、伤害监测和干预行动计划;针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减少烟草危害行动计划;促进卫生发展,实现“病有所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卫生人力资源建设行动计划、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行动计划;促进合理用药行动计划、保障医疗安全行动计划;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行动计划、公告安全和卫生应急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计划、国家健康信息系统行动计划、中医院等我国传统医学行动计划、发展健康产业行动计划。

一、建立促进国民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医疗保障与服务统筹一体化的“大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二、健全法律支撑体系,依法行政;三、适应国民健康需要,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从注重疾病诊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实现关口前移;四、建立于经济发展水平向适应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与机制,通过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和社会统筹,将个人现金卫生支出降到30%以内;五、统筹保障制度发展,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补偿比例,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统一、管理统一;六、实施“人才强卫”战略,提高卫生人力素质;七、充分发挥中医药等我过传统医学优势,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八、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同时陈竺指出,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仍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利用差异明显。

药物政策措施执行不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亟待加强。

当天发布的《中国医疗卫生白皮书》显示,我国医疗费用支出比例发生重大变化。

2002年个人卫生比重高达57.7%,2011年个人卫生支出已下降到34.9%,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提高到30.4%和34.7%。

政府卫生支出年均增速21.6%,这一数字明显快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和卫生总费用的平均增速。

截至2011年,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全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

陈竺说,全民基本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完善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重点突破,“三轮驱动”成为“十二五”时期深化医改的基本策略。

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发布,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成为重点

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发布,着重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强调科技创新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2030—“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重大项目的实施,以及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推进医防融合,提升服务质量。

这标志着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将步入成效验收总结的新阶段,数字健共体等区域型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和慢病管理模式成为关注热点。

国家政策持续发力,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

根据统计信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重大慢性病占我国疾病经济负担超过90%。

慢性病患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对健康和经济都构成重大影响。

为此,我国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陆续出台相关指导政策和鼓励措施,强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加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健康氛围,以保障政策落实。

各地将慢性病防治纳入重要民生工程,制定地区慢性病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建立监督评价机制,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明确了我国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战略的总体思路,提出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加强人才培养、营造健康氛围等措施。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作为行动目标,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健康中国行动优先领域,细化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防治行动的目标、指标、任务和职责分工。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慢性病综合防控”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的一系列措施,旨在覆盖更多人群,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推动“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并支持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国通过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的落实,慢性病综合防治成效显著。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5年的18.5%下降至2021年的15.3%,降幅达到17.3%。

各地在深化医改措施、强化“三医联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慢性病防治模式,基层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持续完善,慢性病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丰富慢病防治的手段和工作内容,探索慢性疾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成为新时期推进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病健康管理的重要举措。

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格格健康以实体医疗为基础,提供在线复诊咨询、电子处方、药品配送、诊后追踪等系列服务,一站式解决患者从问诊到药品需求的全部需求,确保患者能够在家享受高效、便捷、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为健康保驾护航。

什么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旧称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救援基金会;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简称UNICEF),1946年12月11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成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对发展中国家的母亲和孩子进行长期的人道主义和发展援助。作为一个志愿性的基金机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依靠政府和私人的捐助.他的项目着重于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以提高儿童的健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Carol Bellamy到期以后,2005年5月由美国前农业部部长Ann Veneman担任执行主任,将加速新千年的发展目标提上了议事日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促进建立一个实现儿童权利世界的主要推动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全球决策者及基层各类合作伙伴的影响力可将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变为现实。这个特性使其有别于其他世界组织和从事儿童工作的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相信抚养和关爱儿童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创立的—与其他机构协力克服贫困、暴力、疾病和歧视给儿童成长之路带来的障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我们能够携手推进这一人道主义事业。作为联合国主管儿童问题的机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 156个发展中和转型中国家开展工作,保障儿童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为贫穷国家提供疫苗的机构,为确保儿童的健康和达到营养标准,它通过为所有男女孩童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安全净水和卫生设施以及努力保护儿童免遭暴力、剥削和爱滋病的影响来推进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宗旨: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儿童的生活状况,解决儿童保健,营养,教育和职业训练等问题。领导机构是执行局,其主要任务为制定政策,审议援助计划和筹集项目奖金等。总部设在纽约。该机构曾通过宋庆龄举办的“中国福利会”向中国解放区儿童提供物资援助。1980年4月,中国当选为该机构执行局成员国。1981年1月,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在北京正式开设。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的重点 儿童生存和发展(Child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每年有超过1 千万儿童死于完全可以避免的原因。其中一些儿童的死亡是由肺炎、腹泻和疟疾等疾病直接导致的;其他一些儿童的死亡则是由冲突和艾滋病等间接原因导致的。上述儿童中的一半以上都是死于营养不良、恶劣的个人卫生以及缺乏安全的饮水和足够的环境卫生。三分之二的新生儿和幼儿的死亡——每年超过6百万——是可以避免的。每年有50万妇女由于妊娠死亡,多数死于分娩过程或分娩之后的几天之内。以新的方法挽救生命现有的低成本、低技术和高成效干预措施,如疫苗、抗生素、补充微量营养元素、驱虫蚊帐、改进母乳喂养做法以及采取安全卫生措施,可以预防不必要的产妇和儿童死亡,并减少营养不良状况。通过提供一揽子服务和大规模采用高成效、重实据的产妇、新生儿和儿童生存干预措施,我们可以挽救数以百万计的生命。通过确保所有儿童都获得基础教育,并重点关注因贫困、艾滋病、冲突和歧视而被边缘化的儿童,我们就可以打破使儿童处于生死线上的贫困循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行动六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将能够在2015年之前扭转儿童死亡状况,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2006-2009年中期战略计划中,将幼儿生存和发展确定为儿童的首项权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各国政府、国家和国际机构以及民间社会合作,支持在儿童成长周期的每一阶段——包括孕期、幼儿期、学前期和就学期间以及青春期——采取有效的和根本的行动。基础教育和两性平等(Basic education and gender equality)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及福祉至关重要。所有儿童都应享受建立在权利基础上和植根于两性平等观念中的高质量教育。将会消除社会中根深蒂固和常常基于性别的不平等现象。这些不平等将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尤其是女童,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或者迫使她们接受质量低下的教育。教育可以改善生活。它能终止贫困和疾病的世代循环,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手段。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将会更好地为男童女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免受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染疾病的侵害,并随着他们步入青春期和成年,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决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作为受过教育的成年人,他们更有可能少生孩子、了解养育孩子的适当做法并确保他们的孩子及时就学及热爱学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张所有儿童,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应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并且这种教育要强调两性平等及消除各种不平等。在促进公平过程中,儿童基金会注重通过一系列的富有创意的教育方案和举措帮助处于最弱势地位的儿童。我们与广泛的地方、国家和国际伙伴们开展合作,以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和《普遍教育宣言》中确立的教育和两性平等目标,并促成社会公正和全民公平所需的重要结构性改变。艾滋病与儿童(HIV/AIDS and children)人类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已抗争了二十五年多,儿童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仍然面临严重的风险。2007年,据估计有210万15岁以下儿童携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9万儿童死于艾滋病和42万儿童新感染艾滋病毒。超过1500万儿童的父母或父母之一死于艾滋病,数百万人的生活已变得脆弱无奈。感染艾滋病毒/艾滋病的儿童在生活中可能遭遇到贫穷、无家可归、中途辍学、歧视、丧失生活机会、并过早死亡。艾滋病及其对儿童的影响,继续处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遍布全球工作的核心地位。这反映在我们的2006至2009年的中期战略计划中。2005年10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其他合作伙伴展开了“携手儿童青少年,携手抗击艾滋病” 运动,在抗艾滋病活动中,吸引了世界对儿童的关注。这一运动的目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整体战略目标重点和千年发展目标(MDGs)一致,特别是实现第6个千年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制止并开始扭转艾滋病毒/艾滋病蔓延。2008年4月发表了年刊“儿童与艾滋病问题:调查报告”, 对艾滋病如何影响年轻人进行了进展评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寻求通过以下在四个优先领域(称为四大优先)的措施改变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命运: 预防艾滋病毒的母婴传播(PMTCT); 提供儿科治疗; 预防艾滋病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的感染;保护和支持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儿童基金会的活动还包括其他领域,如:当人们被迫逃离自己家园、教育中断、通信系统损坏、医疗设施破坏、政治注意力从爱滋病毒/艾滋病感染者处转移,并伴随着性暴力增加等紧急情况下,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提供支援。其他工作包括为儿童提供不同领域的整体工作:如通信、资源动员、宣传、建立伙伴关系和供应管理等方面。儿童保护(Child protection)建立一种保护儿童的环境估计全世界有3亿儿童遭受暴力侵犯、剥削和虐待,包括在社区、学校和机构及武装冲突中沦为形式最恶劣的童工;以及遭受陋习的侵害,如切割女性生殖器官和童婚等。还有成百万儿童,尽管还没有成为受害者,但也一直得不到足够的保护保护儿童免遭暴力、剥削和虐待是保护他们生存、成长和发展权的一个不可分割部分。我们的中期战略计划突出表明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保护儿童的承诺。我们将我们共同承诺的核心、《儿童权利公约》、《千年宣言》和许多国际人权协议作为我们相应行动的基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张并支持与政府、国家和国际伙伴,包括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合作创建保护儿童的环境。国家儿童保护体系、保护性社会习俗、儿童的自我促进,以及良好的监督监测机制,都是这种保护性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它使国家、社区和家庭有能力防止和应对暴力、剥削和虐待。政策宣传与合作(Policy advocacy and partnerships)将儿童权利纳入公共政策的中心政策分析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政府、立法者、媒体、民间社会和代表妇女儿童的国际组织合作的一个主要方面。通过分析经济、社会和法律政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影响全世界妇女儿童福祉状况及推动力。从这一分析中,我们可以确定诸如贫困、健康不佳或者缺乏法律保护等问题是否得到充分处理,并随之制定出新的政策方案和行动,以改进各种妇女和儿童的经济、社会和民主施政方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会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外部链接)中规定的规范和标准对国家和国际政策进行仔细审查。我们与儿童权利委员会(外部链接)等监督机构在内的伙伴们分享这一分析结果,以便能够将实现儿童权利置于全球和国家级政策辩论,和扶贫及人类发展方案的中心。 国际亲善大使 最新任命的亲善大使:其他大使:

评论(0)